景區概述
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齊,距今有18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當時滿山野花,芳香鬱積,故名香積寺。又因寺北山峰林立,崢嶸奇秀,故名"千峰寺"。隋代又名千峰寺。後漢乾祐三年改為白雲寺。北魏重建寺院時,寺院地點定在白馬石溝中的銀洞山下。傳說當時物料齊備,正要破土動工時,一陣狂風將磚石木料刮到現在寺址,故名"風穴寺"。
又據《風穴寺志略》載:寺東龍山陽坡有大小風穴兩個,山因名風穴山,寺因山名。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
風穴寺在明代萬曆年間香火最為鼎盛,曾有僧眾600餘人,房舍300多間,土地2000餘畝。風穴寺雖是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線布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風光。
周圍景觀星羅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更重要的是風穴寺保存了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現存唐至清歷代建築14O余間;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為全國現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懸鐘閣內懸掛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鍾”;中佛殿為金代建築,為單檐歇山式,梁架結構科學嚴謹;漣漪亭是河南僅有的明代雙層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國第三大塔林。
寺內現存有明代漢白玉石佛和緬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間石佛30餘尊、木雕佛像7尊。
寺內碑碣林立,或記事、或題詠,楷、草、隸、篆風格迥異,存有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
1963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風穴寺遠離都市,地處深山谷中,加上文革期間有部隊醫院占用,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築遺存,為中國建築史上留下厚重的實物資料,被古建專家譽為中國的古建博物院。
景區概述
風穴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穴寺、上下塔林、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等組成一個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的旅遊景區。其中以千年古剎風穴寺最為典型。
風穴寺有珍珠簾、大慈泉、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玩月台、升仙橋、懸鐘閣等八大景;有小龍門、石龍頭、活鳳尾、東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涼的三十六福地。
風穴寺保存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文物和建築,被專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最完整的三個建築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懸鐘閣和金代中佛殿,這三個建築被稱作是風穴寺的三大國寶。
建於宋代的懸鐘閣是三檐歇山式,巍峨高聳。
中佛殿為金代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歇山九脊頂。風穴寺中的所有建築參差錯落,沒有明顯的中軸線。
寺外有塔林數處,保存元以降墓塔115座;另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
寺周群山環抱,古柏蔥蘢,彩珠簾、大慈泉、玩月台、升仙橋、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景點也頗引人入勝。
唐代岑參、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詩作。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市區以北8公里處,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資源豐富,有喬木樹種刺槐、側柏、麻櫟、岫松等,獨具特色,十分誘人。
園內的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前,有初唐詩人劉希夷墓園。寺側,有宋儒吳幾復隱居讀書山洞。
風穴寺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主要景點
風穴寺院藏在山谷之中。入山口後,兩山夾道,山側蒼松疊翠,流水潺潺,蔥鬱靜雅,蜿蜒曲徑。約走1.5公里後方見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徑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寺院占地約50畝,現存建築有金代中佛殿、明代毗盧殿和鐘樓,寺周有一處大型塔林,為元明清各代和尚的墓塔百餘座,僅次於少林寺。
另外儲存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佛教造像數十尊。寺院群山環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嘴峰等9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向寺院,有“九龍朝風穴,連台建古剎”之譽。
寺內殿、閣、樓、台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深山何處鐘?
寺院的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依山就勢興建,高低錯落有序,與白馬寺、少林寺建築迥然不同。
三宮殿、六祖殿、韋馱殿、神堂布局如棋盤。西南角有鐘樓,西北角有藏經樓,七祖塔聳立在水陸殿前寺院的中心左側,俊秀挺拔,給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抬頭一景,轉彎另一天地"的撲朔迷離情趣。中佛殿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
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圖案規正,結構嚴謹,雕樑畫棟,比例適當。殿內的石雕、木刻、佛像、菩薩等形神兼備,剛勁瀟灑。
接聖橋
寺前有接聖橋,傳說是拜接乾隆帝聖旨的地方,故名"接聖橋"。橋上青石欄桿雕刻玲瓏。橋北是觀音閣,為重檐歇山式,飛檐挑角,細工剔透。該閣俗稱"水府"。
因閣前有大慈泉,碧水噴涌。閣後有東西龍眼、君子、問清、盈科諸泉匯於橋下,泉水環繞"漣漪亭"一周,觀音閣恰似水中龍宮,故名"水府"。
中佛殿
中佛殿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重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
三層懸鐘閣建於宋代,閣內懸掛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
中佛殿,為典型的金代建築,建於15米高的磚台上,飛檐挑角,似展翅欲飛,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毗盧殿,建於明成化的間,是一座琉璃殿,殿中一尊漢白玉石佛,為明永樂七年住地開封的周王所獻。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之後,拾級而上,攀登108級台階,穿過方丈殿、羅漢殿,便是望州亭。
此處海拔305米,臨亭俯瞰,寺內亭台樓閣、殿堂碑塔盡收眼底;向北眺望,9華里處的玉皇山紫霄峰連著紫雲峰、香爐峰、沙帽峰、石榴順峰等九峰,逶迤疊擁著寺院,宛如九條長龍,故稱九龍口;向下俯視,山巒環拱,狀若蓮花,寺院恰居蓮台中心。
七祖塔
現存最早的建築是唐開元年間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為九層密檐方形磚塔。風穴寺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
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裡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現已對外開放,不少國際友人慕名而至。其中七祖塔,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24.16米,為方形九層密檐式磚塔,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是中國迄今保存完好的6座唐塔之一。
懸鐘閣
風穴寺懸鐘閣,建於宋,內懸9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該鐘鑄造精緻,聲音洪亮,因此,"風穴鐘聲"為汝州八景之一。
奎光塔
風穴寺外有奎光塔,和寺內的至高點望州亭遙相呼應。寺院周邊的山坡上還分布著上下兩處大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磚塔石塔146座,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東長清靈岩寺,位居中國第三。
寺外有塔林數處,保存歷代基塔計115座,僅次於少林寺而居河南省第二位;另外儲存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全寺周邊山清水秀,林木蔥鬱,風景幽美,現已闢為一處國家森林公園。
碑碣
寺內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時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的《風穴千峰白雲禪院記》,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記事,或賦詩,真、草、隸、篆,各體具備,其中不少是藝術珍品。
此外,有珍珠簾、大慈泉、玩月台、升仙橋、翠風亭、銀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還有小龍門、石龍門、洗風尾、東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雲巢、無心處等72小景。
建築風格
風穴寺建築風格奇特,無中軸線,隨山就勢,高低錯落,古柏清泉,谷深景幽,具有江南園林風格,歷為遊覽勝地。劉禹錫、岑參、元結等涉足觀光,並留下動人的詩篇。風穴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建築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條件布局,整體具有園林的風格。全寺現存建築140餘間,多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時所建,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方丈院、地藏殿、觀音閣、鐘樓、藏經閣、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鐘樓、毗盧殿和中佛殿歷史悠久,保存最好,價值較高。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由唐玄宗賜名,供奉佛教禪宗七祖貞禪師的舍利。塔高22米,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磚塔,外廓呈梭形曲線,每層均懸掛風鐸。塔剎由復缽、相輪、寶蓋和火焰組成。整個塔造型優美,比例勻稱,是中國現僅存的7座唐塔之一。
中佛殿是典型的金代建築,坐落在高1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和二菩薩、二弟子像,殿前多明清碑刻。鐘樓和毗盧殿建於明代。鐘樓又名懸鐘閣,建在6米高的石台上,為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樓內懸掛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重約800公斤。毗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全寺最大的木建築。其殿前有月台,四隅置石獸,殿內中部為神壇,橫占三間,上置明永樂七年(1409年)周藩王所贈白玉石佛一尊,高2米多。院落內還有鐵佛一尊,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鑄。
寺名來歷
佛教傳承風穴寺在全國著名寺院中,是名字最多的寺院。後漢乾祐三年《風穴七祖千峰白雲禪院記》中就有“風穴”、“七祖”、“千峰”、“白雲”四個名字。碑載:“風穴禪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路廣由旬,地安窣堵。後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人衛大醜,收以材石,構成佛堂於此山之西北,鎮壓風穴,即今之院基是也。至隋,又為千峰寺。”這裡又提到了“香積寺”,說明風穴寺至少有五個名字。民間傳說更為神奇。唐初擴建寺院,院址初選龍山東南山下,待料物備齊第二天將要破土動工時,夜裡突然一陣大風將磚木石料一卷而走不知去向。第二天僧人發現沒有了物料,四處尋找,終於在今風穴寺院所在地找到了物料,眾人決定在此處建寺院。因以“風”點穴,故名“風穴寺”。這些傳說無疑增加了風穴寺的神秘感,但與風結合也合情理。
風穴寺名字雖多,但直到今天仍然用的是風穴寺,其他的名字可謂曇花一現。這是什麼原因呢?
寺院命名常常藉助著名的地理標誌,好讓人們知道它的位置,這是常理也是常識。風穴寺之名得之於風穴山,因為風穴山是汝州乃至全國的名山,風穴山有兩個風洞在周代之前在全國就很有名氣。風穴山的名字就源於這兩個風穴洞,這是風穴山與別的名山不同之處,後來的風穴寺自然要借風穴山的知名度來揚名。
唐代重修寺院時將隋前香積寺改迴風穴寺,以神通廣大的佛來鎮寺東南風穴洞的風神,以減輕大風給汝州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災害。這一說法無疑提升了建寺者的公心,也能引起人們對重建寺院的重視。
箕山南麓風穴洞
汝南自古多大風。周代汝州為王畿之地,管理汝州的官府在汝河南岸,故汝州有汝南之稱。汝南超多的大風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敵。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風的形成認識的局限性,多認為是神力所成,汝南的大風則出自汝北箕山南麓的兩個風洞中。
汝州古時的風穴在全國很有名。
《中國風土謠諺釋》說:宋時諺有:“汝、許、濮三大:汝州風,許州蔥,濮州鍾。”講的是河南汝州的風大,許昌的蔥大,濮陽的鐘大。“汝州風”成為一個獨立的辭彙,收入《中國漢語大辭典》中。
汝州自古多大風也引起了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關注,親來汝州考察。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中寫道:“今所謂風穴者已夷以矣。”沈括來汝州考察風穴洞時發現洞口“已夷以矣”,這裡的夷應為“平”義,說明宋代風穴洞已被泥沙淤平,風已無出處,但汝州仍然風很大。
風穴寺附近的兩個風洞,名為大風穴和小風穴,列入風穴寺的七十二景中第一和第二位。清代汝州進士任楓《風穴志略》記載:龍山陽側有大小二風穴洞,洞深數十里,天變時,洞內出風,猛不可擋,故名風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風穴寺”。《風穴志略》對大小風穴洞有著詳細描述,這說明清代這兩個洞還在,不應像沈括所說“已夷以矣”。不知沈括是否真的考察過這兩個洞,抑或是聽人說而已,畢竟宋代的風穴山還很偏遠,洞周圍多虎狼出沒,是個危險的地方。
佛教傳承
風穴寺的佛教傳承,初為天台,後為臨濟。唐開元間,有天台七祖貞禪師在此修習止觀。唐末,禪宗臨濟宗之三祖南院慧,四祖風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汝州廣弘佛法。史料稱“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傳,燈燈相續。彪炳史錄者,雖曰不盡出於風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風,一時獨盛。固亦法運中雲龍風虎之會也歟。”風穴寺景色優美,四季宜人,故名聞中外,被譽為中州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吸引了海內外諸多佛子遊人。佛教傳承歷史悠久,初為天台宗,天台七祖貞禪師長期住持風穴寺,成為天台宗的大本營。五代時期,禪宗最優秀的支脈臨濟宗取而代之,在風穴寺將臨濟宗發揚光大。清初,臨濟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祖再住風穴寺傳法,故風穴寺有“天台臨濟兩祖庭”之說。與少林寺相比,風穴寺歷代高僧多為學富五車的文豪,保留和傳承著儒、釋、道大量的精華內容,讓學者專家們流連忘返,自古就有“武少林、文風穴”的說法。負面新聞
從2013年11月1日起,一家“香港公司”接管了風穴寺的售票權。這是汝州市政府本年度重點招商項目:該公司承諾在4年內投資5億元,把以風穴寺為核心的汝州北景區打造為國家5A級旅遊區。這讓風穴寺里的僧人們陷入憂慮之中:這裡原本就香客稀少,商業開發是否掐滅千年古剎的最後一炷香。
河南名勝古蹟
河南文物古蹟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走進這裡,我帶你了解河南! |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
景點 | 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