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於武昌城東南40公里處江夏區龍泉山,系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寢。各寢占地均在百畝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築物,現多已不存。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龍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現被闢為風景區。

基本信息

墓地概述

明楚王墓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鎮龍泉山,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九位楚藩王的陵寢。 系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寢。各寢占地均在百畝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築物,現多已不存。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龍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現被闢為風景區。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漢市考古所對昭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金冊(銅質)、玉印、腰帶等100餘件文物。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裡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明楚王墓明楚王墓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牆外左側建有碑亭,內豎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牆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 山區間當時建有靈泉寺、靈泉書院,李蹊家中藏書豐富,其藏書樓稱為萬卷書樓。此後人文蔚起,名人輩出,從這裡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馮京,明代的曾泰,科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到元代,在龍泉山一帶形成了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樓閣,花圃蓮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繼在這裡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歷代先賢陵墓共48處。於是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卜居或漫遊,這裡遂被人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從1981年起,武漢市開始對龍泉山的文物古蹟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觀進行有計畫的保護和開發,逐步恢復了一些地面建築和重要景點,現在建成開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遠眺亭、楚昭王陵園、龜碑亭、婆婆樹、樊噲雕像及樊噲墓等。

修建歷史

明楚王墓明楚王墓

明末,明楚王墓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但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後,明楚王墓的陵園建築損毀已十分嚴重,急需搶修。明樓,作為明楚王墓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方院之後、寶城入口處,下為方形城台,屬重檐歇山式建築。樓內立有聖號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侵蝕和曾有的人為破壞,明楚王墓及其明樓損毀嚴重。明樓兩層樓體都出現坍塌,大木糟朽,瓦件殘破,斗拱、柱、椽、檁都已破損。2007年4月15日,作為市重點工程,明十三陵明楚王墓搶修工程啟動。修繕由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負責設計,明十三陵建築工程中心負責施工,概算總投資3800萬元。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專門聘請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國家級規劃建築專家鄭孝燮,國家級建築大師張開濟,著名古建專家杜仙洲作為明楚王墓搶修工程顧問。 除明樓搶修完工外,明楚王墓修繕還完成了登城馬道及方城牆體的剔補;方城垛口牆、宇牆的砌築,地面鋪墁補配,方城壓面石的歸安、補配,馬道磚礓礤製作鋪墁,石礓礤補配歸安。

考古發現

一個朱元璋後代的家族墓地,一段武漢兩百餘年的歷史進程。隨著流芳二妃山明楚番王家族墓群的發現,24件明朝中前期瓷器的出土,這段歷史如同墓裡面埋藏了500多年的瓷器散發出的光芒一樣,再次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許志斌說,出土的瓷器,墓誌和整個墓群的結構對明史、武漢建城史、明喪葬制度、明代瓷器有重要意義。目前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考古隊下一步將對出土文物和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研究。

環境:墓群藏身灌木叢

流芳二妃山,橫亘在新建的湖北省體育中心網球訓練基地旁,從山下看去,二妃山上長滿了灌木,絲毫沒有楚番王家族墓群的特徵。在二妃山的半山腰,扒開一簇灌木叢,一片開闊地赫然現入眼帘。

邁過一道高約30公分的石磚牆根後,進入了墓場。據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許志斌介紹,這個約30公分高的石磚牆根是墓群中一個墓室的塋園。“這個塋園還比較大,東西寬51米,南北長57米。”據出土的墓誌記載墓主人身份分別是明楚昭王朱楨的孫子“鎮國將軍”朱季X,曾孫“輔國將軍”朱均缽。這個墓群有5個塋園,也就是說有5個墓室。這次搶救發掘的兩座墓葬保護情況良好,其中朱季X最有研究價值。

現場:墓主遺體已腐化

朱季X墓(M1)室裡面的土已經基本被挖空,只有墓室底層還有少量的土平鋪在地面。據了解,這是一座單室墓,整個墓室背北朝南,進入墓室之前是一條長約3米的斜坡墓道,然後是一道拱形的石質墓門。據專家稱,之前拱門上面全是青磚壘成的門封。進入墓門後是一座石質的貢台,用來祭祀墓主。緊接著貢台的是一個寬約1米長約3米的棺床。“朱季X的棺材就放在這個棺床上面,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此處土壤酸性太強,棺木和存放在裡面的朱季X的遺體已經完全腐化,沒有一點痕跡了。”許志斌說。

墓室全部用青磚砌成,青磚相連線的縫隙是一種乳白色的土壤。據專家介紹,這種粘合土壤是由糯米漿混合水泥和沙製成的,粘性很強,在那個年代是建築上必用的粘合劑。其中一塊青磚上面刻有“孔澧”二字。許志斌說,古代匠師喜歡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作品上,此二字可能是建造墓室的工匠的名字。 這幾個墓室的結構都是夫妻合葬的墓室,男子葬在左邊,女子葬在右邊。由於當時薄葬已經取代了厚葬,所以並沒有發現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

出土:24件瓷器終見天日

明楚王墓明楚王墓

朱季X墓里傳來一陣歡呼聲。埋在墓里500多年的明代中早期的瓷器露出了地面。考古隊員開始用木質挖掘器小心地扒除上面的塵土。數名考古隊員蹲在墓室里,戴著手套剷除結在瓷器上的塵土。24件瓷器相繼出土,整齊地擺放在墓室門口。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許志斌說,出土的24件瓷器保存完好,基本沒有破損,這在湖北考古歷史上很少見。據了解,這批瓷器都是明朝中前期的官窯燒制的作品,包括青白瓷盤、豆青釉、青白瓷碗(盤)高足碗、青白瓷盤、青白瓷盞(蓋)、綠釉瓷壺、綠釉青白瓷瓶綠彩、青白瓷盒和青白瓷盅。

幕後:考古隊歷時半年挖出古墓

由於省體育中心基礎建設徵用了二妃山的部分地域,研究所遂組織力量對這片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專家們就開始現場勘察,正式開始發掘,發掘工作已兩月有餘。

整個墓群周圍有一圈直徑約為10公分的圓形洞口,這些都是用洛陽鏟勘測地形留下的。他們發掘楚墓群後每天都有人守在此處,防止人為破壞。據許志斌介紹,挖掘出來的瓷器會帶回所里研究,然後送到博物館。

學術價值

九座陵寢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爐、地宮等建築構成。昭、莊、端三國各有一碑亭,亭內石碑保存較好。九陵寢中昭王陵保存最好,其地面建築台基、中央“神道”、東西“御道”基本完好,地宮保存完好。莊、靖、愍三陵,部分建築台基基本保存完好。出土了金冊(銅質)、玉印、腰帶等100餘件文物。 明楚王墓布局規整,保存完好,對於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江夏區龍泉山明楚王墓群保護規劃研討會在龍泉山風景管理處舉行,來自市文物管理辦、市博物館、市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十餘名考古、文物專家論證了龍泉景區的保護規劃。這也是武漢市首次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保護規劃。

文物保護

明楚王墓明楚王墓

名楚王墓包括墓穴、葬具、隨葬器物和墓地。二妃山名楚王墓布很廣,二妃山名楚王墓發掘出土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這是探討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以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現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有55處,包括二妃山名楚王墓、帝王陵墓、名人墓。史前時代墓葬中國埋葬遺蹟最早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遺址。新石器時代已有了一定的葬制,歷年來,在上百處墓地發掘的1.3萬餘座墓葬,其中70%以上分布在黃河流域。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墓葬,一般墓坑小而淺,墓葬排列有序,多為單人葬,沒有發現葬具的痕跡;對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管理目的是保護文物安全,使環境免遭破壞。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政務院發布了<古遺址和古墓葬調查發掘暫行辦法> 。 1956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務院通知精神公布了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了對文物保護單位工作的管理。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 ,規定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必須進行經常性的文物調查工作,並選擇重要文物,根據其價值大小,報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國務院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縣(市)級人民政府多次公布文物保護單位,使之成為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制定並經國家文物管理局批准後,將成為國家對文物保護單位維護和發展的投資依據。

從明代楚王朱楨開始,龍泉山成為從明初至明末楚王八代共九王的塋園,它貫穿明代始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明代藩王葬制,為明代的藩王體制、皇家的喪葬制度及明代武漢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世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56年,龍泉山明楚王墓群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將對其餘10家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續作保護規劃。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武漢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武漢市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於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景點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 武漢長江大橋| 黃鶴樓 |“六·一”慘案遺址|“一·三”慘案遺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白雲洞|拜將台|寶田寺|長春觀|長江書店舊址|陳潭秋故居|大革命烈士就義處|瀕湖畫廊|長天樓|觀魚台|湖光閣|九女墩|可竹軒|梨園|落霞水榭|磨山|聽濤軒|先月亭|行吟閣|二七烈士紀念碑|防洪紀念碑|古德寺|古琴台|歸元禪寺|龜山風景區|江漢路|漢陽城|漢正街|寶通寺|北伐軍官兵公墓|庚子烈士墓|洪山寶塔|洪山公園|施洋墓|湖北省博物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蓮溪寺|劉少奇故居|留雲亭|龍泉山|珞珈山|毛澤東故居|墨水湖|木蘭山|木蘭古門|起義門|三烈士亭|蛇山風景區|雙鳳亭|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武昌城|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動物園|武漢國民政府舊址|辛亥革命烈士公墓|新洲|興福寺塔|鸚鵡洲|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鍾子期墓|卓刀泉|東湖風景區|首義園|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明楚王墓|詹天佑故居|江漢關大樓|大智門火車站|湖泗瓷窯址群|東湖鳥語林|武漢植物園|東湖楚天台|木蘭湖風景區|寶通禪寺|世界寶玉石博覽館|中山艦|武漢民族文化村|八七會議會址|木蘭天池|大別山薄刀峰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