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簡介
山普拉古墓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墓葬分東、西兩部分,分布在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地理坐標為東經:80o07′421", 北緯:36o59′940"。已發掘墓葬38座,馬坑2座。出土文物豐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絲織品、漢代銅鏡和帶有異域風格圖案的毛織品俱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
“山普拉”一詞,學者多認為可能是古和田語而非維吾爾語。墓葬群分布在崑崙山山前的戈壁台地,地形較平坦。墓葬西部已開墾出不少耕地,建有溝渠、道路和田園等。果園中果樹繁茂,所以當地老鄉稱做“沙依巴”,維吾爾語,即“河床、果園”之意。台地上主要是墓葬群,分布範圍相當廣。現依據先後發掘的位置將墓葬群由東向西編為Ⅰ號、Ⅱ號、Ⅲ號 三個墓地。同時,在墓葬群中還發現了公元4、5世紀的佛教遺址和現代墓葬,採集到墨書古和田文的殘片。
墓地特徵
墓葬分東、西兩部分,分布在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墓群結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二是菜刀形棚架式墓。前者為單人葬與合葬,後者為多人叢葬。己發掘墓葬38座,馬坑2座。出土文物豐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絲織品、漢代銅鏡和帶有異域風格圖案的毛織品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
發現經歷
1981年前,山普拉居民開始在墓地的西部開渠造田,墓地南部水渠決口,洪水由南向北橫溢沖刷出的南北向的沖溝,將古墓葬暴露了出來。這裡地表大都覆蓋著戈壁小礫石,裡面夾有細沙粒及微量黃土,由此組成了厚15~20厘米的沙礫層。
一般的年景,這裡的地面可以看到稀疏的耐旱植物,遇旱年則寸草不生。沙礫層下即為板結的鹽鹼層,稀沙為主,夾有少量的黃土,異常堅硬。
山普拉墓葬群的三次發掘,共清理墓葬68座、殉馬坑2座。除1座墓葬形制不明外,其餘的可分為兩種類型:刀形豎穴土坑墓和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發掘過程
1983年 由國家文物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組成的文物考古調查組對山普拉墓葬群進行了發掘。
1984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與和田地區文物管理所再次進行了發掘。
1992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次對Ⅱ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1995年 和田地區文物管理所對Ⅲ號墓的一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山普拉古墓群是和田綠洲分布面積、保存狀況最好的一處戰國至南北朝時期的古墓群。
歷史價值
在發掘過程中還發現63座墓中有葬具。根據葬具的形制分為6類。木屍床、柳條編席、原木棺(桶形棺)、半原木棺、箱式木棺、毛氈、毛毯等,有些墓葬的葬具非常簡單,或裹毛毯、毛毯、或鋪蓋蘆葦、蒲草,也發現用蘆葦、蒲草捆扎墊和編織墊的葬具。
考古發掘表明,作為絲綢之路南道重要墓地,山普拉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絲、毛織物,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同時,這裡特殊的木構建築形式和葬俗,為研究古代于闐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實證材料。
旅行指南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票價:20元
美食信息:蒙古包里的食品手抓羊肉、奶茶、饢等美食。
住宿信息:山普拉古墓群旅遊晚上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城,或當地居民的蒙古包。
特色推介:已發掘墓葬38座,馬坑2座。出土文物豐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絲織品、漢代銅鏡和帶有異域風格圖案的毛織品俱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