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析木城石棚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東南34公里析木鎮前姑嫂石村。石棚呈長方形,是由六塊花崗岩石板組成,其中四塊大石板為支架,一塊為石蓋,一塊鋪地石。整體高2.8米,蓋石南北長6米,東西寬5.1米。石棚的六塊石板,均經過精細加工。在巨石蓋、東西兩壁都有加工痕跡的凹槽,特別是在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較為規整的兩排小圓窩,系人為加工而成。石板下出土有夾砂紅褐繩紋陶片和灰陶片、細泥紅陶片及石器。析木城石棚是遼寧省迄今發現的石棚中規模較大、建築技術較高、保存較完好的石棚之一。作為巨石文化的一種,它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支石墓有密切的關係。石棚集祭祀、埋葬於一體,對研究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景區概況
析木城石棚原有兩座,一座建於山上俗稱姑石,一座建於山下俗稱嫂石,故稱姑嫂石。嫂石有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被炸毀現已無存,姑石在山崗半坳,高約50餘米的台地上。石棚由六塊巨大花崗岩石板套合在一起搭砌而成。高2.8米。朝南偏東36度。一塊鋪地,三塊為立壁,一塊為頂石(又稱蓋石),一塊半截石板南面為門,南壁前半米有一條石,一半埋於地下,一半露於地表,剖面呈半圓形。頂石石板最大,呈長方形,長6米,寬5、1米,厚約0、46米,重約四十五噸。
巨石形制
東西兩壁巨石形制規格略同。東壁上端內傾五度,高2、13米平均寬2、35米,厚0、55米。西壁高2、2米,平均寬2。3米,厚0、34米。北壁高2、7米,
寬2、6米,外傾六度。南壁立於東西兩壁之內,高1、35米。各壁間嚴實合縫,非常牢固,石板均經打磨,壁面光滑,內壁有人為磨鑿的石窩數十個。
據《辭海》記載:石棚,又叫石桌墳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一種墓葬。在石棚周圍曾出土石斧、夾砂繩紋紅陶片、灰陶片、細泥磨光薄胎紅陶片。根據石棚的建築形式及出土文物的特點,可以認定是青銅時代巨石文化遺蹟,是原始社會晚期墓葬的一種,距今約定3500-4000年。
因為這種墓葬是用石板支蓋而成,好似一個小屋,所以叫棚,據傳古代石棚又像帝王的冠冕,漢代人稱冠石。另據記載:在西歐西部這種古墓分布很多;我國的遼東半島等地也均有發現。石棚墓葬原埋於土中,因年代久遠土質流失而顯露於地面之上。
性質、用途
關於石棚的性質、用途,學術界說法不一。一說原始宗教祭祀建築物,一說氏族活動的公共場所,一說是巨石墳墓。據有關史料和專家實地考察,認為:它是氏族部落首領或奴隸主貴族的巨石墳墓。其文化年代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奴隸社會初期。它既是氏族首領或奴隸主的墓葬,同時也是後人追悼祖先的祭祀場所。石棚按規模分小、中、大三類,小石棚為個體墓葬,中石棚為群體墓葬,大石棚為祭祀活動場所。
價值評估
析木城石棚是青銅時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蓋式石棚,石棚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風格朴潔典雅,建築藝術精湛。析木城石棚屬於大型石棚,為祭祀活動
場所,是遼東半島巨石文化的代表,所以很久以來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多年的研究,特別是近幾年來文物普查中又有了許多重大發現,為研究青銅時期遼東半島的墓葬提供情報極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主要實物資料。析木城石棚的存在證實了早在武王克商,分封七十二諸侯國,遼水以東屬箕子,在此之前形成的酋長部落,以其勢力範圍,尊貴程度,修造了巨石墳墓,即巨石文化的出現。
析木城石棚是遼寧省迄今發現的石棚中規模較大、建築技術較高、保存較完好的石棚之一。作為巨石文化的一種,它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支石墓有密切的關係。石棚集祭祀、埋葬於一體,對研究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