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錢塘(今杭州)人。土木堡之變後,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與眾臣推舉朱祁鈺為帝,並率軍成功抵禦了瓦剌的入侵。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英宗返回北京,被景泰帝朱祁鈺將禁錮於皇城南宮。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以“謀逆罪”逮捕于謙並將其殺害。于謙死後,都督同知陳逵為其收屍並安葬。
天順三年(1459年),于謙靈柩由他的女婿朱驥遷葬於杭州三台山麓的祖墳中,初建時有7座墳墓,于謙墓居中,墓道兩側建有石翁仲、石獸,墓道上建有牌坊。成化初年,于謙之子于冕為其父上疏伸冤,得到詔復官職。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於謙墓旁修建旌功祠,是為于謙祠。萬曆年間,時任浙江巡撫傅孟春重修于謙祠。清朝同治八年,于謙祠得以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于謙墓區的地面建築除于謙祠外幾乎被全毀。
1982年,于謙墓得以重建 ,原有的7座墳墓僅重建了于謙墓,墓碑由沙孟海題寫。
1998年,于謙墓的墓道旁重建石像生,其形制仿照明代制度。
結構
于謙墓所在墓區寬23米,長約30米。墓冢坐西朝東,呈馬蹄形,前方樹有一座墓碑,上方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字樣。墓前有石雕供桌、燭台、香爐等祭祀用具。
台基前左右各有一座石構碑亭,碑亭之間建有一座兩層三間的明式墓門。
門外為長90米的墓道,墓道旁共立有6對石像生,墓道最前端立有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坊額題有“熱血春秋”四字。
其旁為于謙祠,其內有介紹于謙生平的展覽,現存建築有門廳、正殿和後殿等,其中正殿面闊五間,寬21.8米,進深14.15米;後殿尚存明弘治年間的《旌功祠碑記》、嘉靖二十年(1541年)《旌功祠重修碑》等碑。
紀念與保護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于謙墓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于謙墓和于謙祠均得到了整修。
2006年,于謙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杭州社會各界人士在於謙墓紀念于謙蒙難550周年。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