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墓簡介
江口崖墓位於四川省眉山地區彭山縣江口鎮岷江東岸上。該墓的時代上限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於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以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期崖墓為大宗。
崖墓以江口鎮梅花村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溝、鹽井溝、打魚溝、油房溝等地點都有分布,面積30.4平方公里,現存崖墓4580座。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種類型,包括船形室墓、豎井橫室墓、岩室與磚室結合墓、天井墓和異型墓。墓葬的雕刻畫像和出土文物為研究當時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江口崖墓以其數量多、保存好、時代明確,成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出土文物
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語所、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當時是該社法式組主任)三家機構聯合組成的川康古蹟考察團,自四川宜賓李莊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達彭山。6月14日,考察團開始對江口崖墓進行發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結束。共清理崖墓76座、磚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數百件。後來,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一書,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江口崖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珍藏於北京、南京、成都等大型博物館中,南京博物館出版的《中國文物珍奇》150件中,彭山江口出土的文物就有6件。崖墓博物館內,以西王母畫像磚、被稱為“天下第一吻”的秘戲圖畫像磚拓片、畫像石、銅質搖錢樹、石棺、木館及漢代的各式陶器為主要內容,許多是珍貴文物。像陶座銅質搖錢樹,1972年出土,高達1.44米,是我國漢崖墓出土的一造型最大、鑄工最精、圖飾最豐富的搖錢樹,被定為國家特級文物。這件國寶1986年赴日本展出時觀者如潮,無不驚嘆中國古代精湛的鑄造藝術。這些文物古樸凝重,形式多樣,充分展現出了漢代文物的奇麗色彩。崖墓特點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後漢書·馮衍傳》載:“鑿崖石以室兮,托高陽以養仙。”這是崖墓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到唐宋時期,因其年代久遠,時人不識,崖墓又被附會成了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詩人陸游指崖墓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江口崖墓依山鑿穴,分布密集,形式多樣,石刻精湛,而且出土文物豐富、品位高,內涵深遠。現在向遊人展示的崖墓遺址是第951號墓群的二號墓、三號墓和四號墓。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種類型,包括船形室墓、豎井橫室墓、岩室與磚室結合墓、天井墓和異形墓,又分單室、雙室、三室等多種類型。從構造上來說,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
墓道大約20米,道旁鋪有承插式排水管。墓門都是仿第宅大門,有四層門楣,雕飾華麗,豐富多彩。不僅每層門楣上的雕飾形態各異,而且三座墓門上的雕飾也各不相同。有的裝飾玉檐斗拱,有的雕塑佳禾瑞草,有的雕飾吉祥動物,有的則刻飾歌舞樂伎。墓室,都比較明朗寬大,只是有些陰涼潮濕。據說,漢代人講究養生和送死,他們相信通過墓葬,靈魂會獲得再生,從而入神入仙,進入未來的理想世界。
漢代墓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少墓葬力求複製和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樣式。在崖墓的墓室里,都還設有前室後寢、左右廂房、廳堂、內室、廚房、壁櫥等,真實地展現了漢代人的住宅風貌和生活習性。每座墓室里,都有若干具棺木,有的是陶棺,有的則是石棺,用石棺的身份地位要比用陶棺的高。而在石棺上,也有精緻浮雕。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