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日夏特石人墓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境內,為隋唐時期突厥墓。
古墓特點
占地面積0.32平方公里,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800米,東西寬400米,海拔1310米。有墓葬100餘座,形制不一,有圓陣、方陣。有的圓陣為雙層的大圓陣或小圓陣,在大、小圓陣之間有用卵石擺成放射狀的卵石甬道。有的圓陣的外圍由雙層卵石排列而成,有的內圍和外圍均由雙層卵石排列而成。雙層卵石之間及“放射狀”卵石圍成的甬道之間的距離均為1米。
布局
阿日夏特石人石堆墓位於溫泉縣哈日布呼鎮西北約25公里處的阿日夏特草原,分布著較密集的石人石堆墓葬,這些墓葬形制規格不一,有圓陣、方陣,還有在圓陣外圍用卵石擺成“放射形狀”的,總計多達數百個。在這些墓葬中,有兩座東西相距500餘米的石人石堆墓,東面的石人面向東偏北5度,高出地面1.45米,為白砂岩石的全身雕像,圓臉、大目、八字鬍須,身著反襟大衣,腰系寬頻,右手持杯,左手杖刀,頸戴項圈,足蹬皮靴,腰帶上還佩有一把小刀,刻法比較精細。石人背後約4米處,有一座用數百塊卵石擺成的不規則的方陣,南北長12米,東西寬9米。緊鄰方陣西面,有道用兩排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的圍牆,南北寬11米,東西長45米,在新疆其他地區的石人石堆墓中頗為罕見。西面的石人高出地面96厘米,是用粗刀具線刻而成,清砂石質,面向正東。石人大部都己剝落不清,只有頭部尚見完整,除無鬍鬚外,大致與上述東面的一個略同,身後亦有方陣。
在距阿日夏特石人石堆墓東5 公里是一處高地,還有一處南北成排共7個石堆,每個石堆約7~9米不等,用大卵石砌在地面上,四周圍著用大卵石砌起如同院牆一樣的方陣或圓陣,方陣的每邊長約35米,圓陣周長約100米左右。無論方陣或圓陣,兩排並行的大卵石均各距1米,十分整齊。又東4公里,分布著50多處方形或圓形的石陣,這裡的方、圓陣,既有上述的形狀,又有用單行卵石砌成的,直徑一般5~7米不等。有的石陣外圍的地面上有一塊人工製作的約1米長的石板,顯然是有意設定的,可能是石人石堆墓的早期形制。
發現
在該處古墓中,有一座1995年夏發現的巨大的石圍石堆墓,由內圍和外圍兩部分組成,內圍是古墓的主體。墓基是由大小不等的單層卵石均勻排列圍成的圓陣,墓基至頂部斜高16.5米,分布著十七個由雙排卵石砌成的甬道,內、外圍均由寬1米的雙排卵石砌成的雙層圓陣。外圍的甬道長12.1米。從整體看,整個石堆墓呈放射形狀,直徑70米,周長219.8米。石堆墓位於圓陣中央,高7米。
阿日夏特石人墓從其造型及石塊的排列看,似一軍事陣圖,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從墓葬出土器具等看,時代特徵比較明顯,部分墓葬在新疆其他地區的石人石堆墓中頗為罕見,對研究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的民俗風情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
資料記載,溫泉縣是全疆文物古蹟最多、而且保存較好的縣之一。全縣星羅棋布散落在廣闊草原、山地的各類文物達230多處,其中既有形制多樣的古墓群、拙樸而生動的岩畫群、栩栩如生的草原石人,也有匠心獨具的石圍欄,以及古城遺址、名剎遺址等等。
臨近阿爾夏提草原的阿日夏特石人墓群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唯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據初步考證,該處古墓群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古墓多達1400多座,分布在10平方公里範圍內。最大的一座古墓高10多米,周長1公里。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內考古學家曾經對阿日夏特石人墓進行過發掘,出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衣飾、兵器等,各種器物製作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