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肅王墓

明肅王墓

明肅王墓是中國明朝肅王墓葬,位於甘肅省榆中縣北25公里。墓葬依山而建,共有王陵11座。其中5座王陵已被發掘。出土大量明代文物。王陵附近建有廟宇。2006年5月25日,明肅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明肅王墓明肅王墓
明肅王墓群位於蘭州市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村北側平頂峰的南麓(註:平頂峰橫亘於來紫堡鄉與金崖鎮之間,部分墓群位於金崖崖鎮境內),海拔1560~1600米,距蘭州市區約15公里。墓群依山就勢,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約300米,東西約3000米。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據《皋蘭縣誌》記載,肅王墓葬有明代十位藩王:肅莊王朱楧、肅康王朱瞻焰、肅簡王朱祿埤、肅恭王朱貢、肅靖王朱真淤、肅定王朱弼桄、肅昭王朱縉炯、肅懷王朱紳堵、肅懿王朱縉炯、肅王朱識;二位妃子:肅莊王妃孫氏、肅懷王妃王氏;一位夫人:肅王朱識夫人薛氏,共十一座墓葬。墓群規模之大,埋葬時間跨度之長,墓葬之集中,在國內實屬罕見,被人們譽稱為蘭州的“十三陵”。
根據墓區封土周圍散布的磚、瓦、柱頂石等遺物分析,原墓葬地面應有建築物,但其規模和特點均無據可考。部分墓葬封土被夷為平地,但地下墓室除1、2、7號墓被打開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冶地位,於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建緒王之制”,以起到“屏藩王室”的作用,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下《冊封諸皇子為王詔》,首封秦、晉、燕、吳、楚、齊、潭、趙、魯、靖江等十王。數年後又封慶王、肅王。肅王先後襲封十二個王位,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肅藩王墓群的修建,始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止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4年),時間跨度226年。

選址

明肅王墓前後經歷了三次選址。最初選址在榆中縣新營鄉新營古城以東的山坡上。王壙主體工程竣工後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肅莊王朱楧在現場視察,當聽說王壙上面山岔地名叫溫家岔時,因忌“豬瘟”便下令停建,至今遺址尚存。第二次將壙地選在了榆中縣定遠鎮的白石崖與水岔溝之間的礦灣,朱楧的靈柩就埋葬在這裡。之後又發現墓地下方有三條煤系,康王朱瞻焰便以真龍(帝王)和火龍(煤炭)相剋不利為由,便第三次將肅王壙地選定在了現在的來紫堡平頂峰,朱楧的靈柩也遷葬到了這裡,以後的肅王也全葬在這裡。

布局

明肅王墓墓室建築結構與明十三陵的結構基本一致,採用石條封堵,石條後為石門,經過甬道到達一個木門後進入墓室,共有前、後、中、左、右五個墓室,墓室外圍磚牆間隙以鐵水灌注。

墓與墓之間的距離50—1300米不等。已打開的1號墓位於墓區內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封土底徑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後和中室左右的兩個側室組成。設兩道石門、一道木門。用條石砌基,石板鋪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磚砌成,總長26.325米。其平面呈“亞”字形。
墓門(第一道門)拱券頂,開於照牆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詳),為石制雙扇樞軸式,自來石頂門。門高2.5米,寬2.2米,厚24厘米,樞經24厘米,門楣為297×44×19厘米條石,石門外側用門楣一樣大小條石疊壓橫封至門楣處。石門及石門框均用富平石製成,並施“土紅”著色。
前室為橫券頂,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門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盜洞。中室門(第二道門)為木製,已朽。高2.5米,寬2米。中室為縱券頂,平面呈6.3×3.3長方形,高10米。墓室東西壁的正中各開一甬道與側室相連。側室長6米,寬3米,高6米,結構和形制與中室基本相同。後室門(第三道門)形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同。後室為橫券頂,長5.8米,寬6.7米,高12米。正面及兩側墓壁的中下端各開一個菱花形頂小龕,龕高、寬、深均為1米。

發掘

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當地農民在平田整地時,無意間發掘開了1號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全長26米,共三重門,分前、中、後室,除前室和後室的門為石料構築外,其他都是磚砌。第一道門為雙扉樞軸式,第二道門為木質,第三道門與第一道門相同。
據說當時出土的墓志銘殘片上刻有“妃……薨於永樂”等字樣,並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銅器和灰陶俑,只是當時人們對文物的概念還很模糊,出土後絕大部分都遭到破壞。
林健在《明代肅王研究》中提到,“根據墓志銘的紀年,此墓應該是莊王朱楧之墓”。
據傳肅王墓在古代就被盜掘得甚為嚴重,根據現場痕跡推測,盜墓賊似乎對墓室的構造頗為清楚,甚至有人懷疑有墓室的建造者或其後人參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並打開的1號、2號墓,出土文物現僅存兩口大缸、一件陶馬和一件銅香薰,前兩者現藏於榆中縣博物館

肅藩王墓群被發現後,直至1977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才對7號墓進行發掘,但因為經費緊缺,並沒有進行全面清理。

現狀

緊鄰肅王墓蓋起的建築(圖中畫圈處為肅王墓)。緊鄰肅王墓蓋起的建築(圖中畫圈處為肅王墓)。

經過時代的變遷,肅王墓地面建築被毀,部分陵墓封土被夷為平地,肅莊王朱的1號墓墓室結構最為宏大,面積為258平方米;2號、7號墓試掘後回填,其中7號墓墓室結構較小;3號墓墓室結構也較小;4號墓位置確定,具體情況不詳;5號、6號墓保存完整;8號、9號墓已於早年被毀,僅留遺蹟;10號、11號墓墓冢被夷為農田,墓門均遭毀壞,但墓室基本完整,目前形成了人墓雜居的現狀。

非法占用

上世紀60年代,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坪村集體在陵園內栽植了許多杏樹和蘋果樹,包產到戶後分給了西津坪村村民。90年代,當時任村支書的鄭某,通過與別人置換土地等辦法獲取了陵園內南半部一小塊耕地的經營權。隨後,鄭某打著保護文物的幌子,在陵園周邊建起圍牆,安裝鐵門將墓穴團團包圍,當做院落居住,拒絕他人入內。此後,村民經常看到鄭某在墓穴四處亂挖尋寶。2012年初,鄭某在此幾度擴大規模,在肅王墓內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庫房,鄭某還宣稱,他準備在陵墓內開辦一家農家樂。同時,鄭某開始在被自己獨占的陵墓內飼養雞鴨和兔子。同年4月20日,接到投訴的蘭州市文物局、七里河區文化館、七里河區林業局、西果園鎮政府等多部門進行了實地考察。當即,多部門叫停了鄭某正在施工的建築。

保護

肅王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得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很好保護,1983年榆中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成立了肅王墓文物保護小組,聘文保員對墓群進行專人值守。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榆中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了肅王墓群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作出了對墓區進行三級保護的具體規定。
2006年5月25日,肅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肅王墓的保護已列入榆中縣資源開發計畫。

研究價值

肅藩王墓群是中國西北地區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明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肅藩王墓群是中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埋葬最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為研究明代藩王喪葬制度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

其二,墓室結構及精美隨葬品組合,對研究明代藩王的儀仗、服冕制度以及當時社會不同層面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證;

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這與一定的區域政治、經濟以及與皇室的親疏關係等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與已發掘的蜀世子、魯荒王、潞簡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較研究,對揭示上述問題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