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崖墓是漢代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地區最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一種葬式,鑿山為穴,謂之崖墓,俗稱“蠻子洞”,幾乎遍及全川各地。據悉,此前的考古發掘中,均發現崖墓中刻有各種題材畫像,或有不少彩繪,但從未發現過壁畫。此次,中江塔梁子崖墓群3號壁畫墓的發現堪稱崖墓考古的重大發現,因為其中首次發現了墨書榜題,其墓葬形制非常奇特,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墓。考古
塔梁子崖墓群位於中江縣民主鄉8村7社玉江東岸山樑。今年初,民主鄉發現數座崖墓被盜,迅速上報當地有關部門,由此揭開了這群神秘崖墓的面紗。考古工作於9月25日正式啟動,先後發掘出6座崖墓,除3號墓目前正進行緊張的清理、拍攝、臨摹等搶救性保護處理外,其他墓室已經清理完畢並進入初步整理階段。記者在現場看到,這6座墓均依山而鑿,由墓道、墓門、主室、通道、側室、耳室、棺床以及各種用途的墓內附屬物等組成。由於墓群距今近兩千年,加之多次被盜,看上去隨時都有壓塌的危險。因此,此次開鑿方式都採用在緩坡向山腹縱深開一明槽作為墓道,至岩石深處再鑿出墓門和墓室。除3號墓外,其它5座墓的墓道長約5—9米,有雙室、三室、四室幾種形式。由於漢代崇尚厚葬,有“事死如事生”的習俗,仿照地面建築的墓室結構和裝修,反映了東漢時期地主莊園經濟。走進6號墓室,較為豐富的石刻畫像迅速映入眼帘,鶴鳥交配圖、鶴含魚、兵器架等栩栩如生,讓現場目擊者不禁叫好。據有關專家介紹,6號墓共有4個墓室,由於數次被盜,出土文物較少,僅剩下東漢五銖、陶器殘片等。該墓存在嚴重滲水現象,墓內已結成了白色的石鐘乳,給墓內文物保護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文物
如果說6號墓的開掘讓人眼前一亮的話,走進6個墓中的3號墓就更讓人嘆為觀止了。這是一個5室墓,墓道長約13米,共5重,約20米長,1.4—8米寬。記者在現場看到,墓室內造像題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石刻、彩繪、壁畫以及雕琢精美的石床等讓許多專家感慨萬千。雖然事隔千年,但每一個石刻、每一幅壁畫的圖像都清晰可見。胡人舞蹈圖、墓主宴飲圖等壁畫等被川大教授宋治民認為極富地方特色。他告訴記者,這些壁畫是先在石壁上鑿框作畫,內容是墓主的居家圖,具有極強的連貫性。記者則發現,這些壁畫顏色鮮艷,紅、黃、黑、白、綠等多種色調一應俱全。而在3號墓內的墨書榜題則讓大家倍感吃驚。150餘字的墨書榜題介紹了墓主人身份、家世等,更含有平羌有功等內容,為研究墓主身份、官職及其政治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寶貴价值。無論是色彩斑斕的壁畫,還是珍貴的墨書榜題,塔梁子崖墓群的發現無疑是四川考古界的一大喜事。東漢及其以前壁畫墓(一般為磚室墓),主要發現於河南、河北、內蒙、遼寧等中原及北方地區,南方地區以前發現最早壁畫為魏晉時期,塔梁子3號墓則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壁畫墓。在3號墓中還發現了不少有重要價值的畫像題材,如胡人舞蹈圖,是四川發現最早的胡人樂舞資料,在中國漢代考古資料中也極為罕見。塔梁子3號壁畫墓的發現,填補了崖墓考古和南方地區漢代美術考古的一項空白,是中國漢代考古學的重大發現之一,為漢代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美術等方面研究及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離開考古現場,在大家讚嘆聲中,一個更為嚴肅的話題被提了出來,怎么才能讓這些精美的壁畫長久保存?川大教授林向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彩色壁畫保存還無成熟經驗,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快取齊資料,然後迅速密封墓室,待新方法研究出來後再打開。對此,省文物局副局長高大倫表示,有關方面會儘快對墓群採取拍照、臨摹等搶救性措施,盡全力保存好目前的這一四川瑰寶。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