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沃石窟位於新安縣正北40公里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間。它背靠青要山,面臨黃河水。自東向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石窟兩座。在塔與石窟間有若干個小佛龕。石塔均為浮雕樓閣式方塔。一號七級,高200厘米,每級之間有大房檐,塔頂有相輪、寶瓶。從下至上,一至三級每層刻一佛、二菩薩、三層以上,每層刻一佛。石塔右下角刻供養人題銘,下部正中是造像記,左、右及下部是供養人。二號塔三級,三號塔七級,四號塔五級。一號窟為主要洞窟,洞寬174厘米,深156厘米,高150厘米。洞門北向,窟內三面環繞低寶壇,全部造像均在寶壇上。正壁一坐佛結跏跌坐於方台座上,高74厘米,台座下部正中為博山爐,兩側二獅子。二弟子高60厘米,立於圓台座上,二菩薩高64厘米,立於圓蓮座上。左(西)右(東)二壁各雕一立佛二菩薩。立佛通高97厘米,菩薩通高80厘米,在東壁立佛身光上有小佛若干。窟頂作穹窿狀,雕飾為一個寶蓋。寶蓋中心是蓮花,外繞四身飛天,一身蓮花化生童子,面向 立佛,合十供養。飛天頭戴蓮花寶冠,披帛飄揚,手捧供物,雙腿後曲。飛天之外是彩雲,鮮花在空中流動。最外是蓮瓣、流蘇。
二號窟洞寬95厘米,深54厘米,高94厘米。正壁主佛是帷幕龕下釋迦佛,結跏跌坐,說法印。兩側為二弟子四菩薩夾侍。窟頂並刻二朵蓮花。左壁刻造像題記,右壁刻供養人行列。
西沃石窟是黃河中下游岸邊的唯一的一處北魏石窟,它的發現,為我國石窟寺藝術研究增添了一項新資料,為確認北魏石刻佛像型式建立了年代學上的依據。
歷史
西沃石窟是1975年開山修路時被發現的,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中,被命名為西沃石窟,這才引起了文物保護專家們的注意。西沃石窟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因為這裡處於小浪底水庫淹沒區,省文物局、省古代建築研究所等的工作人員將石窟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進行了細緻的復原組。現狀
西沃石窟,現位於千唐志齋東院一隅。該石窟鑿建於北魏末年,原址位於新安縣西沃鄉黃河南岸,是黃河中下游岸邊唯一一處北魏石窟,具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和藝術價值,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稍大,長寬高各約2米,內有石雕佛像11尊,頂部有浮雕蓮花、飛天,題記為“邑主王俊達發願修造”,建於北魏孝昌年間;其一稍小,內有石雕佛像7尊,建於北魏普泰元年。窟外有浮雕石塔4座。附近石壁間還有大量浮雕石佛、寶塔,總計浮雕佛像達278尊。雕鑿時間與龍門石窟及鞏義石窟相近,具有獨特的造像風格及較高的藝術價值。
在當年小浪底水庫動工後,北魏石窟因處於淹沒區,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討,由省移民局撥專款於1997年7月將其整體切割搬遷至現址,1999年對外開放。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
景點 | 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