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辟雍碑概況
西晉辟雍碑,1931年出土於洛陽東郊15公里,偃師縣大郊村北,原西晉太學遺址,今保存在東大郊村。該碑高3.32米,寬1.1米,系用一整石塊鑿成。碑首有蟠龍伏繞,正面碑額隸書“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碑”等二十三字。碑文隸書三十行,行五十五字,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事跡,碑陰刻有行政學官太常、散騎,教職人員博士、助教、主事、司成,以及學員的郡籍、姓名等,多達四百餘人。該碑立於晉鹹寧四年(公元278年)十月,碑座於1974年在太學遺址發掘出土,後與碑身合為一體。
洛陽太學,始創於東漢,太學生最多時有三萬人,直到西晉,仍達一萬餘人。該碑對研究我國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教育、對考察學生分布情況,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該碑晉隸書法靈活,似用改制的扁筆書寫,這對古代書法藝術的探討,具有重要價值。
西晉辟雍碑特點
辟雍碑碑首與碑身用一大塊青石鑿成,高3.22米,寬1.10米,厚.030米。辟雍碑碑首兩側刻有浮雕蟠龍圖案,碑額題:“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23字,字徑8厘米。正文30行,行55字,字徑3厘米。辟雍碑碑陰刻有行政官員太常、散騎、常待,教職人員博士、司業、主事、司成等,以及學中員如禮生、弟子、門人、散生、寄生等的郡籍及姓名,多至400餘人,這對研究晉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以及學生來源有重要價值,尤其重要的是它確證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中國第一。辟雍碑全碑用晉隸書寫成,刻工細緻,保存完好。此碑身於公元1931年在偃師佃莊鄉東大部村北辟雍遺址中發現,1974年在辟雍遺址中又發現了碑座,分離了多年的碑身與碑座,又重新結合在一起,辟雍碑現立於東大郊村。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辟雍碑碑額從正面看,雙龍盤繞,兩面不對稱,有種獨特的風格。辟雍碑碑座非常見的龜形(贔屓)而為宮殿造型,顯現魏晉時期的碑刻風格。交通提示
從洛陽市坐車到偃師縣大郊村
相臨景點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
景點 | 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