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群簡介
焉不拉克古墓群是新疆境內最重要的一處早期鐵器時代遺存 。距今2500—3000多年,焉不拉克古墓群範圍較大,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墓葬排列密集,出土文物中陶器較多,常見有單耳豆,腹耳壺,雙耳罐等,彩陶紋飾多S紋,豎線紋,雲雷紋,雙鉤紋這些與甘肅地區辛店文化和四壩文化的同類器型和彩陶紋飾有著較大程度的一致。
墓群分布
墓葬分布在兩條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土崗上,地表沒有明顯痕跡。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墓、豎穴生土二層台墓,葬式為曲肢、直肢兩種。隨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銅器、鐵器、金器、骨器和毛紡織品等。彩陶紋飾與甘肅地區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紋飾.該墓群對研究新疆與內地的文化聯繫極為重要。
墳墓特徵
墓地表面為沙礫層,第二層為饒亂層,墓地開口多在第二層下。
有豎穴二層台墓,豎穴土坑墓,有單人葬,多人葬,據墓葬形制,疊壓打破關係,墓葬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大約相當於西周早,中期,上溯可能到商晚期,中期相當於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晚期,晚期可能相當於春秋中晚期。
文化背景
焉不拉克古墓地出土7件鐵器,在早期墓葬中也有發現。早期墓葬中主要為蒙古人種,中、晚期高加索人種逐漸增多。焉不拉克古墓地出土的鐵器在我國是較早的,反映出的考古學文化與甘、青地區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繫,與五堡古墓地相距30多公里,年代相差300年左右,文化特徵上也有較大的聯繫,這些都為研究新疆東部青銅文化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線索。
歷史價值
新疆焉不拉克古墓群是在1986春進行考古發掘的。墓葬中出土有相當數量的彩陶器和小件的青銅器,還出有鐵製品。據觀察研究墓葬所出的陶器器形與紋樣特徵與甘青地區的辛店文化有某些相似之處,故墓葬的總體年代大致上定在西周或春秋之間。墓葬中還出土了一批人骨材料,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究所韓康信等學者的鑑定,已經得出了初步的結論。
這批人骨材料大體上來講,包括有兩個大的支系類型:即歐洲人種支系與蒙古人種支系,而以蒙古人種在數量上占明顯優勢。在這批蒙古人種頭骨的總的特徵上,“具有長顱型,顱高趨低的正顱型,高而適度寬和中等偏平的面,矢狀方向面部突度弱,齒槽突度有些突頜,中等突起的鼻兼有狹鼻傾向”。而有趣的是,這些綜合特徵,恰恰與現代藏族卡姆型頭骨之間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因此學者們認為:“如不純系偶然,焉不拉組與西藏卡姆組屬同類性質是可信的,與現代藏族很接近的甚至還有某些更不分化性質的古代居民在公元前10-5世紀生活在西北邊睡地區”。
新疆焉不拉克墓葬古人類學資料的測定,為藏族族源與西北地區古代居民之間的關係問題再次提供了新的線索。但在這兩個來源地之間,畢竟在地理上相距遙遠,中間又相隔著許多的自然屏障,學者們一直期待著能在更與西藏相鄰近的青海高原地區來找到這種中間的環節。最近,青海卡約文化李家山墓地人骨材料的發現與人類學鑑定,使得這種關係日趨明朗化。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哈密著名旅遊景點
哈密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哈密市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並被天山分割為南北兩處,山南是哈密綠洲,山北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山東省的面積。是新疆僅次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與和田地區的第三大地州。哈密是多民族地區,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8個民族,總人數45萬人。 哈密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
景點 | 松樹塘 | 哈密絲路烽燧 | 巴里坤湖 | 白石頭旅遊區 | 佛教寺 | 蓋斯墓 | 哈密回王陵 | 口門子 | 拉甫去克古城 | 廟爾溝 | 柳條河鳴沙山 | 天山廟 | 五堡墓地 | 天山風景區 | 焉不拉克古墓群 | 哈密博物館 | 回王墓 | | 大河唐城| 西黑溝| 五堡魔鬼城喀爾里克冰川| 怪石山 |墩墩灣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