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化局
發掘領隊:鄭同修
時代:西晉
2003年5月初,山東省臨沂市在市區王羲之故居公園擴建工程施工中,發現兩座較大的磚室墓葬。隨即,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沂市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進行了搶救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墓葬位於臨沂市市區洗硯池街北側、王羲之故居公園東北部。兩座墓葬東西相距30餘米,除墓門為石制之外,其餘均為磚築。其中1號墓為雙室墓葬,為山東已發掘漢晉大中型磚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已發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豐富精美的隨葬品。
出土文物
墓葬出土隨葬品十分豐富,有銅器、瓷器、陶器、漆器、鐵器、金器及其它質料的隨葬品250餘件(套)。其中瓷器主要為南方風格的青瓷,器形有盤口壺、雞首壺、罐、缽、水注、燭台等。陶器有盤、釉陶瓶等器類,其中盤多為漆衣陶。銅器有熏爐、鼎、魁、斗、熨斗、燈、碗、弩機、帶鉤等。金器主要為裝飾品,有手鐲、釵、簪、鈴、串珠、牌飾、指環等。鐵器有刀、燈、鏡諸類。墓葬隨葬漆器數量也很多,但多腐朽嚴重,可辨器形有奩、壺、耳杯、盤、勺等類。在出土隨葬品當中,尤以青瓷胡人騎獸燭台、青銅人物騎獸燭台、鳳鳥形銅熏爐等器物造型優美,保存十分完整;銅弩機上刻有"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等30餘字銘文;部分漆器的底部有清晰的朱書文字,記載明確的年號,內容有"太康七年"、"太康八年"和"十年"三個年號以及"王女"、"李平"、"李次"、"官"等文字。
2號墓葬為單磚室墓,主墓室前有寬大的甬道,是山東已發掘磚室墓中規模最大的單室墓葬,雖然經過兩次盜掘,但墓室結構保存依然完整,殘存各類文物20餘件。
墓葬結構
從兩座墓葬的形制結構、隨葬品的器物組合特點和紀年資料初步判斷,墓葬的年代應屬西晉時期。1號墓完整地反映了當時的葬制葬俗。同一墓葬埋葬3個未成年人,是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現象。出土隨葬品豐富而精美,為山東晉代墓葬中所僅見。2號墓雖然被盜,但規模更大,墓室結構完整,與1號墓葬相距不遠,時代相近。兩座墓葬規模較大、構築方式考究、出土文物豐富精美,墓主應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或一定的政治勢力,應與當時的名門望族或達官貴族有一定關係。
對研究當時葬制葬俗有重要意義
臨沂洗硯池二號晉墓規模宏大
《光明日報》訊息:本報6月6日報導的臨沂洗硯池晉墓挖掘,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日前又發掘出二號墓。一、二號墓出土文物近日在臨沂展出。 二號墓東距一號墓36米,墓頂距現地表1米左右,封土夯築。門南向,墓門前有墓道,上口寬5.56米、殘深4.1米、底寬3米。墓門近處的墓道上口有一磚鋪平面遺蹟。墓室結構為磚券單室墓,雙層券頂由甬道和主室兩部分構成,甬道門前兩側有門垛。南北通長13米、東西寬7米、高4.42米。主室內長6.64米、內寬4.1米、內高2.78米,甬道內長2.94米、內寬2.9米、內高2.8米,門垛南北長1.2米,高3.3米。主室與甬道均有石框雙扇石門,可自由開合,石門西扇鑿有條狀把手。石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以平磚封堵。甬道門外砌封門磚。墓內地面鋪雙層磚,亦呈弧面隆起。有兩處盜洞分別從甬道門與東南角進入室內。 二號墓墓室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山東省漢晉磚砌單室墓中所罕見。根據墓室結構與出土文物的特點等埋葬情況綜合分析,考古專家認為,該墓當為晉代夫妻合葬墓,與一號墓墓主應屬同一家族,對於研究當時的葬制葬俗有著重要意義。二號墓因先後兩次被盜,墓室內已被嚴重擾亂,隨葬品所剩無幾。甬道內僅見一件陶燈,主室內有兩具棺木殘跡,周圍散落有鐵棺釘。兩具成人骨骼分別散落於墓室西部。隨葬品僅見青銅器虎子、殘熨斗各1件,鐵器殘鼎1件、鏡3件,青瓷燈、罐、碗殘器各1件,串飾瑪瑙珠3枚、小珍珠一宗,另有棺飾小金釘24枚及小銀釘等。
洗硯池
洗硯池位於長葛老城鎮內福泉井之旁,池呈長方形,長80米,寬30米,水深1-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邊有一高台為鍾繇學書台,池前立有1920年《重修洗硯池碑記》碑,高0.91米,寬0.4米, 碑文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就及其學字精神,對重修後的洗硯池景觀也作了描繪。據傳三國時期大書法家鍾繇常邀胡昭字台上練字,窮究先師技法,久而久之寫禿的筆堆集如山,寫過的紙帛棄之成垛。由於洗筆洗硯,把滿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解放後,人民政府曾對此進行了修復、保護。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