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禹廟在禹陵北面,始建於夏啟之時, 《越絕書》曰:“少康立祠於禹陵。”又曰:“故禹宗廟,在小城南門外大城內,禹稷在廟西,今南里。” 《吳越春秋》曰:禹子啟即天子之位後,“使使以歲時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廟於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餘……租貢纔給宗廟祭祀之費。……春秋祠禹墓於會稽。”少康,中國夏朝第六任國王,在位時間公元前1940-公元前1880。相的兒子,予的父親。他是相的遺腹子。晚年,少康封庶子無餘于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21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
與仲康陵
《帝王世紀》 、 《一統志》 、《春秋左傳》中均記述了不少有關太康、少康的史實。太康民間也流傳著很多太康王、少康王的傳說。
史書記載,太康失國之後,后羿立仲康為王,獨攬朝政十多年。仲康王卒後,後羿立即逐走了仲康之子相,自立
為王,號有窮氏。為了長久占有王位,他確立了將夏宗室趕盡殺絕的方針。相逃至商丘即國王位,后羿大加攻伐。相又逃至帝丘(今河南濮陽縣)依靠同姓部落昆吾(濮陽西)、斟灌氏(今山東陽穀西南)、斟郡氏(今山東濰坊西方)。當時,夏王相只不過是流亡中的國君。后羿恃其武力,不修民事,終日以田獵為樂,把朝政大權交給為人奸詐、詭計多端的東夷族寒氏(今山東濰坊東北)寒浞掌管。寒浞利用后羿的信任,收買人心。乘后羿在一次遊獵歸來時,將后羿殺掉,篡位為王,仍號有窮氏。他還將后羿的妻室奪歸己有,並將后羿之妻為他生的兩個兒子澆封在過(今山東掖縣西北)國、另一子封在戈(今太康一帶)國,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寒浞執政為王后,並沒忘記要將夏宗室斬盡殺絕,遂使其子澆繼續攻殺相。相為澆所殺,死在斟郡氏。相死之後,因其子未生,至少康中興之前,無人繼位。正史稱此時期為“無王之世”(其實,后羿、寒浞執政為王共66年)。
夏王相死時,相妻已有身孕,從牆洞爬出逃歸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生子少康。少康自幼生活在有仍氏,
做了有仍氏的牧官。寒浞子澆使人抓他,他與母親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虞城縣),做了有虞氏的廚官。澆又多次派人追殺,少康母子逃出有虞氏家。太康民間盛傳,少康母子二人乞討為生,輾轉來到戈地太康城。少康更姓為杜,稱為杜康,與母親在一偏僻小巷住下。少康母子一日來到太康陵墓,方知先祖之墓在此。此後,二人常偷偷祭祀。少康為人豪爽,廣交朋友,聰慧賢良。不久,他用八角槐花泉井水發明了秫酒釀造之法(後人又傳少康為秫酒鼻祖),以酒會友。少康與戈地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但好景不長,戈地乃為寒浞之子的封地,少康的言行舉止引起了懷疑。少康只好與母親又遠逃有虞氏。經過數年努力,少康糾契約姓,率兵一舉攻殺寒浞,滅澆於過國,少康子杼滅寒浞另一子於戈。少康重建夏朝,建都禹之故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史稱“少康中興”。相傳少康王臨終前,念念不忘在戈地的美好時光。他御旨朝臣,終老之時,要將他葬於戈地太康陵旁,並將釀酒時所用的八角槐花泉井作為陪葬物。少康死後,文武百官成群結隊扶柩而來,於太康陵東北側隆重地舉行了葬禮,青石墓碑上書“夏少康陵碑”。少康王在太康民間不但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而且還有不少實物見證了少康王與太康人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一,清乾隆五十一年立有夏少康陵碑,碑文存於民國以前縣舊志。
其二,1968年“文革”期間,紅衛兵破四舊,掘開了少康陵墓,在墓內西南角發現一眼古井。投之以石,深不可測。架泵抽水澆地,源源不斷。後人疑是傳說中少康釀酒用的八角槐花泉井,隨即封存於墓內。挖墓時曾挖得雕有花紋的半圓形磚、刻有篆文的青石板、陶器等古物。
其三,如今,太康縣城內的天寧寺和天寧寺街、王崗等街巷都是少康避難的地方。
無論是史志傳說,還是實物見證,少康王與太康大地確有不解之緣。因此,少康王理應葬在太康,仲康陵不在太康縣實屬無疑。
少康帝
少康,中國夏朝第六任國王,在位時間公元前1940-公元前1880。相的兒子,予的父親。他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復興夏朝。從
此,他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首領虞思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理財的本領,並把女兒嫁給他,還給了他一塊10里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據地和軍隊。少康體察百姓疾苦,宣傳祖先禹的功德,努力爭取人民支持他復興故國,並召集夏朝的舊臣前來和他會合。當時,有個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名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東省舊德平縣),招集流亡,積蓄實力,等待時機復興夏朝。他首先應少康之召,傾有鬲氏之兵,會合斟尋、斟灌兩地的復仇之師,和少康會合,擁戴少康為夏王。
少康先派兒子季杼攻滅了寒浞的第二個兒子戈意,以削弱敵方力量。又派將軍女艾去偵察了澆的虛實。一切準備
就緒後,他從綸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舊都,誅殺寒浞,奪回了王位,建都陽夏。少康自幼歷盡苦難,復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後共約近百年。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歷代王朝最早之「興」,夏啟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太康則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還都,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晚年,少康封庶子無餘于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21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據史籍記載,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遊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里),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杜康
按少康即為杜康,則後世所謂的“酒聖”即應是少康。晉代的江統作《酒浩》說:“酒之所興,乃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說的是少康在有仍氏居住時,為聯絡夏後氏族人,經常帶著秫米飯來往於有仍與空桑(即窮桑,今曲阜東)之間,在空桑將吃剩下的秫米飯留存起來,因飯自然發酵,等少康再回來時,往往感覺到醇甘美味,四處飄香。於是他便潛心研製出了用秫米發酵,醇存甘美,柔潤芳香,飲之欲醉,回味悠長的美酒。被後世尊為“酒聖”。周圍景點
該塔位於縣城西南36里遜母口鎮小吳村東頭,始建於公元前194年。北魏、明萬曆年間曾維修過兩次。此塔為8層磚塔,高20米,呈六角形,頂端有寶瓶3個,風鈴6隻,六壁有羅漢佛像18尊,每層銜接處雕有各式圖案。“文革”期間,塔南一尊佛像被盜割,塔底周圍也被挖掘盜寶。史載,吳廣為陽夏(太康)西南小吳村人,與陳勝共同掀起反秦農民大起義。吳廣同村好友吳彪於起義失敗後經商致富,回鄉探親祭“廣”,應族人之請,欣然同意捐款建造吳廣寶塔。吳廣塔現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聖寺塔
俗稱高賢塔,位於城西北23公里高賢集,明代建築,為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8.3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共飾石雕佛像211尊,石碣14塊,對研究明代繪畫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此塔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此塔附近原有侯、陶兩村,有侯、陶兩戶為當地大財主,且侯姓人多,陶姓人少。陶家財主迷信“猴吃桃”之說,特出錢建此磚塔。此塔外觀似九節鞭,取“鞭打猴”意,以鎮風水。
靈光塔
又稱靈光寶塔,位於原舊縣城東南角城牆外青鳥家(今塔灣村),太康陵、少康陵西北,為明萬曆二十五年都御史王鏇所建。塔高十餘丈,磚灰結構,塔內有台階可攀爬至頂,頂端置一寶瓶,內藏玉佛一尊、舍利數顆,為太康八景之一。清鹹豐四年(1854)知縣祝塏修繕城牆,浚挖城牆外壕溝時,毀掉靈光塔。
中國古代陵墓(一)
古代陵墓是考古學家非常關注的地方,人們都是通過他不斷的發現歷史,認識人類每個社會的發展,現在發現的陵墓有很多有都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或者人們朝拜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