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今天曲靖市駐地東十三公里處,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台山腳靜靜地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仿佛在敘訴著遠逝的珠江水和那昨天仿佛依稀尚存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曲靖八塔台古墓群。
八塔台古墓群位於麒麟區珠街鄉董家村,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1977年至1982年,文物工作隊對八塔台古墓群一、二號堆進行了7次發掘,共發掘出各個時期的墓葬數百座。從發掘的情況看,墓群類型多樣,交叉堆積,互相滲透,形成了上自先秦時期,下至宋元明朝,長達2000餘年的7米之高的文化堆積層。八塔台古墓群的發掘,證明了早在兩乾多年前,這裡的人民便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考古發掘
對一號堆和二號堆進行了發掘,二號堆共發掘封土堆墓30餘座、豎穴土坑墓348座、火葬墓304座,出土器物計1800餘件。豎穴土坑墓為青銅時代墓葬,平面呈長方形,仰身直肢,葬具已朽,從板灰看,較大的墓有棺有槨,木棺為方形。
這些墓葬除五座土坑豎穴墓分布在一號堆外,其餘五百多座均出土於二號堆約七百平方米的面堆內,堆疊文化層達七米多高。其形成為:最早先民死後埋葬在此,造成高於地面的土堆,形成封土堆墓群;其上又埋葬了土坑豎穴墓群;最後埋上了許多火葬墓。墓與墓之間相重疊,長方形土高墓相互打破下層封土墓,火葬墓又打破土坑墓。
出土陶器、青銅器、銅鐵合鑄器、鐵器及玉、瑪瑙、蝕花石、琥珀、綠松石等遺物。火葬墓疊壓、打破青銅時代墓葬堆積。埋葬火葬罐的坑穴多為圓形,也有圓角長方形、橢圓形。葬具多用外罐套內罐的形式,還有用單罐直接盛裝骨灰。外罐的造型應與佛教興盛有關,配以罐座,頗似佛塔;內罐常有朱書梵文經咒及道教符錄。隨葬品置於內罐中,多為小巧的裝飾品。八塔台古墓群是目前雲南省發現的較為罕見的一處墓地,其時代上限為春秋時期,下限為宋、元、明時期,墓葬疊壓、打破關係複雜。出土器物數量眾多,器物組合特殊,陶鼎在雲南同時期的其他墓地尚未出土。墓群內不同時期的墓葬,以不同方式、自下而上不斷地在一個墓地上堆積起來,集土坑墓、封土墓、火葬墓於一地,是曲靖古代歷史的活化石。墓地早期青銅文化以“滇文化”為主,同時包含鼎類外來文化因素,而構成多元文化共同體,反映雲南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繫。墓地發現了雲南時代最早的鑄鐵製品。墓地青銅時代墓可能是《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的澇浸、彌莫人墓地。該墓地對川、滇、黔交界地區古代族屬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價值
八塔台古墓群上起春秋,下至元、明,時間跨越二千七百年左右,疊壓打破關係極為複雜,這樣的大型古墓群,在我國實屬罕見,為考古界所矚目。其文化現象反映了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習俗及雲南民族的某些特徵,暗示著民族的變遷,陶鼎等中原常見的器物在墓葬中出土,這在典型的滇文化中極為少見,說明遠在先秦時期,中原文化在曲靖已出現。同時又兼具著滇文化以及夜郎文化的某些氣息。
許多文物既具有中原文化的色彩,又保持了滇文化的風格,同時充分說明,遠在先秦時期,曲靖便是全滇鎖鑰,是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
記載傳說
雲南的文明時代無疑是從春秋戰國時開始的,也就是從“滇”文化開始。史書上第一次關於滇文化的記載,還是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不管這篇文章對西南地區所取的態度如何,所寫的文章又是那樣的簡略。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實在找不出第二篇能夠替代的文章,這沒有辦法。從這篇文章看來,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對當時西南地區是很了解的。自從張騫遠出西域,按照漢武帝的指示去聯絡大月氏、大夏和烏孫等,在大夏見到由“滇”國出身毒國運往大夏的蜀布、筇竹杖之後,曾引發了這位漢帝豐富的想像力和雄大的氣魄。漢武帝曾三次派出使臣前往西南,以開通這條南方絲綢之路。這其中公元122年的一次就是司馬遷親自來的,“他“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昆明”,當然,司馬遷是否真到過雲南說不清楚,但是西南或者說蜀國四川一帶是肯定到過的。要不然不會有這篇《西南夷列傳》,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寫到:“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此皆結,耕田,有邑集”,文中的“其西”所指的是當時夜郎西面,自然也就是滇國。這裡所說的“結”是一種特有的習俗,以這種習俗為代表的便是當時定居於滇池周圍區域的“滇人”。
八塔據清鹹豐二年的《南寧縣誌》記載,“八塔在城東,府治,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脈”。這肯定是傳說,諸葛亮作為萬世名人的代表,就因為南征時候到過這裡,有過《三國演義》上的七擒孟獲之說,老百姓總將它當神看待,在這一地區,連那些高聳的漢墓老百姓都一概堅定的認為是孔明墳,孔明先生真是有幸得很。像這樣的鎮山鎮水的寶塔與這位諸葛先生本來沾不上邊的東西,志書上也明明白白地寫了進去。
其實就是這八塔,到底在古時有還是沒有也說不清楚,按照當地老百姓的傳說,這八座古墓原本就是八塔的塔基。就算是吧,因為,既然古往今來都管這裡叫八塔,想必也是有些道理的,民間不是說,無風不起浪么。關於八塔台的傳說還很多,這八塔台就緊依著董家村,山一樣堵在村口,人們進山出山都極為不便,有一個傳說就講,祖先針對這山一樣堵在村口的八塔土堆曾想出過一個辦法,在這八個土堆之中開一條路出來。但是開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今天將路開出,一夜過後,這些土堆又合攏了。後來有一次來了一位仙人,這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用金犁頭開了一條路出來,從此才有了這土堆中橫穿而過的一條車路。
這條車路如今還在,它就從古墓的一側窄窄地過去,連線著逶迤連綿的大山。董家村的村民們在過去的年代其實對這八個土堆的認識是有限的,他們不知道那是一群歷經千年的古墓。他們在這些土堆附近建起了磚瓦窯,這高聳的土堆既然留在這裡礙手礙腳,還不如將它們派點用場,1977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連綿的秋雨將農民們取土留下的深坑潤倒,早起的農民們路過這個土坑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土坑裡誰扔下了很多的“破銅爛鐵”,破銅爛鐵總是能值幾個錢的。於是農民們將這些坑裡的銅鼓,銅簇以及銅矛、銅戈等撿起來,挑到廢品收購站去賣了。在鄉鎮上,這些“破銅爛鐵”幸好讓一位識得此寶的人看見,於是問清緣由,這才上報到文物部門。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縣裡一層層上報,緊接著雲南省博物館組成考古工作隊來到曲靖,在當地文化部門的配合下,對其中破壞較大的一號堆(八個封土堆的編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工作。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