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韓氏家族墓地位於山東莘縣董杜莊鎮梁丕營村北200米處,占地面積280000平方米,是唐代魏博節度使韓允中與其父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韓國昌的家族墓地。韓氏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莘縣境內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稱為“韓王墓”。
韓氏家族墓地現存韓國昌、韓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與神道碑、牽馬俑、石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據舊唐書記載:魏博鎮為割據河北的三大強鎮之一。韓允忠為唐魏博節度使,其父韓國昌為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規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樸,系用圓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額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龍曲身盤繞、層疊分明。
文物
韓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韓國昌、韓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牽馬俑石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對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與之相對應,已殘。碑後150米處有韓國昌、韓允中墓,墓內石棺高2米有餘。神道碑西北300米處.發現韓氏後代墓葬4座,均為五代時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誌出土,墓主分別為韓悅以、韓傳以兄弟二人,系韓國昌孫子,韓允中弟兄的兒子。
韓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寬2.15米 ,厚0.75米 ,由額、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額和碑身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額為方形圓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龍戲珠,二龍盤環、曲身、層疊分明,各用一爪踏珠於碑額中心上部,碑額中心有圭形平面,陰刻篆書3行12字:“唐故魏博節度使韓公神道碑。”碑額的兩側各浮雕3個下俯龍首,碑額背面雕飾龍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殘,碑文楷書,陰文50行,行約84字,現存約3800字。龜形座,足內收,龜爪露出,細雕其狀,從側面觀之此龜似靜,又似在緩緩行進之中。
牽馬俑位於石馬的左側,首殘,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腰束帶,雙手持馬韁,右手握韁至馬轡出處,做攏馬停進狀,馬圓體肥,馬首飾轡,低首,鬃毛直立,背飾凹形鞍。
武士俑身穿長袍,雙手在胸前緊握寶劍,目光正視前方。
石羊體大肥壯,前腿雙膝跪地,作伏臥狀。
馬轡、人俑衣服紋飾等則用淺浮雕的方法來表現,整組石刻粗獷、古樸,造型生動形象,是唐代石刻難得的藝術珍品。碑文為楷書,字跡端莊、規整、秀麗是研究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
韓氏先世
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據舊唐書記載:“魏博節度使,治魏州,管魏、貝、博、相、澶、衛六州。”魏博鎮為割據河北的三大強鎮之一。韓允中為顯赫一時的高官,在魏、博之間,方圓百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號稱土皇帝。
相關歷史
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但唐中期以後,部分節度使發展成不服從中央命令,藩鎮成為與中央對抗的割據勢力。其中,安史之亂後所設的盧龍、成德、魏博三鎮實力最強。三鎮名雖服從朝廷,但不輸貢賦,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因這三鎮都在河北道,故稱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
墓地保護
山東省財政廳、文化廳和縣政府自1991年至1994年先後撥款對該墓地進行維修,將其父子神道碑並列排放。並把埋在地下的武士俑、牽馬傭石馬、石羊、石虎、墓表挖出來排在碑前,並征地建房。但由於無人看管,2004年11月19日凌晨,石刻群中一武士俑被盜。
為進一步加強對該墓地的保衛工作,自2004年11月起縣文物管理所派專人在此日夜看護,並對看護房進行了維修,從村內架起了電線,解決了照明問題,給看護人員配備了手機。2005年1月3日夜間11點,石刻群中石馬因看護人員及時發現,被盜未遂。
石刻群所處位置因經費緊缺問題,難以建成像樣的保護性質的陵園,所有石刻均孤零零地豎立在田野中,歷經千年風雨,閱盡人間歷史,石刻遍布裂紋盡現歷史滄桑,石碑滿目瘡痍訴說不幸厄運,石人被盜更使墓地倍顯孤零,至今仍下落不明。站在空空如也的基石旁邊,倍感失落之感,徒生蒼涼之情。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