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

永昌陵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位於今天河南省鄭州市下轄的鞏義市。北宋皇帝都葬在鞏義。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概況

趙匡胤趙匡胤

趙匡胤(927-976年),洛陽人,北宋開國皇帝。他曾是後周王朝的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執掌兵權。公元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稱國號“宋”,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宋太祖死於公元976年,葬於河南省鄭州市下轄鞏義市宋陵陵區,陵名永昌。

永昌陵位於塢羅河南側、西村北,東鄰其父趙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趙光義太宗永熙陵。

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蹟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邊長48-55米,高14.8米。陵園東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闢一門。門址寬約18米,四門外各置石獅1對。陵園南門與乳台間距142.5米,乳台與鵲台相距155米。二乳台東西間距50米,二鵲台東西間距54米。陵園南門與乳台間是神道,神道東西間距45米,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內陵台前有宮人。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復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頂。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容有雲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市松齡的華表中,永昌陵華表雕刻最佳,構圖精美,線條流暢。

石象長2.55米、寬1.1米、高2.15米,馴象人高2.23米、寬0.79米、後0.56米。石象身軀龐大,造型雄偉,身披華麗的錦繡,背置蓮花座,象鼻拖地,面飾轡勒。象取立姿,腹下鏤空。馴象人頭戴包頭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塊玉帶飾物,雙手拱於胸前,執馴象物。

瑞禽高2.2米、長1.73米、寬0.63米。整體似圭形,浮雕層疊山峰,兩側和頂端未雕出山峰紋。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隻馬首、龍身、鷹爪、鳳翅、雀尾的怪禽。東列瑞禽是鞏義市宋陵現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餘均為馬首)。

角端高2米、長2米、寬0.8米。角端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動物,它象徵著吉祥、嘉瑞。其形象為獨角,前唇特長,或卷或伸,四足如獅,兩肋雕有雙翼。

石馬高2.1米、長1.8米、寬0.74米。控馬官高2.7米,胸寬0.7米、厚0.5米。石馬馬身上雕飾出鞍、韉、鐙、韁、羈、鈴等馬飾。控馬官頭戴幞巾,身著長袍,手執杖或韁。

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緻,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長1.2米、寬0.5米。造型渾實,通體素麵。

“藩使”高約3米,胸寬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別僅在文臣執笏板、武臣拄長劍。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

永昌陵永昌陵

陵園四門外各有一對石獅。石獅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南門外二獅為行獅、立姿,相顧對視,高1.9米、長3.08米、寬0.82米。東、西、北門石獅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長1.7米,寬0.7-0.9米。

鎮門武士1對,位於陵園南門之外、石獅之北,高約4米,肩寬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兵器。

宮人2對,分別位於南門內、陵台前。宮人高約3米,肩寬0.57米,厚0.4米,戴幞頭,穿窄袖長袍,面部清秀,似為宮女。

簡介

永昌陵永昌陵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跌宕起伏、詭異多變事件的封建朝代。也是有史以來皇家陵地遠離京城的一個王朝。皇陵選址河南鄭州鞏義,除了風水之因,還有準備遷都洛陽的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後因宮廷政治鬥爭,遷都失敗。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北宋也是歷代皇帝生前不建陵寢,而是在死後才建陵墓,皇帝駕崩要先停靈七個月。而後才能葬入新建成的陵墓。

修建歷史

永昌陵永昌陵

趙匡胤死後,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臨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往皇陵--今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達陵地。當地傳說,到正午下葬時分,忽聽“鏜唧”!一聲,一隻白兔飛跳過來,正撞著銅鑼。又聽“撲嗵”一聲,一條大鯉魚從空中跌落鼓上。這時,東邊山上又蹦出一個石人,面向靈柩似在默哀,這些徵兆好象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帝所知,於是有人說這是“上天示兆、神人來吊”,因此,後來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東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鑼魚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說法,就在陵區流傳開去。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占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去柏林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頭)呈復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前不久,筆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闊的黃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關於趙匡胤

永昌陵永昌陵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軍營--洛陽夾馬營,即洛陽東關火燒街,也就是今天的爽明街。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後,常到各地巡視。開寶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嬉戲情景,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指著一處地方對隨從人員說:"我幼時有一心愛玩具小石馬,後來把它埋藏在這裡,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馬。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祭奠趙弘殷死後,原葬於開封東南隅,趙匡胤即帝位後,於963年遷葬於鞏縣西南40里的訾鄉鄧封村,即今西村鄉常封村西約二里許的"永安陵",它的西偏北400米處,即是"永昌陵")。

永昌陵永昌陵

祭畢,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他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於是,他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熄怕山陵擬了名稱--永昌。這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京城(今開封市)皇宮的萬歲殿中死去,年50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趙匡胤死因

一、病死。 《宋史》上說,宋太祖死時留下遺詔,遵照母親杜太后傳位給弟弟的遺言,要其弟趙光義繼位,並要求光義縮短服喪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後就可以上朝處理政事了。

永昌陵永昌陵

二、燭影斧聲。有一個和尚,法號真無,他“善知過去未來”,是趙匡胤的好友。開寶九年的一天,皇帝趙匡胤問他:“我壽命還有多少?”真無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陣,說:“謹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氣晴朗,保你福壽綿長,不然就有大禍臨頭”。趙默記此話。到了那晚,他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只見星光璀燦,和風微至,寧靜清幽。趙匡胤暗自歡喜。誰知不久,陰雲陡起,狂風怒號,天地驟變,紛飛的雪片夾著雹霰溫天落下,嚇得他心驚膽顫,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後,命令后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麼。只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臥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三、錯召趙光義事出有因。趙匡胤死時皇后宋氏在旁,忙派內侍都知(宮中太監首腦)王繼隆,傳召秦王趙德芳(匡胤第四子)趕快入宮,準備繼位。誰知王繼隆卻去到開封府如來了趙光義。宋皇后見不是德芳,驚得半晌說不出話,停了好一陣子,才“噱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於官家”。明代著名學者李贄續史至此,批註說:“此言胡

永昌陵永昌陵

為乎來哉?”(宋皇后為什麼說出這樣一句話呢!)。

四、與花蕊夫人有關。據《燼餘錄》記載,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寵妃姓費,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藝無雙,宮中稱她花蕊夫人。964年,宋滅後蜀。花蕊夫人俘至東京開封,被送入皇宮。這個美麗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長詩文,曾模仿王建作宮詞百首,傳誦一時,所以宋太祖非常寵愛。趙光義也早為花蕊夫人的美麗所傾倒。但卻無機會接近。開寶九年(976)趙匡胤病重臥床。趙光義入宮侍候兄長,夜深人靜時,他直趁匡胤昏迷之際走近花蕊挑逗。誰知這時匡胤醒來,發覺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邊的玉斧朝光義摜過去,卻砸在地上。聽見響聲,皇后和太子都趕了過來,見趙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陪葬文物

永昌陵永昌陵

昌陵現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東西向分列,對稱布置,每列像(組)與像(組)間相隔6~7.1米。由於地貌的變化,位於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於地下,南門和東門石獅僅露一頭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於乳台基址以北8米。兩望柱形制、花紋相同,大小相差無幾,如東列望柱,柱身棱面寬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與柱頂為一石,下置兩層方形石座。土襯石的上面邊部為斜面,上面中部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馴象人1件,象做立狀,長鼻著地,頭系絡頭,身披韉褥,背部雕有蓮花座飾擋胸、後靴上系掛鈴及纓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頂,兩邊斜下,正面浮雕一隻瑞禽,背景襯以山石,側、背為素麵。瑞禽似馬頭、禽身、風尾,面南立於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隻小獸,獸頭向上探望,獸身龜縮於石洞內。角端2件,昂首,獨角,長唇向上翻卷,獸身,兩肋有翼,形體強健兇猛,似為雄性。馬4件,控馬官5件,馬戴絡頭,口銜鑣,頸系鈴,背披鞍韉,身置鞍靴,

永昌陵永昌陵

四腿遇空佇立,長尾及地。馬的兩側各立有一個控馬官,皆頭戴頭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下穿緊腿褲,足著麻鞋,手握韁繩或執鞭。客使2件,容貌、服飾皆非漢族形態。

永昌陵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現地表僅存南門石獅一對。兩獅東、西間距8.5米,合口,蹲姿。東獅身寬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獅身寬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獅以北的田地比較平整,僅在向北170米處有一道田埂。為確定下宮的具體範圍,考古工作者在石獅之北的田間小路和田埂上進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資料可知,下宮東邊線在今兩村鎮附近,西邊線在一條南北向田間小路東75米,北邊線即為現田埂處。下宮範圍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據《宋史》禮志二十六記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見於記載的有許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馮氏、將軍惟正亡妻裴天等。

盜墓事件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殭屍人肉堪為藥”的迷信接近。這就是說元代流傳著陵墓中的屍體有治療肢體損傷的神奇效果。因此,盜墓之風更盛。

民間的盜墓賊很少有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在宋元時期眾多的盜墓賊中,朱漆臉是最典型的一個。他不光在盜墓史上留下了名字,甚至盜墓過程都被記載的一清二楚。 朱漆臉姓朱,是宋末元初洛陽的盜墓賊中最為有名的一個。他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但是因為一次意外,便取了這個外號,真名竟被人忘記了。說他有名不僅是因為這個人盜得墓多,還指這個人盜得墓有名。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就被他盜掘過。

永昌陵永昌陵

朱漆臉並不是盜永昌陵的始作俑者,前面已經介紹過,永昌陵的首任盜墓者是大齊皇帝劉豫。劉豫大盜鞏義八皇陵後,皇陵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南宋皇帝在金兵撤退後,又開始重新修復被毀的陵園,把慘遭盜劫的陵墓也都按原樣復原。那些被拋出棺外的屍體被重新安葬。劉豫盜宋陵時,重點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雖然也遭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但是宋世祖趙匡胤的棺槨並未被打開。永昌陵也就成為北宋鞏義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但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永昌陵在躲過劉豫後,卻沒有逃出民間盜墓者的手心。

宋末元初時期,可謂盜墓者的天賜良機。那時,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勢力已經被元朝復蓋,而當時最為強大的元朝正在到處征戰,以取得全國的統治權。這時的皇陵可以說是姑姑不疼,姥姥不愛,誰也不管。朱漆臉正是找準了這個時機下的手。

朱漆臉見洛陽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經被盜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規模太小不值得盜就是有官兵看守,無法下手。他琢磨再三,決定去盜掘宋世祖趙匡胤的永昌陵。他認為,此時的永昌陵雖然還有個把官兵把手,但是那只是幾個老弱殘兵,根本不足為懼。再有,其他的北宋皇陵在劉豫時已經被盜空了,後來雖然經過修復,可是並沒有再隨葬什麼珍貴的東西。只有永昌陵是個意外,不僅棺槨沒被打開過,而且在修復時又放入了一些隨葬品。這可能是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為表尊敬的原因吧。

朱漆臉經過一番詳細勘察後,制訂了盜掘永昌陵的計畫,帶領手下人順利地打開地宮、進入墓室。永昌陵雖然遭遇過劉豫的洗劫,但劉豫並未打開趙匡胤的棺槨,因此,當朱漆臉見到石床上安然如初的棺槨時,心中一陣狂喜。

朱漆臉指揮手下打開棺槨,無數價值不菲的隨葬品映入盜墓者的眼帘。當盜墓者們收斂盡復蓋在趙匡胤身上的隨葬品後,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皇帝的屍體暴露在人們面前。雖然經過幾百年,可由於防腐措施得當,趙匡胤的屍體並未腐爛,宛若未死一樣腰間繫著一條晶瑩剔透的玉帶,經驗豐富的朱漆臉一看便知道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便要得到這條玉帶。然而由於屍體僵硬,宋太祖的身量比較大,很胖,棺內空間又比較狹小,朱漆臉和手下用盡各種方法也沒能挪動趙匡胤的身體取走玉帶。

最後還是朱漆臉想到一個辦法,他用一個帶子套上太祖的脖子,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間,他跨騎在屍體上,試圖用腰部的力量將屍體拉起來。這個辦法果然奏效,朱漆臉一發力,趙匡撤的屍體便被拉了起來。就在趙匡胤“坐”起來的一瞬間,屍體的嘴巴突然張開,一股黑色私液噴射出來,不偏不倚正噴在朱漆臉的臉上。朱漆臉驚得失魂落魄,以為是防盜的毒液,可是過了很久,他也沒有中毒症狀,便漸漸放下心來。但是這黑色的黏液粘在臉上後卻無論如何也清洗不掉,於是“朱漆臉”的名字便流傳開來,久而久之,人們也就漸漸忘了他原來的名字。

這是史書中有關屍毒傳說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據說古人為了防腐,經常在臨死前服下劇毒的藥物,這樣有助於屍體的保存。這種劇毒藥物在人體內會腐蝕掉整個內臟,將其化成液狀存留在體內。當有盜墓者搬動屍體時,屍身受到擠壓,液體就會從嘴裡噴射而出,會灼傷盜墓者的皮膚。這就是形成了所謂的“朱漆臉”的原因。

北宋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