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數百年來,巴音昌呼格河的涓涓溪水環繞著聳立在阿拉騰甘德爾敖包旁邊的陵園。這裡藍天如碧,蒼松翠柏,綠草如茵,牧馬嘶鳴,牛羊成群,簇擁著聖主的陵寢。雄偉壯觀的成吉思汗陵,猶如三座蒙古包金頂大殿,更似蒼勁欲飛、搏擊長空的雄鷹。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區70公里。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裡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06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遊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還給後世留下無數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處,更是謎中之謎,幾百年來人們四處打探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訊息發表後,有關專家學者卻對這個訊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懷疑。
位置構造
成古思汗行宮,位於陵之東南,由直徑l8米,高13米的金頂大帳、側殿、選汗台、草原市場、文物陳列館、射豬場、賽馬場、摔跋場和供遊人居主的帳篷組成。這裡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把活動,24公祭最為隆重,遊人至此,撫古追今之餘,尚能領略草原風光,觀賞奇特民俗。陵園占地面積約5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建築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6個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線,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雲頭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中間正殿高達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檐則為藍色琉璃瓦;東西兩殿為不等邊八角形單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亦覆以黃色琉璃瓦,高23米,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顯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後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標示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大軍南進中原,西進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後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台,台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這裡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靈柩。自窩闊台及其長子之後,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所以其地位極為顯赫。
西殿供奉著象徵著九員大將的九面旗幟和“蘇勒定”。蘇勒定即為大旗上的鐵矛頭,成吉思汗南征北戰中,用它指揮過千軍萬馬,傳說成吉思汗死後,其靈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蘇勒定是十分神聖的。
在正殿的東西廊中有大型壁畫。主要描繪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難、西征、東征、統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畫還表現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中國,定都北京,於公元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元,並追封成吉思汗為元太祖的盛況。這裡最熱鬧、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七;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戰功的日子,要舉行隆重的祭奠“蘇勒定”大會。
修建歷史
王陵內部據載“陵深邃如迷宮”。黃木停上覆刺大可汗徽章之飾,槨內置銀棺,覆廣十尺,闊四尺之九尖角旗。銀棺下列四十冕。黃木停上的徽章為l3.5尺長的柏木矛,桿頂有一尺長的箭簇狀鋒,鋒座以黑公馬鬃為垂纓。成吉
思汗視為神物,以之為軍徽,以象戰神;而九角旗則以角象大汗留下的九員驍將;棺下之四十冕則是因成吉思汗一生滅國四十,流血千里,伏屍百萬,故具此四十國君之冕以示勇武。堂後為神龕,供奉大可汗赤玉半身像,及成吉思汗親筆簽名的藏、蒙、又三種文字的歷史抄本500頁;另一憲則廠藏玉寶器、珍物奇兵等武器、珍玩。地官廳堂之前,有以寶石雕成的獅、虎、馬、象等獸,棺前有長明燈7盞。每年農曆3月18日至21日設祭。那么參祭者如何才能找到帝王陵寢呢?原來,蒙古部落在埋葬成吉思汗且將要離開墓址時,牽一匹小駱駝,當著母駱駝之面殺掉,爾後,此母駱駝每過此地,必會長鳴,這就是他們分辨陵家的方法了。又因此陵無冢,且行秘葬之禮,所以每年的祭拜活動很不方便。明正統年間,鄂爾多斯蒙古部進駐河套,遂將成吉思汗生前所用器物及靈柩等移至今達拉特旗之王愛召,以受四時之祭,清初,又遷至伊金霍洛。自成吉思汗逝世後,為祭祀方便,建立了象徵成吉思汗陵寢的八白室(八座白色的氈帳),隨著蒙古族政治中心的變動,輾轉大漠南北。l954年重回鄂爾多斯,新建具有民族傳統特點的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建立之初,便按習俗對成吉思汗進行祭祀。元世祖忽必烈建國伊始又欽定了成吉思汗四時大祭:農曆3月21日、5月15日、9月l2日、l0月3日,此外還有月祭、奉祭,每年達30多次祭祀活動。祭祀形式嚴格保留了13世紀古老的蒙古族習俗。
墓主生平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為元太祖。他是蒙古國的開國皇帝,也是傑出的軍事家。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雄才大略,極善用兵。13世紀初,他統一了蒙古諸部。公元1206年,時年44歲的鐵木真被公推為大汗,尊號成古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公元1211至1215年間,大舉攻金,至黃河北岸,占領其中部(今北京)。公元l2l9年,首次西征,攻滅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擊敗俄羅斯與欽察聯軍,攻取今中亞細亞地區,鐵蹄直至歐洲東部和今伊朗北部。在四方征戰的過程中,蒙古汗國的版圖不斷擴大,東至滿洲,西至裏海,南抵黃河,北括俄羅斯,建立了橫跨亞、歐兩洲的蒙古大汗國,並將這些地區分封給其子。公元l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7月,西夏為之滅。同年8月25日死於清水(今甘肅清水回族自治縣)軍中,時年73歲,臨崩前還遺書定滅金之計。後至元朝建立後,追尊其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駕崩後,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各宗族親王紛紛趕來參禮。成吉思汗的遺體停放在一駕巨大的白色帳篷中,在精心雕制的木座上供其屬臣子親的最後勤拜。禮畢,成吉思汗的遺體被放入了精心鑿空的百年楠木中,木體粗大,飾以精工雕刻,合攏後塗以生漆,汗用三層黃金箍而飾之。其棺柩由王親送至墓地。
死亡之謎
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歷來說法很多。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畫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阿沙敢不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說如此大話,咱如何可回?雖死呵,也去問他。長生天知者!”於是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軍營里。有學者據此認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此外,曾經於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卻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稱,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又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恩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學界和考古界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傾向於《蒙古秘史》上的記載。埋葬心愿
成吉思汗去世前,曾遺言要安居於故鄉的大漠。而其故鄉一說是三晉諾顏部哈喇和林的加拉喀都城,另一說則是拉齊林。兩說紛紜,至今無法辨其真偽。蒙古貴族的傳統是秘葬,所以在靈樞運往安葬地的過程中,只要遇見人就一律將其殺死。到了墓地後,把棺樞葬入地下,不起墳塋。元時國制是不修築墳包的,當葬禮舉行完畢後,護衛的親兵在墳地上驅馬馳騁,將所填新土踏平後,還要在此地駐紮一年,因為馬蹄踏平新土的同時也踩倒了周圍的草叢,等到來年春天,草生如故之時,這才散去。這樣,這片草地就再無任何痕跡可以表明這裡曾埋葬了一代天驕了。
現今狀況
現存的成吉思汗陵建於l956年,主體建築由正殿、東殿、西殿組成,中以走廊連通並附以後殿。宮頂覆黃、藍兩色琉璃瓦。正殿高26餘米,樹穹廬,檐修雙層;東西兩殿均高23米,頂如傘蓋,覆以黃色琉璃瓦,外以藍琉璃瓦作雲頭。紀念堂內塑一高5米的成吉思汗像,身披甲冑,手執經卷,後襯以古蒙古帝國版圖,兩邊廊壁上繪述成吉思汗生平大事的壁畫紀,寢宮供奉成吉思汗、孛兒帖夫婦及孫責由大婦靈柩。東殿安放成吉思汁第四子拖雷夫婦之靈柩;西殿供奉九角旗與紀念物,殿外因中的大木輪傳為運載成吉思汗靈柩時所用之車輪。
成吉思汗陵建築形式,繼承了數千年來草原遊牧文化的特點,它那穹廬式大頂,黃藍相間的雲紋圖案,已成為蒙古族建築的典範。
歷史遺產
成吉思汗陵保存的文物主要有:成吉思汗用過的餾金銀鞍、寶日溫都爾(木奶桶),有蒙元及歷代所存大量珍貴的文
物,成為成吉思汗陵近八百年風雨歷程的歷史見證。成吉思汗陵,是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是內蒙古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集遊覽、娛樂、餐飲、住宿為一體,融民族文化為特點。主要項目有:馬隊迎賓、民族禮儀接待、騎馬騎駱駝游草原、蒙古包住宿、鄂爾多斯蒙古族“秀斯宴”(全羊宴)、風味茶、簧火晚會、蒙古族摔跤、蒙古族舞蹈、器樂和民歌表演。其中尤以古代蒙古宮廷“詐瑪宴”、“鄂爾多斯婚禮”享譽海內外。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專項祭奠一年舉行六十多次。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位置推測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形成了4種說法: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裡。”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將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時死於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考古敗走麥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導,2000年8月,美國的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他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信心十足地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維茲的計畫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後來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說服了蒙古政府並吸引了兩位著名的當地歷史學教授加入探險。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
因此有傳言說是成吉思汗顯靈了。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訊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日蒙聯合考古隊語出驚人
2004年10月6日,英國《泰晤士報》突然報導稱,一支分別來自日本和蒙古的聯合考古隊日前宣布他們找到了可能打開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的“鑰匙”——成吉思汗的靈廟。如果靈廟身份得到確證,那么將會在靈廟方圓12公里範圍內鎖定成吉思汗的陵墓。該報導稱,10月4日,日蒙聯合考古隊在位於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約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達爾根哈安村附近,發現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紀的靈廟遺址。在靈廟的下方是一座幾乎已成廢墟的石頭平台,在石頭平台的下方藏有許多坑洞,裡面埋葬著許多戰馬的骨灰和遺骨。從戰馬遺骸的數目之眾來看,這座陵墓的主人顯然地位非同尋常。在25米方形的基壇上還發現了作為靈廟遺存的基石和柱穴,因為沒有發現瓦和磚,所以推測土面所建應該是帳篷。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個石頭平台應該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靈廟內,還發現從上面看為“凸”形的、高約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燒火的痕跡。基壇的周圍發現了埋灰和馬骨的坑,認為這是為祭祀成吉思汗而燒馬等“燒飯”儀式的證據,這與中國史書的記載一致。另外,在靈廟的南側,出土了刻有作為皇帝象徵的龍的紋樣的香爐,這則與14世紀波斯歷史書的記載相一致。
考古發掘隊的負責人之一、日本新瀉大學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紹稱,距這個陵墓7英里之內密布著各個時代的蒙古首領陵墓。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應當便是傳說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挖掘爭議
朱耀廷說,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發掘。潘照東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以後也很可能找不到確鑿的埋葬地點,也許成吉思汗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錯誤的。”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也許我們後來者一直思路有問題,總是希望挖掘出什麼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潘照東不贊成大規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傳統,打攪死者靈魂是對死者的不敬,遺體沒有保存價值,關鍵是靈魂不滅。大規模的考古已經違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對,實際證明,一直也沒有弄出什麼來。
前不久,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採訪時說:“根據成吉思汗傳承下來的一個遺囑,也就是他去世時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處在哪個方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一問題,應該就像你問的那樣,使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讓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