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積
薊國公張應瑞家族墓地又稱元代蒙古弘吉剌部王傅張氏家族墓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國公府村北1.5公里的山腳下,於197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占地面積達150000平方米。
墓地地形地貌
墓地地處偏僻山野中,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為較開闊的丘陵地,西側有兩道較深的沖溝,東北面地形成深淺不一的二、三道洪溝。墓地形成北高南低,南北寬,東西窄的地貌。
墓碑
墓地中現存的“張氏先塋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薊國夫人剛氏之墓碑”記載了從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順帝托歡貼木兒時期,張應瑞家族為元朝及蒙古弘吉剌部(其駐地在內蒙古東部)盡忠之事,許多內容可補《元史》之闕。碑文的丹書者即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大家,西域人康里巙巙,這是他傳世字數最多的正楷作品。同時,張氏先塋碑的背面為陰刻蒙古文字3000多字,為碑前漢文的譯文,也是我國元代碑刻中蒙文字數最多的,是蒙漢文字合壁碑中的珍品。
墓地為南北方向,地表現存“張氏先塋碑”一通,建置於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此碑通高5.8米,寬1.37米,厚0.4米,此碑是螭首龜趺碑式,由碑座、碑身及碑首組構。碑座砂岩質地,造形古樸渾厚,碑身與碑首聯體,為房山青白石質地。據碑側刻字“大都西南房山縣獨樹村石經山銘石”當出自今北京市房山縣,石經山即遼金時期石刻藏經之處。龜趺座(即贔屓座)上面鑿有凹槽,碑身鑲嵌在上面。張應瑞墓碑碑首圓雕四條粗壯蟠龍,龍頭低垂於碑首兩側,兩隻龍爪托住祥雲之上的明珠,絞纏在一起勁健有力的龍身,組成方形碑頂;龍身下方即碑首正面中心,備為題名的碑額處,正面額題篆書“大元敕賜故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碑”。正面碑文陰刻漢文楷書39行,滿行100字,字跡清楚,筆力蒼勁,為康里巙巙所書。背面碑首為篆刻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內容與碑首正面文相同。碑身背面陰刻約3000字的畏吾兒蒙古文,字跡清晰、完整。
另一殘碑倒置地表。碑額漢文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碑”。此碑亦屬螭首龜趺碑式,位於“張氏先塋碑”之北14.7米、偏西6.7米處,置放朝向碑式形制與前碑相類此系薊國公張應瑞之長子的碑銘。碑文亦為康里氏所書,約近2000字。
另外一通是張應瑞夫人剛氏之碑,此碑由碑座、碑身兩件組成,碑座長方形。此碑豎刻漢字正楷5行,滿行8個字,即“故贈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公諱張應瑞加封薊國夫人剛氏之墓”,共40個大字,陰刻雙勾,字型端莊雄健,實為難得的漢字楷書書法藝術佳作。
位於“住童先德碑”之西,衝擊性溝壑之東,現存一龜趺碑座,座西面東,但碑身不存。
墓地雕塑
兩通碑前神道上,南北方向排列文官石雕兩尊、武士石雕兩尊、石虎兩尊、石麒麟兩尊、石羊四尊。石雕線條流暢,紋飾細膩,反映了元代高超的雕塑水平。
墓地北側的國公山及西山頭,東坡地現有原墓地圍牆基礎遺蹟,由此可確定墓地範圍為東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0000平方米。
張應瑞是元世祖忽必烈時忠武王的陪臣,其家族是源於河北清河縣的漢族,他們來到草原,為蒙古弘吉剌部的發展效忠盡力,受到了蒙古政權的歡迎和重用,且最後其子孫後代又都融於蒙古民族之中。為了紀念他們,由元順帝下詔,集合了全國文壇才俊為其樹碑立傳,因其有功受封中奉大夫加贈榮祿大夫,魯王傅,死後追封薊國公,碑立於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這在我國古代民族關係史上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漢族與蒙古族的友好交融源遠流長。“張氏先塋碑”就是這種友好交融的歷史見證。
墓地毀於元末明初的兵燹戰火。唯張應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來,至今仍矗立於山巒之間。
藝術價值
儘管墓地中的墓葬多數被盜,我們認為它們不失為一座小型元代石刻藝術館。康里巙巙為元代著名書法家,張氏家族墓地現存的三通康里巙巙楷書碑文,實屬現在國內僅存的康里氏真跡,是全面反映其真書風格的珍貴歷史文物,是難得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瑰寶,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奇珍。碑文涉及的內容,對研究張氏家族世系以及在元初到順帝期間統治階層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元朝當時的內政情況及鮮為人知的弘吉剌部的有關歷史記載,可補《元史》之闕。
1976年,由昭烏達盟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5月,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