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市區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基本信息

邙山歷史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
邙山,蜿蜒於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
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誌6000餘方,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
順帝憲陵順帝憲陵
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建設墓塋。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陵墓群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文物保護區內的人口約20萬。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邙山上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總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錯毗連。這些陵冢動輒高數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
“邙山陵墓群”2001年6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

博物館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
1984年,在邙山冢頭村北魏景陵旁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並發掘開放了邙山上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發掘的帝王陵墓-北魏景陵地宮。
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漢陵區

邙山陵墓群分布圖邙山陵墓群分布圖
東漢定都洛陽,歷11帝,有10帝葬於洛陽,5帝葬於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於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此陵內的帝王選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為全國獨一無二。
恭陵、憲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舖村一帶,有恭陵、憲陵、懷陵三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在今孟津護駕莊西南,是靈帝的文陵。

曹魏陵區

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後葬洛陽。文帝曹丕倡導儉葬,他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於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高貴鄉公曹髦稱帝後,不甘為大將軍司馬昭手中玩物,於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個太監、侍衛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部將成濟一戟刺死,後被以王禮安葬。

西晉陵區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之魏孝文帝墓
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於洛陽,葬於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陵區

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現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北魏為北方鮮卑人政權,其民族善於騎射,驃悍兇猛。但孝文帝遠見卓識,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成就了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於是北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他自己則身體力行,死後葬今孟津官屯村南的長陵。長陵,高35米,直徑60米,當地人稱“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於長陵之南、今冢頭村東。《資治通鑑》說,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軍情,足見景陵地勢高峻。另外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三國時期蜀代末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後蜀末主孟昶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內。

現已發掘墓葬

邙山陵墓群內部邙山陵墓群內部
已發現的王侯將相及名士墓葬
冉伯牛周先賢,墓在白鶴村南。
呂不韋墓: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冢頭村東。
樊崇,赤眉軍首領,墓在白鶴鄉雷灣村西,俗稱漢赤眉墓。
樊噲,漢武陽侯,墓在王良鄉落駕溝村。
賈誼,漢太傅,墓在平樂鎮新莊村東。
鄧晨,漢房子侯,“葬於北芒”。
鄧騭,漢羅侯,“葬洛陽北邙舊塋”。
祭彤,漢太僕,墓在朝陽鎮一帶。
劉寬,漢逯卿侯,墓在朝陽鎮,名大尉冢。
班超,漢定遠侯,墓在朝陽鎮,稱斑墓。
裴潛,三國魏河南尹,墓在橫水鎮會瀍村。
石崇,晉衛尉,墓在送莊金谷園遺址。
馮熙,北魏駙馬都尉、昌黎王,墓在鳳凰山。據說,此山因埋馮熙而稱馮王山,後傳訛為鳳凰山。
元懌,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於洛陽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東。俗稱“青菜冢”,曾被訛傳為“司馬懿墳”。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龍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陽王,墓在朝陽鎮。其墓高20米,內有“天象圖”,聞名遐邇。
苗蕃,唐太原參軍,墓在朝陽鎮小梁村。
劉幽求,唐徐國公,墓在送莊鳳台村。
孟郊,唐著名詩人,墓在送莊鳳台村,唐大文學家韓愈為其親撰墓誌。
李虛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陽鎮卦溝。
狄仁傑,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馬寺一帶亦有狄仁傑墓,待考證。
李承休,唐吳房令,墓在王良鄉河清谷。
魏威信,宋駙馬都尉,墓在平樂村南。舊時墓前有虎、馬等石雕,現白馬寺山門前的石馬即為該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國公、河陽三城節度使,墓在常袋鄉石碑凹村西北。
張詠,宋左僕射,墓在平樂鎮天皇嶺。
伯顏察兒,元薊國公、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墓在平樂村。
朱訐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陽鎮。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鄉廟槐村。
李天寵,明浙江巡撫,墓在孟津老城。
陸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鐸,明清大書法家。其葬時四門出棺,在孟津城四門各置疑冢,真棺潛葬家中。
楊玉珂,清通政司參議,墓原在白鶴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遷孟津老城扣馬村。
李際,清太子少保工兵尚書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

具有價值

邙山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匯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估計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臥牛之地”。邙山是全國著名的地下文物寶庫,過去曾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國內外許多知名博物館、藝術館都收藏有邙山出土的文物。

陵墓消失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2007年結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後,文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為了耕地,將大冢一點點地“蠶食”,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100多個墓冢驟減至10多個。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記者反映,國家級保護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麼保護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幾年前在大冢上種了些樹,維持水土,種了也沒人管,幾年下來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禿禿的,雜草叢生。”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