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臨安吳越國王陵位於浙江省臨安市錦城鎮和玲瓏鎮,為五代(公元907年-960年)吳越國陵墓。陵墓包括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繆墓、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后馬氏墓及錢繆的父母錢寬、水邱氏墓。
錢繆墓位於臨安市錦城鎮東北面的太廟山南坡,占地面積120畝。墓上有大型封土堆,高約9米,長寬各約50米,有華表、石馬、石羊和錢王祠。
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后馬氏墓-康陵,位於臨安市玲瓏鎮祥里村庵基山東北坡。墓葬為磚廊石室,分前、中、後室。墓內後室刻有天文圖,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繪的牡丹圖案。前室也有壁畫。該墓是目前吳越錢氏王室墓中保存最完好、內涵豐富的。
錢寬、水邱氏夫婦墓位於臨安市錦城鎮西墅村明堂山,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均為磚砌船形結構,分前後室。後室內均繪橢圓形天文圖,內容為二十八星宿和北斗。墓內出土的越窯褐彩青瓷是青瓷器中的精品。
太廟王陵
在臨安錦城鎮中心位置上,有一座太廟山,這裡葬著一位臨安土生土長的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的創建人——錢鏐(公元852年——公元932年)。
今人在太廟山周圍建起了錢王陵園,試圖恢復這座浙江省惟一保存完好的王陵的宏偉氣派,然而在看過許多有厚葬之風的貴族陵墓(比如秦始皇陵、馬王堆漢墓、唐武則天的乾陵等等)後,覺得太廟山這座小小的封土堆多少有點不起眼,而且,似乎也不能與錢鏐這一生的功績與地位相匹配。其實,如果你多了解錢鏐一些,你就會理解錢王陵為何如此樸素。這是一位具有犧牲精神的君王,他的身上,有隱忍、退讓、平和等等美德。是的,也許對普通人來說,這些不過是性格而已,但是對一個擁有富庶國土的實際統治權的國君而言,為大義、讓私利,為了百姓的安寧,犧牲自己的權力,這就是偉大的美德。體現在他的後事上,薄葬將擾民程度降到最低。據說這座陵墓在他死後才開建,只建了短短兩年。葬在出生地,是他對故鄉眷戀的表白,因為愛土愛民,贏得了民心,而百姓對他的愛戴,也使他的墓葬千年不毀。在後人精心的保護下,一千多年來,錢王陵沒有人為被盜,沒有自然破壞,保持著罕見的完整,讓人們今天依然可以在這裡表達對他的景仰和崇敬。
錢王與臨安的故事
錢鏐是臨安之子,終其一生,他都帶著臨安山里人的粗獷豪爽。這位軍事家政治家出生時的基因密碼,青少年時代的成長烙印,甚至影響了此後吳越國的歷史軌跡。而他從臨安出生,最後又歸葬故土,這是歷代帝王中十分少見的。了解錢鏐和臨安的故事,便可更加真切地了解這位傳奇的偉大人物,了解那個意義非常的時代。
從錢婆留到錢鏐
唐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錢鏐出生在臨安石鏡鄉一個名為錢塢壟的小村莊裡,傳說這裡的的村民都是上古時代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的後代。《西湖遊覽志餘》第一卷《帝王都會》里記載,錢鏐出生時,“光怪滿室”,他父親錢寬以為這是禍害,想將他溺死在水盆里,是鄰家一位王姓老婆婆從錢寬手中奪過了嬰兒,說服了錢寬,強行將錢鏐留在了世上。為了防止錢寬再次傷害這個嬰兒,王婆將嬰兒放在一個木桶中,用繩索系了,懸放至井中。故錢鏐的乳名為“婆留”,後以“鏐”代“留”字。這口井就命名為“婆留井”,水質清冽,至今尚在。
錢鏐被封吳越王后,曾衣錦還鄉,王婆此時已九十餘歲,“攜壺將角黍迎鏐,呼曰:‘錢婆留,寧馨長進!’ 鏐下車拜之”。本來是為紀念這場命懸一線的生死考驗,最終卻變成了一聲聲滿懷鄉情的親昵呼喚,如今在臨安的很多地方,還可以看到與錢鏐有關的遺蹟上刻著他的乳名“錢婆留”。
也許不平凡的出生注定了錢鏐不凡的一生。尚在少年時,他就表現出了出眾的領袖風采。《帝王都會》里這樣描述:“臨安里中有大木,鏐幼時,與群兒戲木下。鏐坐大石,指麾群兒為隊伍,號令有法,群兒皆憚之。”
從問題青年到軍事天才
長到十七八歲時,沒有人再敢叫錢鏐“錢婆留”了,而是改稱這位十八般武藝不學自高的魁偉青年為“錢大郎”。
錢氏家族一直有“耕讀傳家”的宗風,然而這個輕文尚武的錢大郎讓他的父親錢寬非常頭痛。《吳越史事編年》中記述此時的錢鏐:“稍長,好拳勇,喜任俠,以解仇報怨為事。”
受了朋友的影響,錢鏐一度從事過販私鹽的行當。在當時,這是一個要掉腦袋的不法營生,可是正是這段危險的經歷,極大地鍛鍊了錢鏐。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結交了一大幫英雄豪傑,江湖好漢,這些人有很多成為他日後兵戎生涯中的得力助手。
唐末的浙江,各種兵變層出不窮,唐王朝的正規部隊往往無暇顧及,只能依靠地方鎮將招募鄉勇,建立地方武裝。當浙西南通狼山外鎮遏使王郢發生兵變後,駐紮在茅山的石鏡鎮將董昌借剿滅叛軍之名,在鄉里招募兵勇。對兵營生活傾慕已久的錢鏐毅然投軍,並因為出色的武藝得到了格外的重視。
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迎戰王郢,是錢鏐的指揮的第一戰。這一戰因為準備充分、用兵精明、氣勢如虹,錢鏐大獲全勝,一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向世人展現出了他不可多得的作戰天賦。
臨安是錢鏐的福地。在初戰告捷後,錢鏐還經歷過一場為他贏得巨大聲譽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那是在唐僖宗文明初年(880年),黃巢軍數萬兵馬進兵臨安石鏡鎮,然後進擊杭州。董昌身邊兵馬有限,錢鏐卻認為“兵三百人足矣”。他的宗旨是:我兵少,敵兵多,只可智取,不可力敵。旨在虛張聲勢,把敵人趕跑,使石鏡鎮免遭洗劫。
於是錢鏐先帶了二十名“勁卒”,伏在山谷中。黃巢的先鋒都是單騎,進入錢鏐的埋伏圈後,被錢鏐的弓弩手放箭射中先鋒將軍。黃巢兵馬立刻亂了陣腳,自相踐踏,五百多人喪命。餘下的散兵游勇逃回大部隊去報信,錢鏐也不阻撓,他明白:“此可一用爾,若大眾至,何可敵耶?”接著,他對路邊一老媼交待:“有人問你臨安兵的訊息,你只要據實說屯兵八百里即可。”黃巢大部隊果然路過此地,為了探聽臨安部隊的訊息,派人問路邊老媼:“臨安兵在哪裡?”,老媼答:“臨安兵屯兵八百里。”黃巢部隊大驚,覺得自己不可能是“八百里屯兵”的對手,於是就此退兵。他們哪裡知道,“八百里”是臨安一個真實的地名,相傳是彭祖死後所葬之地。錢鏐的老祖宗冥冥中幫了他一個大忙。
冥冥中注定的事還有很多。錢鏐投軍的地點:臨安茅山,成了他以後的安息之地,後更名為臨安錢王陵太廟山。也許是太鍾情自己戎馬生涯,這是錢鏐成功的起點,也成為了他理想的歸宿。
錢氏王族墓葬群解秘
錢鏐墓雖然仍是千古之謎,錢氏王族的墓葬群中卻有幾座已在近年被發掘,其中包括錢鏐的父母錢寬和水邱氏墓,二代吳越國王錢元瓘及元配馬氏墓(康陵)和次妃吳漢月墓,錢鏐第十九子錢元玩墓等。
從這些墓葬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文明所達到的高度。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化藝術,在吳越時代都成就斐然,令人神往。
首先令人稱奇的是時人對天文的認識和研究。在父母錢寬和水邱氏墓、錢元瓘及元配馬氏墓等墓內都發現了天文圖,錢元瓘墓刻有天文圖蓋石,現存杭州碑林,成為碑林的“鎮觀之寶”。馬氏墓(康陵)內天文圖也刻於石上,現墓已封回,但是一比一復原的贗品陳列在吳山腳下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中,也是該館最吸引參觀者的一件展品。錢寬和水邱氏墓內均有天文圖,為二十八宿和北斗,錢寬墓室的星座方位與水邱氏墓室的星座方位正好相互顛倒。現在這些星座圖在杭州歷史博物館裡有電子復原裝置,只要按下不同的按鈕,就會有紅色電子星宿閃爍,音響中傳來詳盡的解說,幫助今人更好地了解這些看上去有點深奧的天文學知識。這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早的古代天文圖。吳越人對天文學的崇尚和掌握,由此可見一斑。
而精美絕倫的稱世珍瓷的出土,更讓世人注目。錢氏王族墓葬群出土的秘色瓷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全國罕見。1980年水邱氏墓出土了二十五件越窯青瓷珍品,這些秘色瓷以素麵為主,造型端莊,線條優美,胎質緻密,其中有三秘色瓷——褐彩帶座鼎式熏爐,越窯青瓷褐彩如意支紋罌,褐彩蓮紋體形油燈等為稀世之珍,被鑑定為“國寶”。
“千峰翠色”的秘色瓷是高貴的皇家專用瓷器,也是吳越國一項特色經濟和特色產品,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都曾發揮過“王牌”的作用。如今一睹這些神秘珍寶的真實面目,不禁為那個時代工藝和審美的高標準嘖嘖稱奇。
在康陵,還有十二生肖石刻,還有彩繪牡丹壁畫,絢麗的色彩、精緻的造型,即使在地下,王族女性的嬌艷嫵媚依然呼之欲出。
與錢王陵一街之隔,正在興建一座大型的廣場公園,規劃中還有一座博物館,專門陳列從這些墓葬里出土的奇珍異寶,可以讓世人一睹為快,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到那個時代。
這是吳越文化在一千年後的復活。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