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位於南陵縣、繁昌縣,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萬牛山土墩墓群組成,為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墓群。安徽省東南部南陵縣、繁昌縣,由南陵縣葛林鄉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和繁昌縣東南部平鋪、新林兩鄉的萬牛山土墩墓群組成。千峰山土墩墓群是商周時期當地居民的公共墓地,現存墓葬995座,分布面積13平方公里,隨葬品有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器、青銅器及採礦、煉銅的生產工具和銅塊等。

墓群簡介

皖南土墩墓群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由千峰山土墩墓群萬牛山土墩墓群組成。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於南陵縣與涇縣交界的葛林鄉,是商周時期當地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現存墓葬995座,分布面積13平方公里。隨葬品有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器青銅器以及採礦、煉銅的生產工具和銅等。這片墓葬及其出土文物集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萬牛山土墩墓群位於繁昌縣東南平鋪、新林兩鄉,與南陵縣家發鄉分布的土墩墓群連成一片,為另一片西周至春秋的士著公共墓地,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墓葬為平地掩埋,堆土壘墓的葬俗吳文化特徵之一。出土文物有印紋硬陶罐、紡輪,原始青瓷豆、罐,青銅蓋罐、鼎、劍等,與湖熟文化晚期遺存相同,反映了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面貌,是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資料。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群特點

占有較高地勢,沿河流兩岸的丘陵崗巒分布,一墩一墓,不見屍骨或僅見少量骨屑,隨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至8件,亦發現沒有隨葬品的空墓,以印紋陶盛器,夾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為主,銅器少見,常見銅器為鼎、劍、戈等,其形制大體與中原相同,紋飾有變形獸面紋、雲雷紋、弦紋等,少數圖形為本地所特有,如一銅鼎上鑄有三翅蝴碟花紋,這種紋飾其它地域均未發現,具有重要研究介值。

墓群形式

土墩墓墓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無規律密集式分布;一種為順山脊一字形分布,它歷經二千餘年,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顯見,有的仍保持著顯著的土墩,在

皖南土墩墓群發掘皖南土墩墓群發掘

峨嶺、三里、五里發現仍有高6米,底徑20米的巨型土墩墓。

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從千峰山土墩墓葬考古發掘發現,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隨葬品寥寥無幾,僅一、兩個陶器。並且,千峰山與牯牛山城遺址相鄰,且出土文物內涵較一致,推斷墓主多為吳城居民。這對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較高價值。

相關傳說

在千峰山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當年九華老爺從朝鮮半島的新羅國雲遊至此,被千峰山的景色所吸引,準備在此隱世修行。於是,他擇一高阜打定禪坐,環顧四周,無數土墩盡收眼底。九華老爺心想,這裡叫千峰山,有沒有1000座呢?於是他頗有興致地數了起來。數了幾遍,都只有999座。難道當地人稱呼錯了嗎?他心裡十分納悶。正在這時,有一個放牛的小童走了過來。九華老爺連忙招呼他過來,問明情況。

小童略加思索,忽見九華老爺正坐在一個土墩上,脫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嗎?”經小童提醒,九華老爺恍然大悟,頓有愧意。他想,這裡的人連小孩都這么精明,決不是隱世修行之地。於是,他繼續南行,改到九華山修行去了。九華老爺是否真到過這裡,現已無從考證,但千峰山上的土墩卻歷經滄桑,默默地承受著大自然的風雨肅蝕而遺存至今。

出土文物

皖南土墩墓群皖南土墩墓群

除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各鄉鎮在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中也陸續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稱國家級的精品如:
青銅雙龍耳尊,何灣鎮綠嶺農四村出土,國家一級文物,曾被專門借調往北京於亞運會期間對外展覽,為中國青銅器精品,是本地區土著人冶鑄技術的傑出代表。
吳王光劍,三里鎮呂山村出土,通長約50厘米,莖為圓柱形,臘窄,無紋飾、有脊。鑄有銘文,意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所用之物,國家二級文物。後調查得知,該劍出土於一坍塌的土墩墓中,

皖南土墩墓群皖南土墩墓群

沒有發現其中共存物。
鴨形壺,葛林千峰出土,印紋硬陶器,侈口、雙耳,口至尾部有簡單的刻劃紋飾,整個器物造型敦厚豐滿,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顯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屬國家二級文物。
1995年,何灣鎮前橋村農民在山包取土時發現銅劍一把,後經縣文物管理人員前去清理,發現是一土墩墓,同時清理出銅矛、銅戈各一。殉葬物顯示死者生前或許為一武士。

考古發掘

1984年10月,南陵縣文物部門對千峰山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這些土墩下面埋著古代生活器物,是一種墓葬形式。同年11月,省、縣文物部門配合蕪南公路

皖南土墩墓群發掘皖南土墩墓群發掘

取土工程,發掘兩座土墩墓,出土春秋時期青銅鼎一件,原始青瓷豆兩件。

1985年5、6月間,省文物考研究所結合安徽大學八三級文博專修科畢業生實習,在千峰山區選擇千峰林楊、吳沖村、葛林窯廠等3個點發掘土墩墓18座。出土西周時期的陶瓷器、印紋陶器、銅器等生活用具40餘件。

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對這處土墩墓群的特點、時代、族屬等學術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

歷史價值

皖南土墩墓群皖南土墩墓群

千峰山土墩墓群是當地土著居民的一處大型公共墓地。從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看,當時的社會存在一定的貧富差別,但懸殊不大,尤其是供貴州使用的青銅器出土較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初步研究表明,千峰山地區偶出青銅器的大約為“土”一階層的墓葬,絕大部分為平民階層的墓葬,至於那些空墓,估計屬於地位低下的奴隸,或“凶死”的人。

考古研究表明,土墩墓在蘇南浙北贛北都有頒,以蘇南寧鎮、皖南地區最集中。這一廣大地區,先秦以前屬於古吳越族的活動範圍,土墩墓存在的時間,與吳越的興起與衰落過程相伴始終,屬於古代吳越族特殊的埋葬習俗。據《越絕書》記載,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身亡後,越王勾踐曾按傳統習俗,指使軍士們每人以一摞土堆墩冢,“葬吳王以禮”。

這段記載反映了堆土埋葬的古老葬俗在春秋晚期依然存在。 《禮記·檀弓上》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的墓葬的挖坑掩埋,不封土,不植樹。春秋以降,中原普遍出現墓上起冢的做法,這是受江南吳越土墩墓影響而逐漸流行起來的葬制。戰國中期,楚滅越,土墩墓葬俗逐漸被楚挖坑堆冢的葬俗所取代而基本絕跡。千峰山土墩墓群數量多,範圍大,保存完整,對探索這一地區古代土著民族的社會經濟形態具有重的科學研究價值。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