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仙水岩崖墓群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時代為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調查發現205座崖墓,是中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崖墓大部分利用天然岩洞造成。洞穴大小懸殊,有的寬2米,有的寬58.3米。洞口朝向東南。墓門有兩種結構,一種為夾板式墓門,一種為橫串式墓門。從墓葬習俗來看,大體分為單洞單葬、單洞群葬、聯洞群葬三種。發掘棺木41具,形式多樣,全是優質的木材精製而成。隨葬品中十三弦古箏是目前國內最早的木製弦樂器;紡織工具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斜織機構件的發現,將其最早年代從東漢提前至戰國時期。
仙水岩崖墓群,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經濟活動、文化特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對於研究東南亞地區懸棺葬的源流、傳播路線、民族遷徙和文化融合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棺木
華廈一絕的仙水岩崖墓群,在這些高崖絕壁上的壘壘洞穴內,散布著數百座崖墓,岩洞大小不一,裡面陳放棺木,形式各異,聲單洞單葬,也有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最大的洞內有十幾具棺木,安放著一家族幾代人,這些崖墓距離水面10至60米,基本朝東,棺木大小不一,大多用巨大的整段楠木製成,形態上有乾欄式建築造型的屋脊棺,圓筒獨木的獨舟棺,方形棺等。大多數岩洞還安裝了封門板,其意不讓人看見洞內情況和防止鳥獸進入洞內搗亂,讓先人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極樂世界。 那么,這些崖墓是如何形成的?碩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進絕壁之中的呢?這是一個讓世人難解的千古之迷。
考古發掘
為了揭開這一謎底,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開始對仙水岩一帶的的崖墓群進行了考古發發掘,共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共235件,其中,有由細如髮絲的竹絲紡織而成的竹器製品,非常精緻,陶器中多為印紋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夾砂紅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弦和紡織工具物件的出土,為我國的音樂史和紡織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經文物部門鑑定,龍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崖墓,其年代久遠,數量之眾多,位置之險要,堪稱"華廈一絕"。
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屬於乾越。他們居住乾欄房屋,信奉蛇(龍)圖騰,斷髮紋身,善於用船,鼓食水產。
秘密
仙水岩崖墓群放置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對龍虎山古懸棺放置的構想,國內考古界從多個方面給予了論證,現在主要有地質說、土堆說、隧道說、機械吊裝說和搭架子說。儘管這次科考有了不少新的發現,為詮釋崖墓文化作出了新的努力,但專家們認為,懸棺仍然是個千古之謎,要科學地揭開懸棺之謎,目前為時過早,尚需經過長期艱苦的科學考察和研究論證。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