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4年,沈漁邨出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精神病學界的傑出專家。國中一年級時,“七七事變”的烽火蔓延到浙江杭州,她隨母親逃難到上海,寄住在父親的朋友家。剛剛升入高三,“八一三”事件爆發了,她便去大後方的西南聯大繼續求學。
1943年,進入西南聯大先修班,次年進入西南聯大生物系。
1946年,聯大返回北平後,她選擇了北京大學醫學院。
1948年2月,她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由於參加社會工作暴露了身份,同年秋天,地下黨組織決定她撤離北平,轉移到解放區。
1948年年底,她提前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同年獲得留學蘇聯的機會,經過4年的學習,沈漁邨以優良的成績畢業於莫斯科第一醫學院,獲得醫學副博士學位。並得到斯坦漢塔夫獎,她的照片還登在了蘇聯《火箭》雜誌的封面上。
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1955年,在蘇聯第一醫學院獲得醫學副博士學位。
1986年,被挪威科學文學院聘為國外院士。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學術論著
沈漁邨主編《精神病學》大型參考書於1980、1988、1995、2001出版四版,分別獲衛生部優秀教材獎、中國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衛生部傑出科技著作、科技進步二等獎。並進行了第五版的編輯工作。主編衛生部規劃教材《精神病學》第二版、第三版,主編的《精神病防治與康復》榮獲中宣部頒發的中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二等獎。發表論文百餘篇,被SCI收錄19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0餘次。
回到中國後,沈漁邨來到北醫三院精神科,開始和同道們一起忘我的工作。60年代初沈大夫在充分閱讀英、俄、德三國文獻的基礎上籌建了神經生化研究室,並開始招收研究生。臨床工作上,她深切地體會到對待精神病人的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因而十分注重病人的醫療環境,醫生對病人的態度。為儘快控制精神病人的病情,她帶頭創立了人工冬眠療法。
“文化大革命”後,沈漁邨返回學校。面對原本底子很薄的精神病學科受到很大衝擊的狀況,她準備著手做兩件事,一是編寫一部精神病學參考書;二是結合中國農村精神病防治工作一片空白的實際情況,開展“農村家庭社區精神病防治”的試點工作。從1974年6月開始到1977年2月結束,沈漁邨大夫的帶領大家完成了海淀區11個公社、19萬農村人口中建立精神病人家庭防治網的工作。256位農村慢性分裂症患者得到了系統治療,療效和住院治療相近。後來,這種郊區精神衛生保健模式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在四川、山東、遼寧等地得到推廣,更多農村精神病患者由此得到了科學的治療。
1979年,沈漁邨教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去英國、丹麥、瑞士等國家的重點研究單位參觀學習。了解到國際精神病學科和精神衛生工作的現狀,看到了中國的差距。她切實感到了關起門來研究的局限性,不走出去,不向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就難以彌補十年浩劫造成的損失,難以完成儘快完善學科建設的目標。她牽頭與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司取得聯繫,爭取他們來中國支持精神衛生事業的開展,並在北京、上海建立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協作中心,先後爭取世界衛生組織資助,在中國舉辦了30多次精神病學講習班,加強了與國際學術界的交往與協作。
在國際交流協作中,她勇於承認落後,但從不自甘落後,始終以本國工作不斷發展進步為基點,以本單位研究工作的速度和成果贏得對方尊重。加拿大的林宗義教授1981年來精研所時曾介紹了他在台灣做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和隨訪的情況,兩年後,當他第二次來訪時,見到沈教授主持下的研究成果—中國12個地區協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感到十分震驚。這是建國以來反映中國精神疾病現狀的第一份科學資料。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6年,沈漁邨教授作為知名學者應邀參加第138屆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年會做特約報告,在國際講壇上講述了這次流行病學調查和精研所抑鬱症生化研究的結果,引起與會者強烈反響。會後,台灣、韓國、日本等亞洲地區代表自發地組織了一個聚餐會,慶賀第一次有亞洲血統的精神病學家在這種規格的學術會議上應邀作特別演講。而同時被邀請作特邀報告的另三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沈漁邨於80年代引進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先進方法,組織中國國內六大行政區的12個單位進行了中國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使得中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水平迅速與國際接軌,並於1985年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在此期間還率先對老年期痴呆症篩查和診斷工具、發病率、患病率及發病危險因素進行研究,以及開展抑鬱症病人的生化基礎與藥物治療機理研究。九十年代是北京醫科大學首批8位名醫之一。
沈漁邨院士在1993年分別獲得衛生部與中國國家教委科技進步3等獎。
人才培養
是中國精神衛生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導師,先後培養碩士生11名,博士生14名,包括中國精神衛生領域的第一名博士生和第一名博士後,還與澳大利亞聯合培養博士生1名,接受美國博士進修生1名。
沈漁邨院士始終堅持在醫療、教學與科學研究的第一線。50年代沈漁邨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約束病人的舊管理模式,創立人工冬眠新療法,為控制病人興奮,實行開放管理創造條件。60年代開始指導研究生。1984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已指導研究生24人,70年代,在農村社區首創家庭精神病防治模式,於1984年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
榮譽表彰
1959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衛生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2002年8月由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授予“中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06年榮獲中國醫師協會首屆傑出精神科醫師獎。
社會任職
成都錦江人民醫院名譽院長,WHO北京精神衛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衛生部精神衛生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人物評價
沈漁邨是中國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