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裝癖

異裝癖

異裝癖又稱異性裝扮癖,是指通過穿著異性服裝而得到性興奮一種性變態形式,患者均為異性戀,以男性居多。異裝癖患者通常從青春期開始穿著異裝,初期是穿1~2件異性服裝,逐漸發展為在公共場所亦濃妝艷抹地招搖過市,有愉快的性滿足感和性衝動出現。異裝癖與易性癖不同的是患者並不厭惡或懷疑自己的性別,甚至還會得到性滿足,而易性癖在改裝後並不感到色情的刺激,而確信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異性。

基本信息

概述

異裝癖 異裝癖
異裝癖是通過穿著異性服裝而得到性的滿足的一種性變態形式。這種性變態患者以男性多見,因為女性著男裝現在已經常見,尤其在西方社會還相當流行,故不視為異常行為。
雖然 異裝症男子具有性心理障礙,但他們基本上都會結婚成家,過上貌似正常的 夫妻生活,然而,由於他們的性慾“低下”或者說“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妻子會作出何種反應呢?因為這些男子往往行事謹慎,循規蹈距,所以在沒有發現丈夫的 變態行為之前,夫妻尚可相安無事,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然而事情一旦敗露之後,沒有哪位妻子會情願接受丈夫的易裝症行為,不過她們中的多數仍能容忍這一事實。據國外一項調查表明,60%的易裝症患者的妻子仍把她們的丈夫描繪為“很敏感、很滿意和很不拘束”或“很寧靜、很軟弱、很溫柔和很可愛”,這是因為異裝症男子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的其他領域中,仍能按照正常男子的方式行事,所以她們尚能夠耐受 丈夫的異裝行為。

發現

異裝癖 異裝癖
這些異裝症男子的妻子對於丈夫竟是一個性變態患者的事實需要經歷一個心理調整的時期,雖然他們作出的反應各不相同,但大體上總會按照下列方式發展的:
⑴、發現事實
大多數婦女是在婚後發現丈夫的這一行為的,但也有大約1/3的 婦女在決定結婚之前,就已發現男子的變態性行為。她們在發現之時的反應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感到震驚、慌亂或責怪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也有的人感到怨恨、憤怒和強烈反對。她們最終還是會接受這一事實,並很關心把它保持為婚姻之內的一個秘密。
⑵、試圖理解
當她們發現這一秘密後,往往要通過閱讀或諮詢等手段了解與此有關的信息。這種迫切要求理解這一現象的動機可能是由於好奇而激發,也 可能是出於6T自己前途的擔憂。這種理解可能緩解她們對自己的責備,也可以有助於實現她們心理上的平衡,因為她們總試圖把它解釋為一種丈夫自己也無能為力的“ 疾病”,這樣就不必責備任何一方,只好默認這一事實。
⑶、被動調節
在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是為丈夫設定一個界限,以儘可能保守秘密,“家醜不可外揚”;忽略丈夫在穿著上的怪異舉動,多想丈夫的優點,用“婦女可以穿 牛仔褲,為什麼男子就不能穿裙子呢?”的想法給自己寬心。如果丈夫或男友超越所設定的界限,或使他的行動逐步升級,女方的反應也會升級,她可能收回自己的感情並對丈夫(或男友)充滿敵意,最後可能導致分手。
⑷、主動參與
當妻子對丈夫的異裝症表現感到更適應和更寬容時,她可能開始幫助丈夫使用 化妝品,幫助他梳妝打扮,甚至幫他選購女性化服裝。妻子可能感到有必要保護丈夫,陪伴他外出旅遊,甚至與他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當然,妻子也會向醫生或其他諮詢中心尋求幫助,以便治癒或控制丈夫的舉動。一位因腦部受傷後導致異裝症的男子常因混入 女廁所而挨打挨罵,他的妻子還挺身而出為他辯解。
男性異裝症患者的女友可能通過上述心理調節和適應過程而與男方結婚,患者的妻子也會通過調整和適應過程而與丈夫和睦相處。醫生在無法治癒患者時,起碼也可以幫助這些伴侶順利地渡過這幾個階段,直到達到主動參與的過程。
總之,象異裝症這樣的 性偏好障礙患者,仍可以組織家庭並過上近似於正常人的夫妻生活。

致病因素

異裝癖 異裝癖
異裝癖患者一般在5~14歲之間開始萌發對異性裝束的興趣,到了 青春期就產生與異性裝束有關的色情幻想。開始時一般不在公眾場合,常在自己房中穿異裝,在 鏡中自我欣賞,以後逐漸出現在公眾場合。他們有一套至多套異性服裝,有的甚至比女性還要講究和華麗,他們還有女性的各種裝飾與化妝用品。開始是偶爾穿一兩件女性服裝,以後逐漸增加異性衣飾的件數直至全部使用女性裝束,使用女性化妝品與飾物。這類人覺得異性裝扮適合其內在性格,著異裝有平靜、舒適感,有的還感到文雅和美麗,患者著異裝後能引起性快感,有的同時手淫或者性交以得到更大的性滿足。家人對其著異裝的態度不一,多數是出於無奈,任其打扮,有的採取寬恕、同情的態度協助其穿異性服裝。
一般來說,異裝癖不會危害社會和他人,但其行為有傷風化,應有針對性地採取治療措施,及時進行治療。異裝癖早年起病,在兒童或青少年期出現 異裝癖跡象時,要及時採取防範措施,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其自信心,以減輕對自己性別期望的壓力。到了成年,應鼓勵他們建立異性戀愛關係並結婚,在妻子的幫助下,其異常行為可望得到控制和糾正。 異裝癖、易性癖、同性戀這三種性變態患者,都有穿著異性服裝的癖好。
在診斷時應注意如下差別。下表為異性裝扮患者的分類鑑別表。
 診斷性愛對象  性活動中充當角色對本身生殖器態度 異性服裝的作用 
 異裝癖 異性 完全主動 愛護 引起自身情慾
 易性癖 同性 完全被動 厭惡,棄除 不引起自身情慾
 同性戀 同性 完全被動 愛護 不引起自身情慾

此外,還要注意異裝癖與戀物癖的差別。雖然戀物癖者有時也有穿異裝的行為,並能因此而引起性興奮,但這種行為不普遍,也不一定經常穿。同時他們不僅僅限於異性的服裝,包括其它許多異性用品,不會自己去選擇合身的異性服裝或講究打扮。他們感興趣的是除妻子以外所有異性穿用過的內衣物品,而對異性本身沒有興趣,對性交行為反感。異裝癖患者則普遍而經常地穿異裝,但只穿其妻或自己的異性內衣等,而且對性交行為有興趣。有部分異裝癖患者是在戀物癬傾向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即由偶然性的穿著異性服裝與性活動如手淫等結合,最後通過學習強化,形成以異性裝扮來獲得性感滿足的癖好。
異裝癖與易性癖、戀物癖、同性戀等性變態行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異裝癖患者多傾向於結婚,而且在妻子的支持或協助穿異性服裝的情況下,大都有美滿的性關係和愛情關係;而易性癖、戀物癖、同性戀患者很難適應異性婚戀關係。

致病因素

關於異裝癖形成的原因已有很多的探討與研究,歸納起來有:
1.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對兩性關係有一種懼伯和憂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患者在不穿異性 服裝情況下性交出現明顯的 陽痙症狀,而穿了異性服裝則無此 性功能障礙。這大概是異性裝扮解除了患者潛意識中對性活動的憂慮情緒或罪惡感的結果。
2.家庭環境的影響
患者在幼年時本身性別受到環境的影響,如父母本來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或者相反。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異性並給予更多更大的關注和愛撫。
3.教育引導不當
有些父母總認為女孩子溫順聽話、講衛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時,總愛把男孩當女孩來對待,還常拿鄰居家的女孩作榜樣進行教育。或者相反,把女孩當男孩來教育,使孩子在 兒童和青少年期缺乏正常的 社會交往,養成異性化的氣質性格。
4.迷信思想的影響
有些家長,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爺爺奶奶之輩,受封 建迷信思想的影響,總愛向算命先生算命問勢,為求孩子平安成長,便將孩子打扮成 異性形象,取異性名字。

治療方法

1.早發現早治療
異裝癖早年發病,如在兒童和 青少年階段出現異裝癖苗頭時,要及時採取治療措施,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其自信心,減少對自己性別期望的壓力。這樣可控制其發展,使異常行為有明顯的改觀。
2.結婚治療
當患者成年時,建立異性戀愛關係並 結婚,在妻子的幫助下,其異常行為可望得到控制和糾正。同時性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如有些患者有明顯的性功能障礙,性能力低下、陽痙,需靠穿異性服裝來達到性興奮和性高潮。結婚後,配偶可以在進行性活動時通過愛撫、接吻、熱情鼓勵等多種方式幫助丈夫減輕、消除焦慮情緒,減輕性交的壓力,逐步克服性功能障礙,不穿異裝也能達到性興奮和性高潮。
3.厭惡療法
當患者在著 異性裝扮的情況下,予以疼痛性的刺激或心理打擊,使其解除異常行為。

其他相關

當前沒有人聲稱經過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系列治療以後,易裝癖者能夠糾正他們的性偏離。但是已有文獻報告,行為改良方法可以獲得成功。雖然此報告在筆者寫此書時還未能得出有效的最後結論,但那些積極配合治療的易裝癖者的異常性行為確能消除。他們的易裝癖越是典型單純,則這種療法的預後就越佳。相反,若病人愈想在公眾面前以一女性形象出現,則治療效果就愈差。
多數易裝癖者有公開的異性愛並結婚。他們的職業需要男性氣質和行為。他們平時一般身著男裝,有男人的嗜好和興趣並參加男性體育活動。他們並不想女性化。他們甚至在數年間經多次演練後,這種希望仍帶有猶豫的萬分。迄今為止,絕大多數易裝癖者病態活動只呈周期性發作。

精神科病症

精神科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精神活動包括:認識活動(由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組成)、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這些活動過程相互聯繫,緊密協調,維持著精神活動的統一完整。
窺陰癖
戀老人癖
戀獸癖
戀童癖
戀物癖
夢戀症
偏執狂
偏執狀態
品行障礙
適應障礙
嗜睡症
性臣服
性虐待症
性上癮症
性羞澀
異裝癖
易性癖
自戀癖
抽動障礙
性幻想
性羞澀
性變態
失歌症
驚恐障礙
性罪惡感
童年孤獨症
麻痹性痴呆
強迫性障礙
神經性嘔吐
出軌後遺症
反應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急性妄想發作
急性應激反應
皮克病性痴呆
童年情緒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
老年期抑鬱障礙
偏執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帕金森病性痴呆
創傷後應激障礙
癲癇性精神障礙
恐怖性焦慮障礙
分裂情感性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
亨廷頓病性痴呆
延遲性應激反應
氣功所致精神障礙
感應性妄想性障礙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童年社會功能障礙
中毒所致精神障礙
癲癇伴發的精神障礙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
多發腦梗塞性精神障礙
顱腦損傷伴發精神障礙
非依賴性物質伴發依賴
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
腦腫瘤伴發的精神障礙
特殊學習技能發育障礙
硬皮症伴發的精神障礙
圍術期伴發的精神障礙
高血壓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
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各類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臟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其他類精神活性物質依賴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綜合徵
散發性腦炎伴發精神障礙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糖代謝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性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散發性腦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染色體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所致精神病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貝赫切特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營養代謝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旁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水、電解質紊亂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性痴呆
腦垂體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病科疾病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