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大理鎮,地處大理鎮西北邊,距 大理鎮政府所在地1.11公里,到大理鎮道路為混凝土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10公里。東鄰大麗公路,南鄰一塔寺與南門村相連,西鄰大理蒼山中和峰麓,北鄰桃溪河。轄 第一村民小組、第二村民小組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844戶,有鄉村人口2440人,其中農業人口2440人,勞動力98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6人
全村國土面積8.43平方公里,海拔2026米,年平均氣溫17.4℃,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737.38畝,人均耕地0.3畝,林地3613.38畝。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0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2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37.38畝(其中:水田657.38畝,旱地80畝),人均耕地0.3 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3613.38畝,無經濟林果地,水面面積10.61 畝,其中養殖面積10.61畝;無草地 、荒山荒地,其他面積 8269.76畝。有地下礦泉水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844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的農戶,無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844戶通電,有84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94戶(分別占總數的93.13%和82.23%)。
該村到大理鎮道路為混凝土路;進村道路為水泥.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31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68 輛,拖拉機23輛,機車5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16.22畝,有效灌溉率為83.5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6.2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48戶;無小水窖;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無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石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0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61戶居住於石木結構瓦屋面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0萬元,占總收入的2.54%;畜牧業收入460萬元,占總收入的4.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50頭,肉牛130頭,雞17000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 0.11%;無林業收入;第二、三產業收入10200萬元,占總收入的92.63%;工資性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0.54 %。
農民人均純收入342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人(占勞動力的1.02%),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4戶,共鄉村人口2440人,其中男性1196人,女性1244人。其中農業人口2440人,勞動力 984人。該村以漢族、白族為主(是漢族、白族混居地),其中 族漢1840人,白族570人,其他民族3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92人,參合率98.03 %;享受低保10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大理(鎮)衛生院1.7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7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3個,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322人,距離大理鎮中學1.7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6人,其中小學生216人,中學生10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8個、圖書室5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1997年被評為市級小康村,2000年被為"州級小康村",2002年被為"安全文明村",2006年被評為"平安村"等等。
人文地理
大理鎮西門村由西門和北門兩個片區組成,下轄十個自然村,十二個村民小組,西片區的大紙房村、石門村、水碓村、蔥園村、中和村與大理古城緊緊相連。北片區的北門街、洪家村、甘家村、鳳翔村屬古城延伸區域,大水溝村座落於古城內。西門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形成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格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城鄉結合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大理古城的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西門村憑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獨厚的區位優勢,吸引著許多的投資商來此開發、建設,現建成大理蒼山索道、天龍八部影城、大理神野水廠、三月街片區、中和坊、升輝大酒店、迎賓、城西、盛鑫等多家旅遊景點和企業,僅十多年的時間,使全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快了西門村,"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現在的西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白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混居的行政村。村民住房多以石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的二層瓦屋面庭院式住宅為主,房屋、大門、圍牆多伴體現白族民居建築風格。村民的生產生活、禮儀習俗、文化教育、飲食傳承漢族方式。村民每年都要參加各種盛會和活動,如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為西門片區的本主節,"六月二十四"為北門片區的本主節,"八月初三"為財神會,正月初九為"松花會",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的"三月街"盛會在轄區如期舉行。
大理鎮西門村委會位於蒼山中和峰麓壩區,因地理位置座落於大理古城西城門以西,故取名西門村。
解放前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保甲制度,北門片是十四保,西門片是十三保,統屬偽中和鎮管轄,解放後西北門統一成立北門鄉人民政府,1956年農業合作化,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初級社、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統歸太和公社城郊管理區管轄,1960年體制改革分別成立北門大隊,西門大隊由大理縣第三區管轄,1962年西門大隊、北門大隊又合併為西門小公社,歸五里橋區管轄,1964年小公社改為生產大隊,仍歸五里橋區管轄,1965年底西門大隊劃歸大理中和鎮管轄,1966年9月至今西門大隊劃歸城郊公社延伸至現的大理鎮管轄。
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西門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立足村情,認真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底子,理清發展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統籌兼顧,樹立科學發展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本,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推進全村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健康協調發展。通過近一年的努力,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生產發展
1、2007年預計完成全村經濟總收入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
2、村級集體收入預計完成35萬元。2006-2007年投資460萬元。建設了村委會辦公區和接待中心。村集體資產積累達:700多萬元。
3、花卉養植戶達170戶,旅遊客房標準間達450間。
4、規範馬幫營運,組建大理神駿公司。
5、完成甘家村機耕路、排水溝建設。
6、完成西門村花卉協會花卉培育種植基地的土地劃拔工作。
7、投資3萬元完成西門完小現代遠程教育班班通建設。
8、投資130萬元完成水碓村村心主路、支路的硬化、排污和路燈的安裝工作。
(二)生活寬裕
1、村委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帶頭引導、支持花卉、苗木產業和庭院旅遊接待業的發展,不斷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豉勵村民自主創業,2007年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比2006年增加272元。
2、村民住宅不斷改變,2007年度新增混凝土房屋近30幢,新增家庭轎車10輛。
(三)鄉風文明
1、通過多年的創建工作,水碓村、西門完小被命名為州級文明村、文明學校。洪家村、中和村被命名為市級文明村。
2、在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中,被評為九星、十星戶的農戶有150多戶。
3、2007年組織幹部、村民進行"素質教育"培訓2次,村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不斷提高。
4、有七個自然村建村民活動場所,村民辦事儉勤、節約,轉變移風易俗,推行火葬政策,堅持殯葬制度。
5、重視人才培養,對考取大學的村民給予獎勵,2007年度本村共考取大學14人。
6、以創建"平安村"、"無 毒 村"、"無邪教村"為契機,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構建起平安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新農村。
(四)村容整潔。
1、新增村莊的道路硬化2公里,新安裝路燈三個村民小組,種植各類綠化樹木近1000棵。
2、各自然村垃圾池、公廁實現專人管理,定時清運,並配有衛生監督管理員。
3、各自然村建有黑板報和宣傳欄。
(五)管理民主。
1、村務、政務公開,嚴格按上級要求執行,一年進行兩次;
2、村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村民自治制度穩步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得到落實。
3、實行重大建設項目集體討論,決策,嚴格實行工程招投標制度;
4、建立村民來信來訪接待制度,成立村組民組理財小組,嚴規範財務管理制度
5、認真開展民主生活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堅持民主評議黨員、村幹部制度。
發展重點
(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西門村的區位優勢和現有的基礎條件形成,思想觀念滿足於現狀,培植產業思想意識不強。
(2)村民小富即安、即滿的思想意識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少數村民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係,缺乏大局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淡簿,開拓創新意識不夠。
(3)農業後勁不足,產值低,園田化建設用地效益不能充分發揮,農民就業方不多,發展路子不廣,增收慢。
(4)村莊規劃滯後,村組發展不平衡,國家建設征地後對支柱產業培植、支持、引導力度不夠,對村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5)政府對主導產業的培植,支持、引導不夠,難上規模、上檔次,難以開拓市場。
(6)土地大量被國家建設徵用,失地農民多,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緩慢,就業困難。失地後轉為非農業人口的村民,沒有全部被列入城市低保享受對象,緊靠古城的自然村不能享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征地後產生的熱難點問題多。
(7)村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需進一步提高,學習培訓要不斷加強。
(8)村莊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需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舊村改造還存在困難,個別自然村的自來水需進行改造。
(9)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和保障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二)發展的目標和思路
1、發展目標
農村的經濟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根據村情,組情,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走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化的道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植產業市場,培植支柱產業,開展多種經營,一村一品牌的思路,實現"以旅活村,經濟強村,科教興村,依法治村"的發展規劃,把西門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到2009年,下屆村委會任期結束時,西門村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1)、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1.4億元,年均遞增10%;
(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50元,力爭超過4700元,年均遞增5%;
(3)、全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年均遞增20%;
(4)、全村個體工商戶達300戶,實現非公經濟收入1.3億元;
(5)、村莊道路硬化率達100%,電話普及率達99%。
2、發展思路:
西門村以旅遊業為龍頭,以建設富裕型小康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奮鬥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村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加快西門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總結出了"西門全村要致富,依託區位和公路,農業多種菜花樹、交通運輸需進步、庭院旅遊為基礎、食品經商要把住、花卉產業為龍頭,發展非公邁大步"的發展思路。
(1)、引村入城,城鄉一體化,加強城市規劃工作。西門村部分列入大理古城保護規劃,部份列入旅遊度假區建設規劃,要與有關職能部門加強規劃建設的實施工作,使村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實施,推進新農村的建設步伐,促進農村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旅遊業的開發建設
西門村"引村入城、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確立下來以後,在舊村改造和城鎮建設中,緊緊把握這個目標,扶持引導水碓村新建的白族民居庭院,開展民俗休閒渡假旅遊;扶持引導大戶,組建旅遊公司,提升旅遊服務的質量和檔次,帶動其它村民發展,打造大理古城民俗旅遊的品牌。
(3)、建成花卉培育基地和花卉市場
大理素有"茶花之鄉"的美稱,西門村歷代素有養花傳統,西門村委會把花卉當著本村的一個產業來抓,在花卉協會的指導下,進行花卉種植培訓,提高花農花卉種植的科技含量,擴大扶持種植規模,提高傳統花卉的質量,支持和引導花卉種植大戶,帶領村民進行花卉種植,建立三月街花卉市場,將三月街花卉市場發展成古城花卉中心和銷售市場。
(4)、發展大理石工藝品市場
大理石工藝品,是大理的品牌,北門村博愛路多年的發展形成大理石銷售加工的區域,隨著大理石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規模產業加工,加之大理石家庭作坊是大理的傳統工藝,北門村大理石工藝品市場,基本形成,對博愛路的大理石工藝品市場進行引導,規範管理體制,發展為大理石工藝品銷售一條街。
(5)、開發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
西門村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較多,旅遊資源豐富,積極與有關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對名勝古蹟的保護,開發、利用,提升,採用多種方式的保護、開發,多渠道籌集資金,實現項目的開發建設。發展,扶持,引導,民營企業和村組參與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形成集團經營的旅遊產業結構,把旅遊業發展為西門村的支柱產業。
3、主要措施:
(一)結合西門村的村情,區位優勢,發展以旅遊業為主,多種經營並存的產業結構,農業要以服務城市的需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建旅遊責任有限公司,開展旅遊服務1、民俗休閒住宿服務,以西門六組為中心,發展100戶旅遊接待戶;2、大理石工藝品服務,結合博愛路已形成的商品零售市場,發展100戶銷售大戶;3、交通運輸服務,結合特有的區位優勢,發展50人左右的交通運輸隊,負責遊客接送及貨物運輸;4、花卉服務,將花卉養植大戶50發展到80戶等。根據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擴大旅遊服務業的經營範圍。
(二)旅遊業是大理市的支柱產業,隨著大理旅遊業的發展,壯大。利用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多渠道、多種方式進行開發,培養專業的旅遊服務隊伍,開發建設旅遊景區及民俗旅遊等項目。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選拔一批具有帶頭致富,帶領致富本領和具有較高素質的優秀黨員進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的戰鬥堡壘作用,形成統一的領導班子,與時俱進,加強學習,開拓創新、以人為本,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樹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加強扶持引導發展民營企業,加強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開展各種實用技術、技能培訓,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做到思想統一,認識統一,團結互幫,共同富裕,和諧發展。
(四)認真抓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時要加快文化教育和社會事業發展,科教興國是我國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把農村的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加快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事業,建立新型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維護農民的身體健康。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和文藝隊伍的建設,充實民眾的精神生活。進一步完善村組議事制度,提高村民參政議政的能力,促進農村各項工作。建立和完善農村治安防範機制和體系。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到2010年實現全村經濟總收入1.5億元,年均遞增7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60元,年均遞增5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到4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00人,種植經濟作物、蔬菜、苗木等500畝,花卉種植養植形成規模,庭院旅遊接待成為品牌,使全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