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曦門

迎曦門

台灣新竹市的竹塹城是台灣北部第一座石磚城,曾經是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擁有一段相當豐富的歷史記憶,建於清朝雍正11年(173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迎曦門為現在僅存的城門,被列為二級古蹟,周長約為2700米,半圓拱形的門洞為泉州白石所砌成,重檐歇山式的城樓與壕溝一起守護著竹塹城。1999年東門城廣場在“文建會”補助經費下改造為市民廣場,並將迎曦門命名為新竹之心,是新竹市人的精神堡壘。吊橋長約8.3米、寬1.6米,民眾可在信義路兩旁對應的橋頭看見。

介紹

迎曦門迎曦門

竹塹城迎曦門位於台灣新竹市東區,竹塹城(新竹古名)是台灣北部第一座石磚城,曾經是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當時的同知徐治民在竹塹地區環種刺竹,而東為迎曦門(東城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歌熏門、北為拱辰門等四座城門;因日據後因實施都市街道計畫,並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

迎曦門迎曦門

至今唯一還留存的東城_迎曦門已被列為二級古蹟,周長約為2700公尺,半圓栱型的門洞為泉州白石所砌成,重檐歇山式的城樓與壕溝一起守護著竹塹城;公元1999年迎曦門(東城門)廣場在文建會以歷史空間美化案補助經費下完成改造為市民廣場,並將迎曦門(東城門)命名為新竹之心,是新竹市人的精神堡壘。吊橋長約8.3公尺、寬1.6公尺,民眾可在信義路兩旁對應的橋頭看見。 在市府的不斷維修和保護下,已經成為新竹市人的精神堡壘,周圍始終纏繞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話題,過去如此、未來也將繼續如此。它是新竹古城闢建過程中的唯一見證,有如其名般屹立在市井街頭,向來往的過客訴說著的塹古城的過去,守護著新竹城的每一人。

歷史變遷

迎曦門迎曦門

竹子築城

新竹昔日是平埔族『竹塹社番』的聚落之地因此舊稱『竹塹』,從公元1683年台灣正式併入清朝版圖,新竹皆歸諸羅縣管轄,漢人便開始來到竹塹開墾拓荒,漸漸形成客家移民聚落,清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當時的同知徐治民在竹塹地區環種刺竹,周圍共四百十丈,分東、西、南、北設門樓四座,並開掘壕溝,以鞏固城內安全。

開始是建築竹子城,略呈圓形,城牆周長440丈(約1,408公尺),設有四個城門,還設有四座炮台,作為一個廳城有其必要性。嘉慶十一年(1806年)因為當時海盜的竄擾沿海,民間自建土圍,嘉慶十八年(1813年)將土圍增高為高一丈、寬一丈,圍外開濠溝植刺竹,也有四城門並設窩鋪,城牆呈長橢圓形,周長1,495丈(約4,984公尺)。

迎曦門迎曦門

土石築城

1826年在地方士紳的陳情下,打破朝庭不準在台灣建城的決定,因此在大家的期盼中,1827年6月上旬開始動工興建,而在1929年8月中旬完工,興建所需的費用大部份來自民間。在建城過程中依四個城門分成四組團隊主持,同時進行,並且留下完整的紀錄,包括一磚一瓦等紀錄,這是到目前所發覺少有的情形。竹塹石磚城屬於樓閣式的建築,采歇山重檐的結構,城門采外小內大的雙重城牆,主體部份採用泉州白石,整體外觀非常美麗。

迎曦門迎曦門

道光九年(1829年)石城完成,城牆介於竹子城與土圍之間,略呈圓形,周長860丈(約2,752公尺),設四城門,東曰迎曦門、南曰歌薰門、西曰挹爽門、北曰拱辰門,並設有四座炮台。城門為樓閣式的建築,重檐歇山式屋頂,城座有兩層大小不一的城門,拱形的城門以丁順法砌成,在石面有較不平正的地方,還能看到小鐵片的蹤跡,走近古蹟、親近古蹟、觸摸古蹟,使人有種特殊的感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更在土圍上加築成土石城,使竹塹城同時擁有二道城牆。
1875年竹塹改稱新竹,如今已擁有100多年的歷史,東為迎曦門(東城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歌熏門、北為拱辰門等四座城門和護城河堅守著往日竹塹城的安危。

重修

最近一次維修計畫是在1996年通過,經過二年多的溝通及規劃,竹塹石磚城屬於樓閣式的建築,采歇山重檐的結構,城門采外小內大的雙重城牆,主體部份採用泉州白石,城牆上有四個炮台,城牆上可以跑馬,並有上下城牆的階梯,整體外觀非常美麗。最近一次維修計畫是在1996年通過,經過二年多的溝通及規劃,1998年底動工,1999年4月上旬挖到古護城河遺址,1999年9月下旬完工,同時舉行建城170周年慶。

迎曦門迎曦門

這次改造利用被挖出的清朝時的城牆石所建造排水溝中的船頭石,以及日據時期拓寬馬路所加築於其上的鳳凰石(又稱鎮城石),其外型還真有點像是石棺,所以初期有挖出石棺的報導。再向外延伸,又可以看到橫向的拱形橋墩,這些就是民國時代的產物。在一個約10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可以同時並存三個時代的產物還真難得。

迎曦門迎曦門

原來的東大排水溝,經過美化回復原來護城河的意象,鵝卵石的河岸,河底的流水,水中的魚兒,水面上的白鵝及鴨子,甚至於他處飛來的水鳥,岸邊的綠竹及草地,成為都市中的綠帶,也為城市增添一處良好的休閒場所。
整修完工之後,有城門本體、戶外表演場地歷史區、玻璃地坪、親子遊戲區、綠化區、階梯水景、河道藝廊、詩牆、緩坡步道等,共有十景。在歷史區可以看到清朝建城時的城牆石、日據時期的凰石、民國時代的拱橋等,是一個完整活的歷史紀錄區、玻璃地坪可以停放一台直升機,由玻璃組合而成、詩牆更將各時代的歷史及相關事跡作說明。城牆雉堞以燕子磚砌成,城樓下段為城座,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檐為“歇山重檐式”建築,屋脊輕巧地如燕尾翹起,檐下飄逸地垂掛精雕吊筒。東門城現已列為二級古蹟,而護城河經過整修,現為親水景觀渠。

相關建築

迎曦門(東城門)廣場

由於迎曦門(東城門)位於圓環內圍,政府為了讓民眾更接近迎曦門,因此規劃了迎曦門(東城門)廣場,長型的迎曦門(東門城)廣場利用階梯引導民眾並連通護城河兩側步道與都市街廓,玻璃地坪下鑲嵌霓虹燈管讓夜晚的迎曦門(東城門)廣場更加迷人,而橢圓形的環城步道供民眾散步,串連著迎曦門(東城門)廣場與護城河人行地下道,讓您從不同角度欣賞迎曦門(東城門)。

迎曦門護城河迎曦門護城河

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

民眾若想一游新竹的歷史人文古蹟,可沿著與迎曦門(東城門)廣場串聯的地下道到達護城河沿岸,護城河的範圍從林森路至中央路總長約600公尺,新竹市政府近年來還規劃了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草皮與流水讓市民更能體會親水的樂趣,加上沿岸的花草樹木、植栽以及兩處小型的階梯劇場提供民眾戶外表演,讓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成為新竹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在觀光價值與歷史人文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