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在台北尚未開發的時候,大稻埕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集生活的地方,直到了康熙48年(公元1709年),當時在台居民陳賴章向政府申請了官方開墾直到,開拓大加臘堡地區,包含了大稻埕一帶,漢人才漸漸進入這裡,開始了農業公正的生活,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很大的曬穀場,供這裡的居民使用,因此就將這裡稱為『大稻埕』。
歷史
從漢人進入開荒拓墾後,一直平靜的生活在大稻埕地區,直到了1920年,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實施了台灣地方官制以及行政區域改制等計畫,廢除當時台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立了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雖然大稻埕的區域已被裁廢,但是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時至今日,大稻埕仍然是台北人懷念的所在。
繁榮
大稻埕的範圍為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懷舊風味
大稻埕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下,在特定的節日也有煙火活動,讓民眾在淡水河畔欣賞美麗的煙火表演;此外,附近的『大稻埕歷史街』也是著名的景點,『海關博物館』更是展示著世界各國的海關制服以及相關文獻、文物,『永樂市場』、『迪化街』更有許多充滿人文風情的建築,讓民眾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能夠體驗早日的純樸風情。
交通資訊
搭乘大眾運輸
一、公車:
1、塔城街 12. 215
2、南京西路口 215 . 255 . 274 . 302 . 704 . 9 . 39正 . 39副 . 206 . 274 . 613 . 704 .
3、新泰國中 616 . 618
4、延平一站 9 . 39正 . 201 . 206 . 215 . 255 . 304副 . 601 . 613 . 669
5、圓環 201. 2 . 12 . 46 . 52 . 63 . 113西 . 201 . 215 . 238 . 250 . 282正 . 282副 . 288 . 302 . 306三重 . 306 . 601 . 613 . 622 .
6、涼州街口 2 . 9 . 41 . 46 . 47 . 201 . 215 . 223 . 250 . 255 . 274 . 288 . 302 . 重慶302 . 304副 . 306三重 . 306 . 601 . 704 . 中興-重慶 . 重慶-光華 . 重慶 . 光華
7、靜修女中 39正 . 39副 . 42 . 613 . 63
8、民族西路 208正 . 215 . 246 .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