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尋訪建文
胡濙生下來是白髮,滿月後才變黑。1400年(建文二年),胡濙中進士,授兵科給事中。1403年(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胡濙升任戶科都給事中。
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駕崩,而有人說他逃走了,還有許多舊臣隨從。胡濙自1407年(永樂五年)起連續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訪建文帝蹤跡。他所到之處,也間或向朱棣報告民間隱情。母親去世時,他請求回去守喪,朱棣不許,升他為禮部左侍郎。1419年(永樂十七年),他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訪。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他回到朝廷,馬上趕到宣府去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就寢,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來召見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來。在胡濙沒到來之前,有傳言建文帝從海上走了,朱棣便分派宦官鄭和等人浮海下西洋,到這時朱棣才消除了疑慮。
任職南京
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漢王朱高煦製造流言誹毀太子。朱棣改胡濙到南京任職,命他順便調查此事。胡濙到後,秘密上疏馳送北京,報告太子監國七事,並說太子誠敬孝謹,並沒有別的過失,朱棣很高興。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召胡濙到北京任行在禮部侍郎。胡濙上書提出十個理由,力言建都北京不便,請仁宗回南京,以節省繁重的南北轉運供給費用。仁宗都嘉許採納了。過後聽說他曾有密疏上奏先帝,便懷疑他,最後沒把他召來北京。胡濙轉任太子賓客,兼南京國子監祭酒。
寵遇日隆
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駕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胡濙遷禮部左侍郎。1426年(宣德元年),胡濙來朝見,宣宗便留他在行在禮部,不久進升為禮部尚書。漢王朱高煦謀反時,胡濙與楊榮等人贊佐宣宗親征。叛亂平息後,宣宗給他的賞賜很豐厚。於1427年(宣德二年)把長安右門的一座宅第賜給他,撥給兩個守門人,賜給四枚銀章。胡濙生日時,宣宗在他家中賜宴給他。
1429年(宣德四年),命他兼管詹事府事務。1431年(宣德六年),張本去世,胡濙又兼管行在戶部。當時國家開支項目漸多,胡濙擔心財物不足開支。減免租稅的詔書一下,胡濙常常阻攔不執行,宣宗曾懇切地告誡他,但對胡濙優待不減。宣宗曾設宴招待胡濙和楊士奇、夏原吉、蹇義,說:“天下無患,全仗卿等四人之力。”
助定朝局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下詔節省過度的開支。胡濙於是上奏減少對英宗的供應,以及裁省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使得浮費大省。
1440年(正統五年),山西災荒,詔令進行寬免撫恤,但過後又命令官員出去採買物料。胡濙上書說皇上的詔令應該言而有信。他又說軍人旗校謀求受到差遣,他們一出便騷擾百姓,應撤消這一舉動。都被批准了。胡濙行在禮部的印章丟失,英宗下詔不問罪,命令改鑄。過後,印又丟了,胡濙被彈劾入獄。不久,印章找到了,胡濙得復職。
1444年(正統九年),胡濙七十歲,請求退休,英宗不許。1449年(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時,英宗被俘,群臣聚在朝廷上痛哭,有人建議南遷。胡濙說:“文皇把陵墓安排在這裡,就是向子孫表示不再遷都之志。”他的意見與兵部侍郎于謙相合,中外人士心才定下來。
議禮上皇
明景帝朱祁鈺即位後,他升為太子太傅。楊善出使也先,胡濙說上皇(即英宗)被俘已久,應該帶上衣服飲食送去。不見回報。上皇將回來時,景帝命禮部制定奉迎的禮儀。胡濙等人建議派禮部官員到龍虎台迎接,錦衣衛準備法駕在居庸關迎接,百官到土城外迎接,各將領到校場門迎接,上皇從安定門入京城,進入東安門,在東上北門面南而坐,景帝拜見完畢後,百官朝見,然後上皇進入南城大內。這建議呈上後,景帝傳下聖旨,說以一轎二馬到居庸關迎接,到安定門後再換法駕,其他的準如所奏。
給事中劉福等人說這禮儀太輕,景帝回報說:“朕尊大兄為太上皇帝,這已是尊禮無加了。劉福等人還說太輕,其居心何在?禮部要集中官員詳細調查他。”胡濙等人說:“這幾位大臣並沒有別的用意,只是想讓陛下親情和睦深厚而已。”景帝說:“昨天收到太上皇的信,說迎駕之禮應該從簡,朕怎能違背?”群臣這才不敢說。正好千戶龔遂榮寫信投給大學士高谷,說奉迎之禮應當從厚,並提到唐肅宗迎接太上皇的故事。高谷裝在袖中帶入朝廷,胡濙與王直等人一同觀看。王直與胡濙想上奏景帝,被都御史王文阻攔,而給事中葉盛竟把此事上奏給了景帝。葉盛的同官林聰又彈劾王直、胡濙、高谷等人,說他們都是股肱大臣,應當有聞必告,不宜私下議論。有詔書索要那封信。胡濙等人便把信呈了上去,並且說:“肅宗迎接太上皇的典禮,如今正可仿效實行。陛下應親自到安定門外迎接,分派大臣到龍虎台迎接。”景帝不高興地說:“就聽從朕的命令,不要再吵著更改了。”
上皇到京後,住在南城宮中。胡濙請景帝在明年元旦率群臣在延安門朝見上皇。景帝不許。上皇生日,胡濙請讓百官到延安門拜賀,景帝也不許。1452年(景泰三年)正月,胡濙與王直都升為太子少傅。改換太子後,他加兼太子太師。王文厭惡林聰,便玩弄法律條文,給他羅織了罪名,想殺了他。胡濙不肯署名,便稱病,幾天不上朝。景帝派興安去探病,胡濙說:“老臣本沒有病,聽說想殺林聰,受到驚嚇而已。”林聰因此得被釋放。
高壽而終
英宗復位後,胡濙竭力撐著病體入宮朝見,遂即請求離職。英宗賜給璽書、白金、紙幣、襲衣,撥給驛車,並授予他的一個兒子為錦衣衛官員,世襲鎮撫使。胡濙歷事六朝,前後近六十年,中外人士稱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回家後,他有三個弟弟,都已七十多歲了,個個鬚眉皓白,這時候歡聚一堂,便把這樣的相聚稱為“壽愷”。
天順七年(1463年),胡濙病重,在臨終前,他將幾個兒子召到面前,說:“你們要謀求報答國恩,不要敗壞我家的名聲。”說完便瞑目而逝,終年八十九歲。英宗聞訊後驚愕悲悼,追贈太保,諡號忠安,並專門派人前往祭弔。
性格特徵
胡濙生性節儉,為人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能屈尊待人。他在禮部任職多年,禮部上表恭賀祥瑞,按官銜他應當第一個署名,人們因此說他喜歡奉迎。南城人龔謙會很多妖術,胡濙把他推薦為天文生;他還推薦道士仰彌高,說他懂得陰陽兵法,派他去守邊,因此時人頗譏諷他。
歷史評價
朱瞻基:海內無虞,卿等四人力也。
誠孝張皇后: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總計。
葉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學。
李賢:① 我朝名公巨卿,聰明特達者多矣,若器識宏遠,福壽隆長,惟武進胡公一人,嗚呼休哉。
②公為人平易寬和,亷靜寡慾,自奉澹薄,起居有常,居官敬慎,一毫不苟,歷事四聖,無纖毫過舉,蔚然為一代名臣,立朝幾六十年,薦拔士類甚多,十知春闈,貢舉天下之士,盡出其門。平居未嘗疾言遽色,雖庸夫孺子亦知其為長者,暇則手不釋卷,喜為詩文,晚年譽望益尊,其酬應愈劇,曾不厭倦。
③大明盛時,有臣胡公。從容其間,以篤其忠。始為夕郎,乃教胄子。輿論攸歸,多士鹹喜。作賓春宮,遂長春官。列聖倚之,四海乂安。國之老成,進位師傅。溫恭維人,翊我皇度。公在朝廷,六十春秋。祿位優遊,莫之匹休。公身雖亡,中有不死。懿行崇功,昭彼信史。皇恤耆英,曠典是承。隧道有碑,儒臣刻銘。
孫繼宗:濙為人節儉寬和,喜怒不形於色,待人溫恭有禮,時以德量稱。然性突梯多知,每朝廷建置大議,皆豫定於中而承迎於外,卒能因時以成其功名,故歷事累朝,幾六十年,榮遇不衰,位兼孤卿,富壽罕儷,猶慕仙術,招致術士,出入無間,閨門不謹,以損譽雲。
王鏊:王文威權赫奕,亦王振之流也。諫官林聰一忤其意,而遂欲文致其死,非胡濙挺然執爭不與其議,聰豈能免乎?
徐鹹:國朝名臣,久任享耆壽者,魏文靖公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八十九,馬端肅公文升、韓忠定公文、吳文恪公訥、章文懿公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忠肅公翱、王忠毅公驥、林文安公瀚、劉忠宣公大夏、謝文正公遷,俱八十四。茲數公者,名位祿壽兼而有之,豈易得哉?
李贄:胡忠安之忠大矣!當永樂在位之二十一年也,猶未放心於建文之遜去;而所託腹心之臣,惟忠安一人。孰知忠安一日在湖、湘,則建文一日得安穩於滇、粵諸山寺耶?留一建文,固無損於事永樂之忠,而反足以結文皇之寵,完君父叔侄之倫。今觀公之告文皇,直言其無足慮而已。嗚呼!誠哉其無足慮也,公豈欺文皇者哉!上疑始釋,建文無恙,吾故以謂胡忠安之忠大矣。
焦竑:蓋公自建文庚辰登第,立朝幾六十年,為尚書三十一年,知貢舉者十,天下學士多其門生。及乎名成身退,而猶有天倫之樂,福壽如公,世之一人而已。
張燧:國朝名臣久任,唯蹇義秉銓,夏原吉握利權,皆二十七年。黃福尚書兩京三十九年,而在交南者十九年。胡濙大宗伯三十二年。周忱巡撫江南二十二年。文經武緯,各盡其長,章程故在,乃今又弗然矣。
張廷玉: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寬厚,王直之端重,蓋皆有大臣之度焉。當英、景之間,國勢初更,人心觀望,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於迎駕之儀,直侃侃於遣使之請,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俯仰,故能身負碩望,始終一節,可謂老成人矣。
逸聞趣事
正統年間,胡濙在一天早朝時,跪著承接聖旨,起立時衣帶鬆脫落地。他並不慌張驚恐,從容地拾起來系好,然後叩頭,退回位次。連御史也無法糾劾他。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考中狀元,在上表謝恩的前夕,坐等天亮上朝。不想等到四更,竟然靠著茶几睡著了,錯過了上朝的時間。糾儀御史奏請英宗令錦衣衛前往捉拿,錦衣衛已經領到聖旨,此時胡濙從朝列中走出,稟奏英宗:“彭時不到,應當讓錦衣衛去尋找,而不是捉拿。”英宗同意,彭時才免遭捉拿。
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老成舉措,自得大體”。
個人著作
胡濙留心醫學,曾與戴元禮講《內》、《難》諸經,推仲景為醫學正宗。著述有《衛生易簡方》、《芝軒集》、《律身規鑒》等。《皇明經世文編》輯有《胡忠安奏疏》。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 | |||
---|---|---|---|
▪胡靖 | ▪王艮 | ▪李貫 | |
| | | |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37名 | |||
---|---|---|---|
▪吳溥 | ▪朱塔 | ▪楊子榮 | ▪金幼孜 |
▪劉現 | ▪何士讓 | ▪曾■ | ▪郇㫋 |
▪方孚 | ▪鄧時俊 | ▪梁成 | ▪張禮聞 |
▪陳繼之 | ▪吳福 | ▪李敬 | ▪顧斌 |
▪劉福 | ▪楊溥 | ▪黃宗晦 | ▪陳道潛 |
▪蔣簡 | ▪葉福 | ▪傅行 | ▪馮貴 |
▪王高 | ▪李時 | ▪鄧亮 | ▪熊文綬 |
▪商惠 | ▪朱原貞 | ▪周銓 | ▪陳義生 |
▪黃鉞 | ▪胡濙 | ▪宋彥名 | ▪雷填 |
▪萬忠 | | | |
| | | |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70名 | |||
---|---|---|---|
▪李敦 | ▪張聰 | ▪鄧淮 | ▪秦鳳 |
▪顧詳 | ▪應履華 | ▪潘文奎 | ▪劉復 |
▪潘義 | ▪何穎 | ▪陳獻 | ▪吳琬 |
▪林洪 | ▪黃重 | ▪黃胤宗 | ▪王能 |
▪尹惟忠 | ▪席恭 | ▪王彝 | ▪劉壽愻 |
▪熊文成 | ▪齊政 | ▪郭秩 | ▪劉得 |
▪任壇 | ▪盧廣 | ▪李瑀 | ▪陳綬 |
▪徐新 | ▪劉虬 | ▪鄭鎬 | ▪汪翁綬 |
▪劉迪簡 | ▪蔣驥 | ▪葉瑄 | ▪陳賓 |
▪童銓 | ▪李寅 | ▪王郁 | ▪薛東 |
▪唐復 | ▪俞本 | ▪王政 | ▪閻濟 |
▪嚴升 | ▪曹嗣宗 | ▪劉綱 | ▪劉永 |
▪楊渤 | ▪唐吉祥 | ▪陳善 | ▪李謙 |
▪韓禎 | ▪蕭潭 | ▪余灝 | ▪耿直 |
▪石彥成 | ▪黃宜 | ▪黃諒 | ▪黃思敬 |
▪孫讓 | ▪餘存諒 | ▪顧佐 | ▪顧謙 |
▪孫完 | ▪馬驤 | ▪武斌 | ▪帥用昌 |
▪馬彝 | ▪李泰 | | |
| | | |
前一科: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後一科:永樂二年甲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