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縣

魯甸縣

魯甸縣是雲南省昭通市下轄的縣之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欄江北岸。縣境東西橫距50千米,南北縱距60千米,總面積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占總面積的87.9%,壩區占12.1%。2012年,魯甸縣總人口43.5萬人。居住著回、彝、苗等13種少數民族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5%。 截止到2013年魯甸縣轄10個鎮、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共有4個居委會、8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文屏鎮。魯甸縣垂直氣候變化明顯,夏元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12.1℃,年無霜期220天,年均降水量900毫米。有銀、鉛、銅、硫磺、煤、磷等礦藏,樂馬廠銀礦在境內。 魯甸縣為中國蠟蟲主產縣,雲南省核桃、優質烤菸主產縣,雲南省綿羊、生豬、黃牛基地。名優土特產小寨櫻桃、龍頭山辣椒、梭山青椒。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魯甸縣魯甸縣
魯甸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東北與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陽區接界,東南與貴州省威寧縣毗鄰,南部和西部與會澤、巧家兩縣隔牛欄江相望,距省會昆明市366公里,距昭通城27公里,距昭通機場和火車站35公里,昆水公路和213國道穿越縣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理優勢。全縣轄9鄉3鎮,國土面積1487平方公里,有漢、回、彝、苗、壯、白等民族37.3萬人。牛欄江橫貫縣境南部和西部,水能資源和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在昭通市“兩庫七級”梯級電站開發規劃中,魯甸縣占了三級。主要礦藏有鉛鋅等。年均氣溫12.1℃,蘋果、牛乾巴、核桃仁、青椒、辣椒、麥芽糖、仙人掌等土特產食品享譽四方,朱堤文化底蘊豐富,拖姑清真寺、野石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樂馬場銀礦遺址遠近文明;為全國蠟蟲、全省核桃、優質煙主產縣,綿羊、生豬、黃牛基地縣。

魯甸縣開發較早,為古“朱提銀”的主要產地。當地回族聚居,清真食品“桃源牛乾巴”遠近馳名。境內氣候多樣,資源豐富,既產高海拔粳稻,又有四時鮮果和早李蔬菜。“硯池山蘋果”、“小寨黃梨”、“細木黃果$及“龍頭山辣椒”是土特名產。是雲南的烤菸、油桐、核桃主產縣之一。青少年田徑運動開展較好。

行政區劃

魯甸縣轄3個鎮、9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文屏鎮龍頭山鎮水磨鎮桃源回族鄉茨院回族鄉小寨鄉、大水井鄉、火德紅鄉龍樹鄉新街鄉梭山鄉樂紅鄉

歷史沿革

魯甸縣  魯甸縣
沿革古代,魯甸境內有朱提山,因產銀出名,稱朱提銀: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朱提縣,屬健為郡,建安二十年(215年)蜀設朱提郡,均以朱提山命名。西漢至隋代屬健為郡朱提縣、朱提郡朱提縣地。唐南詔、宋大理時為烏蒙部地。元屬烏撒烏蒙宣慰司烏蒙路地:明屬四川烏蒙軍民府;其間魯甸均稱小烏蒙。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置古寨巡檢司,改隸雲南;雍正九年(1731年)修築魯甸城,設魯甸廳,屬昭通府。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魯甸縣,屬滇中道,裁道後,直隸雲南省府;後屬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解放後,屬昭通專員公署至今(後改稱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11月併入昭通縣,1962年10月恢復魯甸縣。

魯甸山而得名。魯甸,系彝語地名。魯(諾),為彝族稱號,甸(迪),意為平地、水草壩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壩之意。清置魯甸廳。1913年置縣。

2000年,魯甸縣轄1個鎮、13個鄉:文屏鎮、茨院回族鄉、桃源回族鄉、大水井鄉、小寨鄉、龍頭山鄉、樂紅鄉、翠屏鄉、火德紅鄉、龍樹鄉、新街鄉、水磨鄉、鐵廠鄉、梭山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574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文屏鎮 34607 桃源鄉 45770 茨院鄉 24194 小寨鄉 19067 大水井鄉 28128 火德紅鄉 16890 龍頭山鄉 29249 翠屏鄉 14741 龍樹鄉 31116 新街鄉 15155 梭山鄉 27006 樂紅鄉 28467 水磨鄉 16837 鐵廠鄉 14513

2001年,全縣轄1個鎮、11個鄉、2個民族鄉:文屏鎮、小寨鄉、大水井鄉、火德紅鄉、龍頭山鄉、翠屏鄉、樂紅鄉、龍樹鄉、水磨鄉、鐵廠鄉、新街鄉、梭山鄉、桃源回族鄉、茨院回族鄉。

2006年,撤銷鐵廠鄉和水磨鄉,設立水磨鎮,新設立的水磨鎮管轄原鐵廠鄉和水磨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鐵廠鄉政府駐地;撤銷龍頭山鄉和翠屏鄉,設立龍頭山鎮,新設立的龍頭山鎮管轄原龍頭山鄉和翠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龍頭山鄉政府駐地;將大水井鄉的馬鹿溝村委會和桃源回族鄉的普芝嚕、岩洞2個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魯甸縣  魯甸縣
魯甸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欄江北岸。地跨東經103度09’一103度40’、北緯26度59’一27度32’之間。東北與昭通市接界,東南與貴州威寧縣毗鄰,南部和西部與會澤、巧家兩縣隔牛欄江相望。縣人民政府駐文屏鎮,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陽區2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310公里。縣境東西橫距50公里,南北縱距60公里。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1305.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7.9%,壩區180平方公里,占12.1%。全縣有耕地32252公頃,其中水田2227公頃。

地形地貌

魯甸縣地處雲貴高原西北部,滇東北高原南部。由一江(牛欄江)、兩山(烏蒙山、五蓮峰)、三河(龍樹河、沙壩河、昭魯河)、兩個壩子(文桃壩子、龍樹壩子)構成。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平,地貌錯宗複雜,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嶺、高原湖積盆地、斷陷河谷壩。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縣城海拔1917米。

氣候環境

魯甸境域屬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

資源現狀

礦產資源

魯甸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金屬礦主要有鉛、鋅、銀、白雲石鎂礦、鋁土礦、鐵等十餘種,其中開發中的銀礦金屬儲量大,品位高達500克/噸;已探明可露天開採的金屬鎂儲量高達4220噸,回收率90%,金屬鎂含量99.95%,屬特大型高品位白雲石鎂礦床。非金屬礦主要有水泥石灰岩、瑪瑙、矽石、煤等。小寨自然銅礦金屬儲量高達3.48萬噸。此外還有重晶石、方解石粘土高嶺土、硅藻土、磷塊岩、冰洲石水晶、石英沙等等,具有豐富的亟待開發的礦產優勢。

森林資源

全縣有森林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4.5%。有樹種200餘種,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馬尾松滇楊花椒、生漆等。被列為“長防”、“德援”、“水保”、“天保”工程建設縣。

水能資源

全縣水能蘊藏豐富,主要集中在牛欄江、沙壩河龍泉河和黑石河,已開發8000千瓦。全長101公里的牛欄江水能資源蘊藏量達74萬千瓦。泉水有30多處,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秒左右的有陸家龍潭、許家龍洞、四方井、龍泉和大龍樹等。溫泉主要有牛欄江邊的南筐、甘田兩處,水溫均在43℃以上。

旅遊資源

魯甸是古朱提銀的主要產地、南絲綢之路的古驛站,有著名的馬廠、野石新石器和樂馬銀礦古遺址及新街坪地營、轉山包清代古戰場遺址,有清雍正年間建造的獨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橋樂紅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轎頂雲海、梨園春色、硯池波光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具有悠久的開發史和巨大的開發前景。

特產資源

魯甸農業特產豐富,糧食、烤菸是發展中的支柱,礦產、林果是開發中的優勢。清真食品“桃源牛乾巴”遠近馳名;硯池山蘋果、小寨櫻桃、黃梨、龍頭山辣椒、樂紅板栗、薄殼核桃、梭山花椒、雲香瓜子、優點牛奶、聖崴麥芽糖、金江魔芋、鐵廠黑山羊等為名優特產品。

旅遊概況

近年來,魯甸縣委、政府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以發展保穩定、以穩定促發展”的工作方針,高瞻遠矚,奮力開拓,把文化旅遊產業擺到縣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逐步開發魯甸的文化旅遊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內引外聯,爭取外商投資,開發魯甸、發展魯甸,實現了全縣社會政治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魯甸縣旅遊部門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根據全縣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旅遊總體規劃,把境內前期旅遊線路大體規劃為一線四點。一線即待新路魯甸連線線經縣城至小寨再到牛欄江,這條線路,全程40公里;四點即伊斯蘭文化長廊、縣城、小寨、牛欄江。

伊斯蘭文化長廊景點

路線為縣城文屏清真寺——野石山文化遺址——學田圩伊斯蘭民族風情園——拖姑清真寺——龍頭山清真寺

伊斯蘭文化長廊景點:這條線路擬以桃源鄉境內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為中心,利用桃源鄉風格獨特、數量眾多的中、西式清真寺建築及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沿桃源清真大寺、龍頭山清真寺、拖姑清真寺一線,建設一條集休閒、觀光、文化和名勝古蹟科考等為一體的“伊斯蘭風情旅遊專線”。規劃興建回族風情園、文化走廊、花果帶、水上樂園、美食園、射擊場、休閒別墅等,建設一條伊斯蘭民族文化長廊。全力打造“回族飲食文化一條街”,讓遊客體驗原汁原味的回族風情,如回族婚俗中的“搶喜果”、“喝糖茶”等,品嘗牛乾巴麥芽糖、涼粉、九大碗、糯米粑粑等回族傳統風味食品,展示魯甸回族風情和伊斯蘭文化。

縣城新區建設文化景點

路線為魯甸縣城新區——崇文閣——硯池新村——文化廣場

縣城新區建設文化景點:這條線路是以縣城新區的特色街道、仿古建築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文化廣場為主,輔之以文化氛圍濃厚的崇文閣和以田園風情為主的農家樂,構成的一條集觀光、娛樂和休閒為一體的魯甸之旅精品旅遊線路。

總占地面積為640畝的魯甸縣城新區是魯甸縣委政府按照把魯甸建成昭通衛星城、昭通後花園和“朱提古邑、烏蒙江南”的總體定位,於2003年啟動開發建設的。計畫投資3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5億元。由於在開發過程中由新區指揮部自己管理、自主建設,節約了近40%的資金。加之對土地市場的規範管理,讓土地升值,積累了資金,從而實現了整個新區開發的低成本運作。修建了“四橫三縱”的幾條主要街道。“四橫”,即政通街、世紀大道、古街和臨河街;“三縱”,即步行街、工商街和聯合街。世紀大道是新區最寬的街道,而古街是最有特色的街道。

小寨農業休閒觀光。

路線為縣城——小寨——櫻桃長廊——農家樂——櫻桃園——月亮灣。

小寨農業休閒觀光:這條旅遊線路為魯甸縣重點旅遊線路。小寨鄉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條件,距魯甸縣城13公里,距昭陽區40公里,年均氣溫14.7℃,無霜期189天,常年降雨741mm,屬溫旱河谷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是魯甸重要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尤其是小寨櫻桃已久負盛名,每年4月中旬到5月,小寨溝沿岸到處都是紅彤彤的櫻桃,你不但可以在遠處一飽眼福,還可以走進櫻桃園一飽口福。在小寨,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時鮮的瓜果蔬菜。春季看花嘗櫻桃、觀柳踏青吃豆燜飯,夏季戲水納涼吃桃、李、梨,秋冬季節則可親手採摘各種蔬菜瓜果。藉助小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魯甸縣委政府已決定於2006年4月23日-4月27日舉辦首屆櫻桃文化旅遊節。現小寨鄉正在全力建設10公里櫻桃走廊、1000畝櫻桃基地、10公里蔬菜走廊、1000畝蔬菜基地、10公里河綠色觀賞走廊、1000畝水果基地。與此同時,建起了10戶農家樂,還在肖家溝建起了一個占地100多畝的月亮灣休閒度假山莊。月亮灣休閒度假山莊包括由3個四合院組成的月亮島和60畝的水面,可在此垂釣、划船和游泳。每天可接待遊客600人,可容納150人住宿、開會,是一個集餐飲、會務、娛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觀光景點。也是2006年首屆櫻桃文化旅遊節的重要接待點之一。

牛欄江溫泉休閒度假

路線為縣城——沙壩河谷風光——洪石岩電站——溫泉度假——牛欄江峽谷風光。

牛欄江溫泉休閒度假:這條旅遊線路是以位於牛欄江畔的溫泉為主,藉助巧威公路沿線的小寨河、沙壩河河谷風光和洪石岩電站建設中形成的獨特人文景觀,特別是三級電站的尾水形成的瀑布和洪石岩電站築壩形成的湖泊。加之牛欄江幽深的峽谷和兩岸險峻的山勢,使這條線路更是具有無限的工業觀光價值和峽谷探險魅力。 洪石岩電站屬牛欄江梯級電站之一,投資4.2億,裝機容量為4×2萬千瓦,壩高22.5米,真可謂高峽出平湖。而現在正在開發建設中的天然溫泉緊挨著洪石岩電站的大壩,已鑽探出溫泉,水溫近40度,日產水量為2500方,鋰、鍶和可溶性總體固體三項指標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預計投資1000萬元,建設休閒度假旅遊區和礦泉水生產基地。待溫泉療養休閒度假區建成後,在這條線路上,不但可以領略峽谷風情、險峰飛瀑和高峽平湖,更可全身心體驗天然溫泉的溫馨與愜意。本旅遊區中心區域距魯甸縣城僅25公里,且都為過境油路,交通方便。旅遊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氣候溫暖,是避寒越冬的好去處。 目前,縣城精品旅遊線路已經建成,小寨旅遊線路已初具規模,牛欄江峽谷溫泉休閒觀光正隨著洪石岩電站的建設逐步成形,伊斯蘭民族風情旅遊專線已完成可研規劃,正在積極組織招商建設中。

人口民族

民族

魯甸縣至2006年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
全縣常住人口為390654人,戶籍人口為438503人。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09323人,占總人口的79.1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1331人,占總人口的20.82%。其中,回族人口為69124人,占總人口的17.69%;苗族人口為2029人,占總人口的0.52%;彝族人口為9205人,占總人口的2.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4651人,增長了12.62%,占總人口的比重減少了0.2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0263人,增長了14.44%,占總人口比重上升了0.26個百分點。

經濟狀況

概述

2010年,魯甸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251070萬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088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24558萬元,增長26.5%,其中,工業增加值103501萬元,增長26.7%,建築業增加值21057萬元,增長25.5%,第三產業增加值68424萬元,增長12.7%。人均GDP為6531元,比上年增加1337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75元,比上年增加1047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13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959元。

工業

2007年末全縣工業企業3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2家,規模以下工業23家。全社會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59639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52152萬元,比上年增長28.0%。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產值7487萬元,增長0.9%。分輕重工業看,全年輕工業產值4465萬元,增長5.8%;重工業產值155174萬元,增長27.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完成產值5022萬元,股份合作工業完成產值2278萬元,個體工業產值4750萬元,私營工業產值147589萬元。全社會實現工業增加值6830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5.9%。分行業看:采礦業增加值45726萬元,增長29.7%,製造業增加值12652萬元,增長11.6%,電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3404萬元,增長36.8%。全部工業增加值率4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43.5%,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率28.5%。
2009年,烤菸、畜牧、果蔬、馬鈴薯等優勢農產業發展加快,冬季農業開發力度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完成核桃種植20萬畝,新植花椒6萬畝,全縣核桃面積達61萬畝,花椒達15萬畝;共改造低產蘋果園1萬畝,創建優質高產蘋果1萬畝;完成蔬菜種植12.5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增長23.7%;完成冬季農業開發6.2萬畝。
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3億元,同比增長27.6%,年均增長37.1%。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成立了工業園區管委會,完善了縣級領導掛鈎企業、安排專項發展基金、交納風險金、搭建融資平台、簡化審批手續等機制體制。紅石岩、黑石河等電站建成運營,天花板電站首台機組正式發電,黃桷樹電站成功截流。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新建了桃源工業園區,園區面積擴大到13.33平方公里。60萬噸水泥廠、5萬噸電爐鋅廠、10萬噸鋅焙燒制酸廠、年產1.2億條編織袋廠、鑫輝農特產品加工等一大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樂紅選廠、火德紅選廠、八寶銀礦、昆華化工、理世公司和雲香食品等企業完成技改擴建,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以能源、礦冶、建築建材、農特產品加工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農業

2007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064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5.8%。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完成總產值34245萬元、2195萬元、20314萬元、210萬元和21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分別比上年增長5.4%、31.9%、3.4%、10.0%和9.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比例為58.0:3.7:34.4:0.4:3.5。大小春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糧食產量115524噸,比2006年增收5481噸,增長5.0%,烤菸產量10453噸,下降19.3%,油料產量723噸,比上年增加2噸,增長0.3%;全年水果產量7429噸,比上年增長15.0%;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5.1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6.8萬畝,烤菸播種面積6.8萬畝,同比分別增長1.5%和下降20.9%。
2009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56106萬元,增長34.8%,質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0108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37434萬元,利稅總額完成25489萬元,分別增長32.8%、23.4%和107.5%,利潤總額完成9825萬元,總量全市排名第四位,增幅排名第二位。2、工業招商成效明顯。新簽約塔材生產、頁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9個工業項目,協定引資93300萬元,占協定引資總額的58.94%,新簽約項目到位資金7730萬元。
2010年被農業部表彰為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基礎設施明顯加強,實施農業綜合開發4.99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2.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8%,2010年被評為雲南省綠化模範縣。新植核桃80.44萬畝,花椒21.14萬畝,水果、蔬菜等優勢作物穩步發展。烤菸產業得到鞏固,交售菸葉89.74萬擔,實現稅收1.13億元,現代菸草農業示範建設穩步推進。畜牧產值年均增長10%,達3.13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7個,專業協會12個。

財政稅收

2007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2643萬元,比上年增收10693萬元,增長89.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166萬元,比上年增收3045萬元,增長33.8%;一般預算支出完成47633萬元,比上年增支11867萬元,增長33.2%。稅務部門共組織各項稅收22053萬元,比上年增收9708萬元,增長78.6%,其中,國稅收入17883萬元,增收9208萬元,增長106.1%,地稅收入4170萬元,增收500萬元,增長13.6%。
2009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34億元,同比增長10.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8.79億元,同比增長3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實現1.09億元,同比增長15.6%,上劃中央“兩稅”7603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26.7%;爭取各種上級補助7.4億元,淨增1.56億元,增長27%。

風景名勝

魯甸是古朱提銀的主要產地、南絲綢之路的古驛站,有著名的馬廠、野石新石器和樂馬銀礦古遺址及新街坪地營、轉山包清代古戰場遺址,有清雍正年間建造的獨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橋、樂紅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轎頂雲海、梨園春色、硯池波光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具有悠久的開發史和巨大的開發前景。

名優特產

魯甸農業特產豐富,糧食、烤菸是發展中的支柱,礦產、林果是開發中的優勢。清真食品“桃源牛乾巴”遠近馳名;硯池山蘋果、小寨櫻桃、黃梨、龍頭山辣椒、樂紅板栗、薄殼核桃、梭山花椒、雲香瓜子、優點牛奶、聖崴麥芽糖、金江魔芋、鐵廠黑山羊等為名優特產品。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魯甸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099人,比上年增加327人,國小在校學生數58304人,比上年減少1518人,減少2.5%;學齡兒童入學率99.16%,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34%。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199人,比上年減少1人;國小專任教師2658人,比上年增加80人,增長3.1%。“十一五”發展以來,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兩基”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五年共投入資金2.1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9.35倍,排除D級危房10.5萬平方米,新增中國小校舍20.2萬平方米。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10年高考上線率為91.83%,比2005年上升66.29個百分點。

科技

魯甸縣科技工作全面加強,玉米核桃等育種制種取得重大突破,櫻桃、牲畜等動植物品種引試研究成效顯著,畜種改良、動植物疫病防治、生物多樣性間套種等農村適用技術廣泛普及,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昊龍集團興煜公司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4項專利,雲蕎液外觀設計等技術獲得省級創新技術表彰。

文化

魯甸縣委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民族文化,在魯甸縣“十二五”規劃中,將繼續提煉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民情,開發利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資源,繁榮民族文化事業、打造優良人文環境,推動魯甸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魯甸縣“十二五”規劃中,力爭到2011年底,建成2個民族鄉綜合文化站,完善相關設施;到2013年,12個民族村要建有圖書室(圖書1萬冊)、文化活動室和籃球場,並配套相關設備;積極推進民族自然村文化活動場地建設,到2015年,119個民族自然村要分別建有一個4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活動場地;把桃源拖姑、梭山挖水和水磨寨上列入民族傳統文化重點保護村寨,到“十二五”末,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7個;加強保護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築、村寨,建成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村8個,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每年繼續舉辦好回族“古爾邦節”、彝族“火把節”和苗族“花山節”三大民族節日活動,每年給予每個節日3萬元的活動經費支持。繼續堅持舉辦每4年一屆的縣級“民族民間文藝匯演”。積極支持少數民族文藝隊的發展,每組建一支少數民族民間文藝隊一次性補助3000元。縣級財政每年分別安排2萬元作為回族學會、彝族學會、苗族學會、布依族學會學術研究經費,並列入縣財政預算,支持少數民族學術團體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縣財政每年要安排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經費15萬元,主要用於民族文化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搶救保護,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瀕危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口傳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

醫療

魯甸縣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縣中醫院實現搬遷,一大批鄉、村醫療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全縣衛生機構共有病床57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09人,其中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311人,傳染病發生率十萬分之143.88。縣、鄉、村醫療、防疫、保健服務體系初步建立,166.3萬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明顯緩解。

交通運輸

2004年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2005年末,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2006年以來,相繼啟動了通鄉油路建設,至2007年末,全縣境內有國道公路19公里,省管公路2條108公里,縣鄉公路8條289.3公里,其中油路公路57.9公里,鄉村公路85條956.7公里,村道460餘公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通網路,基本解決了民眾出行難的問題。此外,還有渡口3處5隻木船,有石拱橋、鐵索橋、鋼筋混凝土橋153座,其中有1950年前建的29座,跨度在10米以上的4座;1950年至1993年間建的97座,1994年以後建的27座,10米以上跨度的19座,主孔淨跨40米以上3座,填補了全縣交通橋樑的空白;有客運站點6個,用地面積23350.57平方米,建築面積4568.96平方米,其中縣城二級客運站用地面積13404.6平方米,建築面積2590平方米。全縣有各種車輛14234輛,其中客運車94輛,拖拉機981輛,機車7960輛。全年完成貨運量151.16萬噸,周轉量7360.96萬噸公里,客運量185萬人(次),周轉量7104萬人公里。昭交運輸集團魯甸分公司在縣城、龍樹、水磨、江底、龍頭山等鄉(鎮)設有站點,每日來往於縣城班車108班(次),客運量2056人(次)。魯甸至昆明、昆明至魯甸班車2次,客運量80餘人(次)。昆明、曲靖、會澤等地以及從外地開往昭通的班車每天約80餘輛,經縣境大水塘和江底。除文屏鎮外,其他2鎮9鄉,每天都有班車往來,客運量600多人(次),滿足人流、物流的通暢。

歷史記事

8·3雲南魯甸地震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人口密度大等原因造成人員傷亡慘重。截至8月4日下午,地震已造成398人死亡。地震發生後,習近平李克強作出指示和批示,要求當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4日上午,李克強率有關方面負責人正趕赴雲南魯甸地震災區察看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工作。根據高層指示和批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迅速行動,緊急展開應急救援工作。雲南昭通市迅速成立指揮部,組織公安幹警、武警、消防、民兵和幹部民眾,全力搶救被困人員、救治受傷人員、轉移安置受災民眾、搶通路電水通訊等生命線、進一步查災核災、排查地質安全隱患。
地震後,震中大雨不斷,為嚴防次生災害發生。當地仍在繼續加強地震監測和天氣預警預報,在全力開展人員搜救的同時,認真做好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群測群防和轉移避讓等防範工作,嚴防次生災害發生。
雲南魯甸地震災區餘震不斷,通往震中道路受阻。據了解,地震發生後雲南省共投入7000餘人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其中駐滇解放軍、武警、消防、邊防、預備役官兵和公安民警、民兵等5000餘人、幹部民眾2000餘人,先期到達的救援力量已投入救援工作。
4日上午,中國地震局已決定將雲南魯甸6.5級地震應急回響提升為I級回響。
災難發生在魯甸縣,這個地方屬於人口稠密的地區,當地的農村房屋以磚混和土木結構為主,部分房屋的抗震能力差,目前龍頭山鎮和火德紅鄉兩個鄉鎮受災比較嚴重的,龍頭山鎮大量房屋嚴重開裂倒塌。牛欄江火德紅李家山紅石岩電站取水壩處山體塌方形成堰塞湖,庫區被淹40餘家200餘人已經轉移,堰塞湖威脅到的區域民眾正在緊急轉移。但塌方還在繼續,水位還在上升,魯甸縣有關水利專家已經趕到堰塞湖區域開展技術處置。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