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區劃
歷史沿革
今隴川古屬“勐宛”傣族土目領地。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號召傣族各部組建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勐宛”傣族土目加盟“勐達光”(哀牢國)。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隴川屬永昌郡哀牢縣。
公元77年,“詔達光”(哀牢王)反漢失敗後,到怒江以西重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撣國”)先後在“勐勉”(騰衝)、“勐辣”(盈江)、“勐卯”(瑞麗)、“蒲甘姆”(緬甸中部)建立都城; 今隴川屬“勐達光”(撣國)。
公元586年,“勐達光”(撣國)被驃人所滅,“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國)組織傣族各部抗擊驃人、繼承了“勐達光”(撣國)版圖;今隴川屬“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國)。
公元762年,“蒙舍龍”(漢譯“南詔國”)吞併瀾滄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壁”(前果占壁國)各部、置永昌節度和鎮西節度;今隴川屬“蒙舍龍”(南詔國)鎮西節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復國,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寶石之國)、自稱“勐貨罕”(金子之國); 今隴川屬“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同時解體;今隴川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隴川屬金齒等處安撫司西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西路安撫使轄地設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下轄鎮西、平緬、麓川等路;今隴川屬平緬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隴川仍屬平緬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首領思汗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聯盟國家“勐卯弄”(麓川國);今隴川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隴川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隴川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400年以後,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緬宣慰司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隴川、瑞麗及緬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弄”(麓川國)向周邊擴張;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擊敗明軍,占領瀾滄江以西“祖地”;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明朝第二次征麓川時,將“勐卯弄”(麓川國)政權從“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逼到“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公元1444年,明朝另立隴川宣撫司(轄今隴川、芒市遮放、瑞麗、緬甸木姐、緬甸南坎等地)。
公元1584年,明朝分隴川宣撫司地設遮放副宣撫司(芒市遮放鎮、瑞麗畹町鎮);公元1604年,明朝分隴川宣撫司地設勐卯安撫司(轄今瑞麗及緬甸木姐、南坎等地)。
公元1659年,清朝沿明制、仍設隴川宣撫司;公元1766年,清朝分隴川宣撫司地設戶撒長官司、臘撒長官司。
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在隴川宣撫司、戶撒長官司、臘撒長官司之上設隴川彈壓委員。
公元1916年,彈壓委員改為行政委員,戶撒長官司劃歸乾崖行政委員、臘撒長官司歸勐卯行政委員。
公元1932年,隴川宣撫司轄地設隴川設治局,宣撫司傣族土官與設治局漢族流官同時治理隴川。
公元1942年,日軍占領隴川,隴川設治局人員撤離,隴川世襲宣撫使多永安組織傣族抗日武裝與日軍周鏇。
公元1945年1月,日軍撤出隴川,隴川設治局恢復。
公元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隴川。
公元1951年12月,隴川成立各民族聯合政府。
公元1952年11月,撤銷隴川設治局、隴川各民族聯合政府,設立隴川縣。
公元1958年11月,瑞麗縣、隴川縣合併為瑞麗縣。
公元1959年9月,瑞麗縣又拆分為隴川縣、瑞麗縣。
公元1998年4月,隴川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城子鎮遷至章鳳鎮;轄4鎮(章鳳、城子、景罕、隴把)8鄉(戶撒、清平、姐烏、勐約、王子樹、賽號、護國、邦瓦)。
公元2002年,撤銷邦瓦鄉、轄地分別併入城子鎮和勐約鄉;隴川縣轄4鎮(章鳳、城子、景罕、隴把)7鄉(戶撒、清平、姐烏、勐約、王子樹、賽號、護國)。
公元2005年11月,撤銷賽號鄉、姐烏鄉,原賽號鄉大部分轄地併入景罕鎮、原姐烏鄉轄地和原賽號鄉撒定村委會併入城子鎮。
當前區劃
隴川縣轄4個鎮(章鳳鎮、隴把鎮、景罕鎮、城子鎮),4個鄉(護國鄉、清平鄉、王子樹鄉、勐約鄉),1個民族鄉(戶撒阿昌族鄉),1個農場(隴川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 境域
隴川,傣語稱“勐宛”,意為太陽照耀的地方,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東鄰潞西縣,南連瑞麗市,北接梁河縣、盈江縣,西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50.899公里,地理坐標:北緯24°08′-24°39′,東經97°39′-98°17′。國土面積1931平方公里,縣城章鳳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前端。
地貌
隴川縣境地形由高黎貢山余脈縱貫,西南走向,東北高峻,西南低平。地貌特徵為“三山兩壩一河谷”,東北高峻,西南低平,最高海拔2618.8米,最低海拔780米。
氣候
隴川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不明顯,乾濕季分明。每年5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來年4月是旱季。歷年平均氣溫18.9℃,降雨量1595毫米,日照數2316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9%。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1.5米/秒,最大風速30米/秒。歷年平均降雨量1595毫米,年均降雨日166天,終年無雪。
自然資源
植物
隴川縣植物資源因地理條件的影響,境內植被呈垂直帶譜狀分布,天然植被有150餘種類,人工植被20餘種類。優質木材有:紫椿、黃心楠、黃檀(柞難能可桑)、木荷(紅木)、楸木、禿杉、西南樺、櫟樹、黏棗、杉木、雲南松、楝木等。
動物
隴川縣內峰巒迭翌和茫茫林海,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野生動物有4大類107種。其中:野生動物有:水鹿、棕熊、黑熊、金錢豹、雲豹、蘇門羚(山驢)、豺狼、狐、九節狸、獐、野豬、黃猴、長臂猴、旱壩羊、破臉狗(果子狸)、麂子、刺蝟(豪豬)、猞猁、野兔、野貓、鼬、灰猴、水獺、松鼠、竹鼠、穿山甲等27種;野禽、留鳥類35種;候鳥類14種;兩棲、水族類有31種。
水利
隴川縣境內有大小河流98條,總長752.85公里,由北向南流入麗江、大盈江後,匯入伊洛瓦江,地表水量為77億立方米。
主要河流有:南宛河,增內流長65.7公里,徑流面積1058.7平方公里,年產水10.5億立方米;戶撒河,境內流長34.4公里,徑流面積257平方公里,年產水2.88億立方米;龍江,境內流長51公里,徑流面積615.3平方公里,過境水量58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隴川縣總人口1700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章風鎮 40740 、隴把鎮 16030、 景罕鎮 18588 、城子鎮 11192 、戶撒鄉 21715 、護國鄉 6259 、清平鄉 13142 、幫瓦鄉 7138、 王子樹鄉 13161 、賽號鄉 8554、 姐烏鄉 8900、 勐約鄉 4587。
2002年,隴川縣總戶數40856戶,總人口1686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386人,農業人口136249人。
2003年末,隴川縣總戶數41261戶,總人口170149人。其中:農業人口136784人。
2004年末,隴川縣總戶數41696戶,總人口17.17萬人。
2006年,隴川縣總戶數44332戶,總人口17.52萬人。
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178541人,少數民族人口99700人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隴川縣總人口181580人。
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6個民族分布。其中,景頗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個民族為隴川縣世居民族。
經濟
綜述
2007-2012年,隴川縣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11044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223558萬元,增長75.4%,年均增長11.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由2006年的40753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84992萬元,年均增長9.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由2006年的37327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73114萬元,年均增長16.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由2006年的3236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65452萬元,年均增長11.0%。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6547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83元。
第一產業
2007-2012年,隴川縣農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5917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899萬元,增長61.3%,年均增長10.0%。糧食產量從2006年的7.06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2.64萬噸,增長79%,年均增長12.4%。甘蔗種植面積從2006年的29.5萬畝增加到2011年的31萬畝,甘蔗總產量從2006年的147.16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75萬噸,增長18.9%,年均增長3.5%。菸葉產量從248噸增加到2657噸,增長9.7倍,五年年均增長60.7%。肉類總產量從2006年的7138噸增加到2011年的12160噸,增長70.4%,年均增長11.2%。
第二產業
2007-2012年,隴川縣工業形成了以製糖業為主、水電、矽冶煉業為基礎、具一定規模的醫藥、木材加工、麻竹、糧油、茶葉以及生物特色產業構成的工業體系。全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75853萬元增加到181571萬元,增長1.4倍,年均增長19.1%。工業增加值從2006年的32428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60350萬元,增長86.1%,年均增長13.2%。景罕糖廠日榨能力達到11000噸,2011年兩個糖廠入榨甘蔗含糖分平均達到14.36%,平均出糖率達到12.72%。建成了中晟、搏鑫、晶準等5戶10萬千伏安矽冶煉企業和龍江、別乃河、南宛河、南掌河等13座水電站,新增裝機15.88萬千瓦。扶持發展了糧油、竹筍、白酒等一批食品加工企業。
第三產業
2007-2012年,隴川縣財政總收入從2006年的13319萬元增加到2011年27212萬元,增長1.04倍,年均增長15.4%。2011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738萬元,比2006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9.4%。2011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3978萬元,比2006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26.6%。2007年至2011年五年間,全縣財政總收入累計為7.3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3.2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為33.25億元。農林水事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重點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2011年,隴川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270117萬元,比2006年的98339萬元增長1.7倍,年均增長22.4%;2011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為147584萬元,比2006年的57602萬元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7%。
社會
教育
2007-2012年,隴川縣教育被省政府列為“兩基”國檢抽檢縣市之一,並順利通過驗收。五年累計投入教育資金1.7億元,新建和改擴建中國小校舍18.6萬平方米,撤併校點36所。2011年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國中毛入學率達111.7%,聯考上線率達95%。
隴川縣共有兩所高中,一所職業高中即隴川縣職業高級中學,一所普通高中即隴川縣第一中學。
文體廣電
2007-2012年,隴川縣五年建成9個鄉鎮文化站,258個文化活動室。“景頗族目瑙縱歌”、“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民健身活動得到廣泛開展。建成各類廣播電視發射基站61座,完成221個自然村9688戶“村村通”工程,開通5個鄉鎮數位電視信號和6個鄉鎮數字微波信號,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3%﹑94.1%。
醫療衛生
2007-2012年,隴川縣新建縣醫院綜合樓、縣計生服務站住院樓、婦幼保健院綜合業務樓,完成7個鄉鎮衛生院綜合樓和鄉鎮計生服務所建設,新建和改造74個村衛生室。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7%,累計減免資金2865.2萬元。防治各種傳染病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明顯增強,食品藥品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高,婦幼保健水平大幅提升,“獎優免補”、“少生快富”等政策有效落實,出生缺陷干預、少生、優生、優育工作成效明顯,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效控制在7.35‰以內。
就業
2007-2012年,隴川縣年累計開發就業崗位2028個,新增城鎮就業1776人,發放“貸免扶補”創業貸款1160萬元,扶持創業232人,組織開展就業培訓3833人次,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086人,2011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
扶貧
2007-2012年,隴川縣累計投入1.7億元扶貧資金和1.1億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282個,易地搬遷414戶,改造茅草房1827戶,發放扶貧到戶貸款1.08億元,3.4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交通
隴川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433公里。章遮二級公路、章八公路建成通車。通達工程順利實現,全縣9個鄉鎮已通油路,9個鄉鎮建設了客運站,68個村委會通彈石路。
章鳳口岸
縣城章鳳古為中緬貿易的必經之地和集散地,今為省級口岸,改革開放以來,以章鳳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已基本形成:沿瑞—章公路(二級路面)向東20餘公里可至德宏經濟視窗瑞麗市。沿章—遮公路向東北經龍江河谷100餘公里到達德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潞西市。沿章—八公路(彈石路面)向西經緬甸雷基92公里直通緬北港口旅遊城市及交通樞紐八莫。沿盈——章公路(柏油路面)往西北經“佛祖花園”——戶撒90餘公里通往盈江。沿梁——隴公路(柏油、彈石路面)向北100餘公里達梁河縣,再行50餘公里至騰衝。
章鳳口岸地處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南部,位於北緯24°08′~24°39′,東經97°39′~98°17′之間,東鄰潞西,南連瑞麗,北接梁河、盈江,距州府芒市129公里,距省府856公里,邊境線長50.899公里,無天然屏障。主要口岸通道拉影、拉勐,距緬甸北部重鎮八莫93公里,自古就是中緬貿易的集散地。
1991年8月10日,章鳳口岸確定為國家二類口岸,擴大進出口貿易,1992年縣人民政府舉全縣之力,克服各種困難修復中斷了30多年的章鳳至八莫公路,次年全線通車。1998年8月23日緬政府將雷基(洋人街)升格為國家級口岸,同時設立雷基市。2002年緬甸擴大開放,開發克欽邦第二特區邁扎央經濟開發區。口岸的開通和對接,使章鳳口岸成為中緬兩國繼畹町、瑞麗口岸之後的第三個陸路通道。
民族文化
民族工藝
三寶一絕
戶撒刀,因產於阿昌族聚集的戶撒鄉而得名。戶撒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以其精湛的工藝著稱,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等三大類120多種,不僅銷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甚至還遠銷緬甸、泰國、印度等國。1990年,戶撒刀製作名師用自己獨特的工藝鍛造了象徵民族騰飛的“九龍”指揮刀,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2006年戶撒刀鍛制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昌族銀佩飾,主要有銀插針、銀耳環、銀項鍊、銀手鐲、銀戒指、銀紐扣、銀衣鏈、銀腰鏈、銀泡花、銀花飾以及銀飾“掛膀”等。各種銀佩飾都是由阿昌族民間銀匠手工製作而成。不僅是男女服裝的佩飾物,而且往往還是財富和光明的象徵。
戶撒煙,又名竹桿煙,素以菸葉厚實,煙味醇香,菸絲細膩,柔軟、色澤鮮艷、加工別致而聞名,有“戶撒草煙賽重九”之說。戶撒煙每年的種植面積約為1000多畝。
戶撒過手米線,是阿昌族特有民族佳肴,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因其酸辣鮮香,軟糯無渣,解暑清涼而獨具一格。以前,過手米線是一道奢侈的大餐,即使是物質豐富的今天,吃過手米線也是一件盛事。
景頗族織錦
景頗族織錦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內容及色彩別具一格,花紋圖案獨樹一幟,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在景頗族人民中世代傳承,是景頗族婦女朝夕接觸的充滿濃郁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凝聚了無數代景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頗族婦女手工文化的藝術精髓所在。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織錦和現代織錦兩大類。傳統織錦有長裙、短裙、婦女內裙、毯子、背腰、護孩圍巾、祭祀毯、男女腰帶、挎包、護腿、包頭、馬鞍坐墊等;現代織錦又增加了材質柔軟、款式新穎的錢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男子領帶等。
民族節日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嘗新節
景頗族俗稱“吃新谷”,原本是景頗族在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原始宗教祭典。嘗新時,各部落、村社的民眾齊集官家;擔任取嘗新谷的老年婦女身著盛裝;用來盛放稻穀的竹籃,四周要有稻米、豆類、高粱以及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收來的稻穀上面用大而圓的青葉覆蓋著,背到官家,先由老年婦女用鍋炒,炒後由姑娘用手碓舂,並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師主持祭祀,感謝各種神祗賞賜的豐收。祭畢,巫師當場拋丟用青葉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意讓野精靈分享。
嘗新節,通常在農曆八九月間舉行。
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種古老宗教儀式,過去沒有統一的固定日期。1983年4月9日經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確定每年農曆正月為梁河縣阿昌族窩羅節,農曆九月為隴川縣阿昌族的會街節,節日時間兩天。1993年5月德宏州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將阿昌族節日名稱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曆3月20日舉行,節日時間兩天。
闊時節
闊時節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1983年4月9日經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定為法定節日,每年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初十)舉行節日活動。
闊時節,即新年的意思,在傈僳語中,“闊”是“年”的意思,“時”是“新”的意思。闊時節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跳三弦、彈口弦、吹葫蘆笙、對歌和跳對歌舞,“都達”(一種遊戲)、“跳嘎”(民眾性舞:歌唱一年來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下火海、上刀山、過刀梯(隴川一帶)、打彈弓等。
火把節
火把節是德宏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過火把節別有一番情趣,節日這天,寨子裡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穿上節日盛裝,全家團圓,殺豬宰羊,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美美地喝著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講團結、家家戶戶互相祝福。
浴佛節 (潑水節)
浴佛節,又稱潑水節,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九九三年四月九日經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定為法定節日。在節日裡,潑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規範。給老人澆水時,只能用盛著清泉水的小竹水筒,且要插上花,讓水順著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潑到身上。男女青年之間相互潑水時,也必須用竹筒,輕輕地從肩膀往下潑,不能潑在頭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給新婚夫婦潑水時,相互間都不準出現不禮貌的粗野行為。不然,輕則受到眾人斥責,重則被剝奪參加潑水節的權利。
旅遊景點
戶宛溫泉
位於隴川縣清平鄉西山腳的戶宛寨頭,距縣城章鳳41公里。這裡,群山環繞,樹木蔥蘢,翠竹搖曳,青山綠水,碧綠萬頃,風景秀麗,引人嚮往。這裡地質屬沉積斷陷混合花崗岩類型,清澈的泉水從孵石下噴涌而出,熱氣騰騰,水溫達60℃,最熱的泉源處可以將雞蛋煮熟。泉水潺潺流入南宛河,再向南悄悄地流去,出水量約31.4升/秒,清澈見底,時時散發出噴鼻的硫磺味兒。溫泉匯集成河,與大孵石下的清澈涼水合攏,沐浴時可自行調溫。這裡被稱為孔雀歇腳的地方,溫泉具有祛病除毒的多功能效果,是沐浴、療養的好地方,可以與騰衝溫泉相媲美。
皇閣寺
又稱皇閣報恩寺,位於隴川縣戶撒鄉政府北角的金鳳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7年前後),它是由上下兩奘組成。上奘稱皇閣寺,下奘稱報恩寺,歷來俗稱皇閣寺。皇閣寺和報恩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寺廟,上奘皇閣寺塑著玉皇大帝及諸神像,故稱皇閣寺,為道教;下奘報恩寺塑佛、法、僧三寶及其它佛象,故稱報恩寺,為佛教寺。
章鳳觀音寺
位於隴川縣章鳳城內的一座漢傳佛寺,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寺內正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82年修復,恢復了原貌,1987年擴建,建造了藏經樓,藏經樓里珍藏有一部國內稀有的《中華大藏經》,此經是1991年由台灣財團教育基金會贈送的。
《中華大藏經》包羅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和大乘佛教經典,是一部完整的佛教經典名著。此書系線裝書,分7部577冊,全是22開大本,重約1500多千克。《中華大藏經》成書於唐朝唐僧天竺取經時期。
章鳳觀音寺是隴川唯一的大乘佛教聖地,而且寺內還有著素食佳肴迎賓客,在這裡可以品嘗佛家的素餚名菜。
玉兔佛塔
始建於明38年(1610年),位於遮(放)隴(川)公路東側,隴川縣景罕鎮政府1公里處的小山丘上。該塔在印度、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轉世為玉兔時曾在該地出現,並有一段玉兔救人出火海的佳話,故此塔又稱玉兔佛塔,後毀於“文革”,1980年重修,由一大八小共九座塗金筍狀佛塔組成,為小乘佛教朝聖的地方。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