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巧家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6°32′~27°25′,東經102°52′~103°26′。巧家縣東與曲靖市會澤縣接壤、南與昆明市東川區毗鄰、西與四川省涼山州會東、寧南、布拖、金陽等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隔牛欄江相望,地處滇川兩省腹心地帶。全縣國土面積3245平方公里,東西寬約57公里,南北長約98公里。巧家縣人民政府駐地白鶴灘鎮,縣城距省會昆明268公里、昭通151公里、四川西昌169公里。沿革
巧家縣歷史悠久。據民國九年(1920年)《雲南省巧家縣調查地誌資料》:“巧家”二字,系初開闢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系渠領有,此士身歿後,人即以此二字名其領土,設縣治時,即以此命名。另說:“巧家”系初開闢時彝族首領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衍變而來。並志參考。巧家古稱堂琅,總體上可分為5個歷史時期:
堂琅縣時期。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縣,屬犍為郡,境域大約包括今巧家、會澤二縣及東川市一部。東漢永初元年(107年)置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二縣,故堂琅縣為朱提縣一部。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領朱提、南廣、漢陽、堂琅、南秦五縣。兩晉、南北朝時期,堂琅縣建置、隸屬無變化。隋開皇三年(583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改朱提郡為恭州。六年,置開邊縣。大業初年(602年)復名堂琅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於故堂琅縣置唐興縣,隸恭州。八年,恭州更名為曲州。
烏蠻時期。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蒙世隆設東川郡,今縣地屬之。宋朝屬烏蠻閟畔部。元朝先後隸屬閟畔軍民總管府、東川路。
東川土府時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東川府,隸雲南布政使司。十六年改隸四川布政使司,為東川軍民府地。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並聽雲南節制。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土歸流,設流官知府,仍屬東川路地。
會澤縣時期。雍正五年(1727年)置會澤縣,治巧家汛,治所在龍格(原名弄戈,今巧家營)。翌年,因征糧不便,縣治遷東川府附廓,東川營右軍守備分扎,均駐龍格。設魯木得(今縣城)、者那安居租、駑革、湯丹陳機租四汛、二十二塘、六卡。嘉慶十六年(1811年)於魯木得置巧家撫彝府,設撫彝府同知,析會澤縣一部歸其轄治,隸屬東川府。道光四年(1824年)置巧家廳,設經歷,隸東川府。
巧家縣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置巧家縣,設縣公署,行政長官稱縣知事,屬滇中道,後道廢,直屬雲南省政府。同年,設定六城壩行政委員。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編年保甲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置巧家縣,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巧家,巧家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雲南省昭通市。
區劃
全縣轄16個鄉鎮,即白鶴灘、藥山、大寨、茂租、東坪、小河、新店、老店、馬樹、崇溪、蒙姑、金塘12個鎮,紅山、包穀垴、爐房、中寨4個鄉;下設3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7個村民委員會,2823個村民小組、806個居民小組。人口
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為612354人,比2015年末增加9569人,增長1.56%;其中,城鎮人口為68547人,鄉村人口為543807人。全年出生人口4223人,死亡人口4445人,負增長222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9。土地面積
2016年底,巧家縣的土地總面積為319684.1公頃,農用地面積為223226.9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83%;建設用地面積9311.9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91%;未利用地面積87145.1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7.26%。全縣現有耕地規模74780.03公頃,其中,水田與水澆地面積3251.37公頃。地形地貌
巧家縣是雲南省地形最為複雜的縣城之一。巧家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9%。金沙江環流於縣境西北,牛欄江縈繞於縣境東北,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高原山地構造,地表被江河深切割,山高谷深,地勢高差懸殊很大,最高峰位於大藥山主峰(海拔4041米),雄踞於滇東北群峰之上。氣候
巧家地處雲貴低緯高原,金沙江河谷深切割地帶,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複雜,構成了典型的山區氣候特點,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控制,雨熱同季;冬春受極地大陸季風控制,乾涼同季。年均氣溫21.0℃,年平均降雨量822.7毫米;雨季(5—10月)多年平均為736.5mm,占全年降水量的89.5%;乾季(11—4月)多年平均降水為8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10.5%。多年蒸發量達2529.3mm。境內太陽輻射強,年均輻射量為135.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134.2時,日照率65%—80%,有效積溫7646.7℃—8264℃。縣城最熱月出現在七月,多年平均氣溫26.8℃,最冷月出現在一月,多年平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44.4℃(出現在2014年6月3日),最低氣溫-0.4℃(1977年2月8日)。由於海拔高差大,氣溫立體差異大,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境內最低海拔600米(溪洛渡水電站庫區淹沒線),最高海拔4041米(藥山頂),海拔高差3441米,垂直立體氣候特徵明顯,涵蓋了從南亞熱帶到寒溫帶所有氣候類型。歷史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巧家先民和周邊會澤、東川先民共同創造了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堂琅文化”,境內遺存蒙姑石棺墓群、乾隆年間“安瀾吉水”摩崖石刻、紅軍搶渡金沙江等歷史人文遺蹟。同時,湧現出了廣東水師提督、雲南提督、民國政府授陸軍上將李福星和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總長張開儒、共青團雲南省委第一支部書記李國柱等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特別是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一方面軍紅九軍團羅炳輝部於5月3日進入巧家縣地界,經石匠房和拖布卡於5月4日下午抵達金沙江邊,主力先頭部隊進抵樹桔渡口開始找船渡江,至7日上午3400多人全部渡過金沙江,在巧家境內歷時14天,經過2個鎮3個鄉43個村莊。資源
巧家縣主要有光熱、礦產、水能、風能、旅遊“五大資源”。光熱資源。境內最低海拔600米,金沙江、牛欄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區域年均氣溫21.0℃,可耕地面積達25萬畝,濕度小蒸發量大,光熱資源豐富輻射強,無霜期長,立體氣候明顯,氣候資源多樣。最熱月出現在七月,多年平均氣溫26.8℃,極端最高氣溫44.4℃,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134.2小時,3月最多,為249.1小時;9月最少,為120.1小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光熱條件。
礦產資源。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成礦環境,巧家是雲南省礦產資源較為富集的地區之一。現已發現的礦產35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8種,其中鉛、鋅、鋁、銅金屬礦產儲量大、品位高,還有伴生鎘、鍺、鎵、銦、銀等礦產。現已探明以鉛鋅礦為主的礦產資源儲量達150多萬噸,鋁土礦500萬噸,銅礦床38個。非金屬礦有石膏礦、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瑩石、花崗石、稀土、磷塊等,品質優、儲量大,其中石膏礦儲量達3億噸,石灰岩超過100億噸。已開採利用的礦種有鉛、鋅、煤、銅、石膏、螢石、矽灰石、建築用砂、水泥用灰岩,但開採規模稍大的礦種僅有鉛、鋅、石膏等。全縣有效採礦權54個,有效探礦權16個,正常生產礦山17個,未生產礦山28個,基建礦山9個。
水能資源。受金沙江河谷深切割和藥山山峰的影響,形成了高海拔、低河谷的高山深谷地形,境內徑流豐沛,河道水力坡降大,水資源豐富,正在修建的白鶴灘水電站規劃裝機1600萬千瓦,已開發水電裝機容量37.6萬千瓦。全縣河流均屬金沙江一二級支流,過境河流主要有金沙江、牛欄江、以禮河,縣境內大於3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條,總流程長359公里。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5.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10.364億m3,地下水資源5.34億m3。可開發利用水資源10.06億m3,占水資源總量的64.06%。已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為1億m3,占可開發利用水資源量的9.94%;但由於受水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和縣境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全縣人均占有水資源2841m3,低於全省水平;開發利用率僅有18.5%,其中農村生產灌溉用水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6.7%,農村生活用水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0.37%,發電用水占11.12%,工礦企業用水占0.21%,其它用水占0.09%。
風能資源。昭通市測試可開發風能資源170萬千瓦,巧家擁有110萬千瓦左右。目前,全縣已簽約風電企業6家,計畫總裝機78.85萬千瓦,預計總投資78億元。其中,已建成投產項目4個,分別是崇溪鎮賴石山、老店鎮大岩洞、老店鎮三股水和藥山鎮洗羊塘一期風電場;已核准建設項目2個,分別是崇溪鎮新廠溝和海壩風電場,預計2017年3月開工建設,2017年8月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未核准待建項目9個,分別是馬家溝、洗羊塘二期、小米地、將軍樹、花木樑子、馬樹、包穀垴鄉、老店、蒙姑金塘風電場。
旅遊資源。縣內旅遊資源有8大類,占國家標準數目的100%,主要旅遊資源點有325處,其中,自然旅遊資源點100處,人文旅遊資源點225處。人文旅遊資源以堂琅文化為代表,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峽谷、江河、高山牧場為代表。金沙江度假旅遊帶有46處,藥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有33處,高山草場休閒旅遊區有22處。景點代表有玉屏春曉、蓮池晚風、龍潭夜月、魁閣倒影、北圃榴紅、楊柳古渡、金沙夕照、玉帶崢嶸“堂琅八景”;地名代表古有“水鎮坊鄉、雲南棗鄉、中草藥之鄉、鋅銅之都”的盛譽,現有世界名牌“白鶴灘水電站”的後花園,“兩江夾一山”的西部大峽谷景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徵;人文風情代表有苗族“吹樂搶婚”與“花山節”、彝族“火把節”和“十月年”、布衣族“六月六”等;歷史事件代表有諸葛亮“五月渡瀘”、石達開轉戰西南橫渡金沙江,乾嘉盛世“開千古閉塞之江”、抗日時期“紅軍強渡金沙江”以及護國討袁英雄張開儒故鄉等。
發展現狀
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6.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6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5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1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5.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8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51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71元。農業
1.糧食生產。2016年,全縣播種糧食作物81.49萬畝,實現糧食總產26.1萬噸,屬全國糧食產糧大縣。2.畜牧漁業。2016年,全縣畜禽存欄量穩步增長,大牲畜存欄10.062萬頭(匹),其中,牛存欄8.4175萬頭、生豬存欄59.2166萬頭(其中能繁母豬5.4105萬頭)、羊存欄19.0935萬隻;畜禽出欄穩中有升,大牲畜出欄2.752萬頭,其中,肉牛出欄2.5065萬頭、肥豬出欄89.51萬頭、肉羊出欄14.562萬隻、家禽出欄165.12萬羽;畜產品產量明顯增加,肉蛋總產量達99683.9噸,其中,牛肉3258.5噸、豬肉87719.8噸、羊肉3494.9噸、禽肉2410.8噸、禽蛋2800噸;總產值(現價)19.3億元。屬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6年,水產養殖面積1.85萬畝,水產品產量0.46萬噸,產值7360萬元。
3.林業產業。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十二五”期間,每年均以近10萬畝以上的速度發展核桃和花椒產業。截止2016年末,全縣核桃種植面積83.51萬畝,產量16883噸,產值47272萬元;花椒種植面積30萬畝,產量4465噸,產值38393萬元。
4.烤菸。2016年,全縣種植烤菸面積2.59萬畝,收購量7萬擔,種菸農戶2164戶,戶均種煙面積11.97畝,實現收購均價27.06元/公斤(不含補貼),上等煙占62.36%、中等煙占29.78%、下等煙占7.86%,平均畝產值3656.76元,實現收購總值9993.46萬元(其中:菸葉交售總值9471萬元,各種補貼522.46萬元),戶均種煙收入46180.5元。實現菸葉稅收入2084萬元。
5.蠶桑。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辦法“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組織推進蠶桑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桑園面積9.5萬畝,投產桑園面積5.5萬畝,蠶桑種植戶20000餘戶,小蠶共育戶1190戶,2016年養蠶4.15萬張,產鮮繭1720噸,蠶農收入6100萬元。擁有龍頭企業1家——昭通市長江絲綢有限公司,公司在2007年建成絲綢工業園區,擁有自動繅生產線18組7200緒,年加工生絲能力達600噸,成為目前西南片區單廠加工能力最大的龍頭企業,生絲品質達到5A、6A級,已註冊“七彩牌”繭絲和“長江牌”絲棉產品商標,“長江牌”繭絲獲得“2009年雲南省名牌產品”稱號。
工業
巧家工業的發展起步於明末清初,主要集中於土法造紙、榨糖、紡織、釀造、金屬加工等,規模小,設備簡陋。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工業得到了逐步發展。截止2016年底,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02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9家,占8.8%。2016年,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7.9︰25.4︰36.7,其中工業增加值4.1億元,占GDP比重僅為7.4%。商貿流通業
2016年底,全縣商貿流通企業共482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僅有16家,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788萬元,其中,限額以上31201萬元、限額以下118587萬元。水利
全縣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87萬餘件,其中,水庫9座、總庫容360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相應庫容2600萬立方米(不含在建的小海子中型水庫和洗羊塘、老深溝等3座小一型水庫),小塘壩43座,水池562個,引水渠538件3690公里,供水管網442公里、水窖34368口,初步形成了以中小型水庫為支點、溝渠管網為脈絡、地窖為補充的水利網路。截至2016年末,累計解決37.64萬人農村人口和5.2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困難問題,全縣耕地灌溉面積達到25.52萬畝,耕地有效灌溉保證率達到37.8%。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小海子水庫樞紐工程建設完成,達到蓄水試運行條件,灌區渠系工程加緊推進;洗羊塘水庫提請截留驗收;老深溝水庫完成導流洞貫通等工程。城鎮
縣城建城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青年路、紅衛街、花橋路為“三縱”,以堂琅大道、新華路為“兩橫”的城市基本骨架。縣城人口達7萬餘人,城鎮化率達30.69%。鄉鎮規劃基本完成,與縣城融為一體的“六個支點”(大寨鎮、老店鎮、馬樹鎮、小河鎮、蒙姑鎮、藥山鎮)集鎮建設強力推進,2個省級特色集鎮和5個市級重點集鎮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穩步推進。交通
截止2016年底,全縣共有公路2410.38公里,其中,國道兩條135.47公里(巧蒙二級路、昭巧二級路),省道1條131.14公里;縣道12條706.63公里,鄉村道117條1437.14公里,公路覆蓋率74.28公里/百平方公里。格巧高速公路開工建設。縣內無高等級公路、鐵路,公路等級低,暢通能力弱,交通發展滯後。教育
2016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92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巧三中),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縣直完全國小2所,鄉鎮中心學校11所,村級國小179所,國小教學點61個,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公辦幼稚園5所(含鄉鎮中心幼稚園4所),民辦幼稚園8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2個。2016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99390人(學前幼兒生10816人,其中民辦1705人;國小51158人;國中27166人;普通高中8548人;職業中學1589人;特殊教育113人)。全縣學校占地面積154.98萬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5.59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59.67萬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6平方米。全縣共有教職工4827人(幼兒教師313人,其中民辦教師196人、國小2504人、國中1400人、高中502人、職中75人、進修學校13人、特殊教育學校20人),其中,專任教師4502人。“8·03”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教育項目93校(幼稚園1校、國小83校、中學8校、思源學校1校),重建面積16.13萬平方米。2016年,全縣學前一年兒童入園率66.95%,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15.34%;適齡兒童入學率99.21%,鞏固率為101.08%;國中毛入學率99.55%,鞏固率為94.1%;高中毛入學率42.3%,聯考上線率88.62%,義務教育鞏固率80.02%。轄區水電站情況
(一)金沙江流域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位於金沙江下遊河段,屬金沙江攀枝花——宜賓河段四級開發方案中的第二個梯級電站。壩址位於雲南省巧家縣大寨鎮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白鶴灘鎮交界的白鶴灘,上至烏東德電站195公里,下距溪洛渡壩址207公里,距巧家縣城約41公里。壩頂高程834m,最大壩高289m,水庫正常蓄水位825m,相應庫容206億立方米,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6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602.4億千瓦時。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征地涉及四川、雲南兩省的6個縣(區)38個鄉鎮118個行政村,規划水平年移民人口9.6萬人。其中建設征地涉及巧家縣5個鄉鎮30個村(社區)176個村(居)民小組,涉及人口16465戶39815人,房屋18128戶353萬平方米,土地11.385萬畝,淹沒金塘集鎮1個,企事業單位68家,公共宗教設施5座。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推算到規划水平年,包括樞紐工程區、水庫淹沒影響區和移民安置新址占地區等人口,白鶴灘水電站巧家庫區最終移民人口近5萬人。溪洛渡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600米,最大壩高285.5米,電站裝機容量1386萬千瓦,總庫容115.7億m³,多年平均發電量571.2億千瓦時。電站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2007年11月工程截流,2013年5月下閘蓄水發電。巧家縣屬溪洛渡電站尾水區,淹沒影響涉及移民人口3個鄉鎮8個村(社區)44個村(居)民小組1003戶3536人。目前移民搬遷安置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設正在進行掃尾工作。
(二)牛欄江流域電站。
牛欄江流域電站已蓄水發電的主要是紅石岩、天花板和黃角樹3個電站,其中天花板、黃角樹水電站建設征地影響區涉及巧家縣5個鄉鎮7個村(社區)23個村(居)民小組297戶1099人。天花板水電站裝機18萬千瓦,庫容7800萬立方米,徵用土地1200餘畝;黃角樹水電站是牛欄江梯級水電開發中最大的電站,裝機容量240MW,擴容後裝機容量320MW,兩個電站均屬全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紅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淹沒區涉及巧家縣1個鄉1個村2個村民小組55戶171人。魯甸6.5級地震和災後恢復重建
巧家縣受災情況: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10秒,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M6.5級地震,巧家縣震感強烈。地震造成巧家縣死亡78人、失蹤3人、受傷481人,受災人口達41.3萬人,需緊急轉移安置6.64萬人;房屋倒塌8560戶34293人、嚴重受損8230戶33362人、一般損壞76805戶299522人;直接經濟損失137.4億元。恢復重建情況:按省政府審批的中期調整規劃,巧家縣恢復重建共規劃實施4個大類706個項目,資金總概算62.46億元。按照資金來源劃分,包乾資金項目500個,規劃資金51.91億元;部委和省級部門整合資金項目206個,規劃資金10.55億元。2016年9月,按照省、市恢復重建相關會議精神,根據巧家實際,對恢復重建項目再次進行了最佳化,最佳化後恢復重建項目分為重建期內規劃實施項目495個,規劃資金42.9億元;重建期外常規項目148個,規劃資金18.84億元;擬取消項目150個。截至目前,恢復重建進展情況如下:一是民房重建全面完成。全縣16790戶恢復重建戶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並通過驗收,災區民眾於2016年春節前全部搬遷入住。10個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全部完成。全縣76805戶修復加固戶已全部完成修復加固和驗收工作。累計發放民房貸款9791戶2.91億元,兌現恢復重建及修復加固補助資金11.1億元。二是其他重建項目有序推進。重建期內項目495個,已開工495個,其中在建55個、占11.11%,完工440個、占88.89%,完成投資40.63億元;93所學校已完工91所,118個衛生計生項目已完工114個,45個交通水利項目已完工24個。重建期外項目148個,開工10個,其中已完工7個,完成投資1.37億元。三是資金到位及撥付情況。上級財政共下達我縣恢復重建資金46.64億元(中央財政包乾資金38.4億元,地質災害和生態修復中央專項資金4.22億元,省級包乾資金1.93億元,省級捐贈資金1.83億元,市級捐贈資金0.26億元),累計撥付46.49億元,財政結存0.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