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回族鄉

桃源回族鄉

桃源回族鄉位於雲南省魯甸縣的東部,東與昭陽區為鄰,南與本縣大水井鄉相鄰,西與文屏鎮毗鄰,北與茨院回族鄉相接。鄉內居住著回、漢、彝三種民族,全鄉總戶數9105戶,人口為38595人,其中回族人口為36153人, 占總人口的93.8%,全鄉人口密度高(637人/公里),農業人口比例占98%,人均耕地面積0.83畝。鄉內有集鎮2個,中學1所,國小10所,清真寺36所(其中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龍頭山清真寺教學樓 龍頭山清真寺教學樓

全鄉國土面積為82.99平方公里,距縣城7.5公里,有耕地30628.94畝,人均耕地面積0.604畝。 鄉內最高海拔為2475米,最低海拔為1910米;平均氣溫12.2℃。年降水量為900毫升;由於全鄉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除烤菸生產外,缺乏支柱產業,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加之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水利化利用程度低,農業生產高投入、低產出,屬傳統的粗放式經營。農副產品流通遲緩,市場信息和服務等機制滯後。特困人口比重大,20%左右,居住條件各環境較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貧困鄉。

桃源回族鄉歷史悠久,清代雍正初年,回漢民族相繼遷入,因桃源村旁有一片桃樹,故稱為桃園,後演稱為桃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坐落於桃源鄉拖姑村玉盤山中,是旅遊的好去處。

行政區劃

轄7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148個村民小組。全鄉人口密度為620人/每平方公里。

箐門村國土面積10.13平方公里,7007人,1675戶,16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分別為:陶家灣、尤家灣、箐門、黑山汛、大腦子、鴨子塘、保家山。

桃源村國土面積14.7平方公里,11011 人,2633戶,33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分別為:白泥溝、小桃源、桃源街、岔沖、小黑山。

拖姑村國土面積9.99平方公里,7411人,1772戶,21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分別為:龍頭山、戚家院、阮家院、山根腳。

鐵家灣村國土面積7.91平方公里,5378人,1285戶,16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分別為:小山頭上、鐵家灣、甘田、小岩洞。

大水塘村國土面積14.58平方公里,7278人,1740戶,23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分別為:大梨樹、劉家坪子、楊家街、李家院子、小涼山、禮拜寺、龍潭上。

農村經濟

全鄉農業種植以烤菸、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雜糧有蠶豆、豌豆、蕎子等。烤菸是全鄉的經濟支柱產業,是農民的主要創收來源,其它經濟作物,如: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一部分供種植農戶自己當年消費,一部分進入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鄉農產品交易市場多樣性的要求。

該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98.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41萬元,占總收入的42.5%;畜牧業收入651萬元,占總收入的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00頭,肉牛6370頭,肉羊1842頭);漁業收入8.2萬元,占總收入的0.1%;林業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0.5%;第二、三產業收入1064萬元,占總收入的13.1%;工資性收入2639.6萬元,占總收入的32.7%;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收入等)253萬元,占總收入的3.1%。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農民收入以烤菸、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639.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142人(占勞動力的29.4%),在省內務工5822人,到省外務工320人。

養殖業。在養殖業方面,全鄉以牛羊養殖為主。牛羊養殖有分散養殖(即以每戶每頭為單位少量養殖)和集中養殖兩種。集中養殖採取農戶自籌一部分資金和政府幫助一部分的方式。魚類養殖在我鄉有小量發展。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該鄉有農戶9105戶,共鄉村人口38934人,其中男性19518人,女性19416人。其中農業人口38085人,勞動力20864人。該鄉主要居住著回族,其中回族37073人,漢族1820人,彝族41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015人,參合率84.1%;享受低保2286人;享受五保孤兒優惠政策的308人(各類人員名單在行政村中的自然村公布)。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64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8人,距離鄉衛生院0.3公里。該鄉建有公廁4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4105戶,占農戶總數的45.1%。

人文地理

桃源回族鄉居住著回、漢、彝三種民族,屬於典型的回族聚居鄉。多年來,該鄉的人民淳樸善良,忠實憨厚;鄉域內有建築獨具、名揚全滇的拖姑清真寺;正在修建的伊斯蘭文化風情城;回族的蓋碗茶;仿古建築的龍頭山清真寺;回族的繡花舞蹈;遺留千年的古爾邦節;上百年樹齡的甘田清真寺內的桂花古樹;獨具特色的民族風味小吃(糯米粑粑、絲窩糖、手搓蕎麵湯等)。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鄉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全鄉有834戶通自來水,有8850戶飲用井水,有88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戶總數的91.4%)。有968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52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7.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39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68戶(分別占總數的59.3%和 39.2%)。

該村到縣城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3公里,建有集貿市場2個。全鄉共擁有汽車692輛,拖拉機155輛,機車2530輛,農用運輸車77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18.7畝,有效灌溉率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953.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

到2006年底,建有小水窖2720口。全鄉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7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2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0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