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縣

嵩明縣

嵩明縣,位於雲南中部,地處昆明市東北部,為昆明市轄近郊縣,縣城距昆明43公里。嵩明縣地處東經102°41′至103°21′,北緯25°05′至25°28′之間,東鄰宜良、南靠昆明官渡、西南與富民相鄰、西北及北面與尋甸接壤,東北與馬龍相連。地處滇中交通樞紐,境內公路、鐵路、航空線縱橫交錯,呈立體交通網路;具有“三線出省、六路連昆、九龍聚嵩”的交通優勢。嵩明縣壩區面積占39%,為雲南省第七大、昆明第二大平壩。嵩明縣城位於本縣中部,北依普沙河,東南臨崑曲高速公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城區範圍:東起崑曲路與普沙河交匯點的大代理,西至五村,北起213國道的羅錦村,南至嵩阿公路的回輝村、東西寬2km,南北長4km,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萬人左右,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滇中糧倉”、“花燈之鄉”、“龍獅之鄉”美譽;明代著名醫藥家、詩人、“理學宗匠”蘭茂故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嵩明縣地圖嵩明縣地圖

嵩明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會盟於此而得名。一說因蜀漢時諸葛亮南征,與當地部族會盟於秀嵩山麓,故名。又據《元史》:“嵩明,治沙扎臥城,烏蠻東氏所築。白蠻強盛,漢人徙雲,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會處也。漢人立長州,蒙氏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為名。

嵩明在舊石器時代即有人居住。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定牧靡縣,管轄今嵩明、尋甸兩地,隸屬益州郡。

唐朝南詔前期,嵩明、尋甸兩地分別置部,嵩明地帶稱崧盟部。

元至正年間改“崧盟”為“嵩明”。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嵩盟州,1914年始稱嵩明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嵩明縣,屬曲靖專區。

1958年,10月,嵩明、尋甸兩縣合併,稱嵩明縣。

1959年6月,改稱尋甸縣。

1961年7月,嵩明、尋甸分縣,恢復嵩明縣建制,仍屬曲靖專區。

1983年10月,劃歸昆明市管轄。

2000年,嵩明縣轄3個鎮、6個鄉:嵩陽鎮、楊林鎮、小街鎮、楊橋鄉、四營鄉、小新街鄉、白邑鄉、阿子營鄉、大哨鄉。

嵩明縣城蘭茂廣場嵩明縣城蘭茂廣場

2001年,全縣轄3個鎮、6個鄉:嵩陽鎮、楊林鎮、小街鎮、楊橋鄉、四營鄉、小新街鄉、阿子營鄉、白邑鄉、大哨鄉。

2006年,撤銷大哨鄉和白邑鄉,設立滇源鎮,新設立的滇源鎮管轄原大哨鄉和白邑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白邑鄉政府駐地;撤銷小新街鄉和四營鄉,設立牛欄江鎮,新設立的牛欄江鎮管轄原小新街鄉和四營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四營鄉政府駐地。

2009年,滇源鎮、阿子營鎮由盤龍區託管,轄4鎮75個村委會,446個自然村。

2011年嵩陽鎮改為嵩陽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行政區域不變。

行政區劃

嵩明縣至2009年轄5個鎮、1個鄉:嵩陽鎮、楊林鎮、小街鎮、牛欄江鎮、滇源鎮、阿子營鄉。

轄鎮 面積 轄村 政府駐地 沿革
嵩陽鎮 158.75平方米 1個社區 黃龍街 1958年4月撤區建鎮
小街鎮 118.28平方千米 轄17個行政村 小街 1995年12月撤鄉設鎮
楊林鎮 181.22平方千米 轄15個行政村 蘭茂街 1988年1月撤區設鎮
牛欄江鎮 217.14平方千米 轄16個行政村 四營街 2006年撤鄉設鎮
滇源鎮 278.68平方千米 轄18個行政村 白邑 2006年撤鄉設鎮
阿子營鄉 238.65平方千米 轄14個行政村 彩雲街 1987年撤區設鄉

地理環境

位置

嵩明縣位於雲南省中部、昆明市東北部,地處北緯25°05′~25°28′、東經102°40′~103°20′,是昆明市轄近郊縣,扼滇東北門戶。系三江(盤龍江、牛欄江、南盤江)之源,縣境東與馬龍縣接壤,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宜良縣、官渡區毗鄰,西與盤龍區相交,北與尋甸縣相連。距昆明市區34公里。

氣候

嵩明縣地處內陸,雲貴高原面緣,全境氣候屬屬典型的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混合型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氣溫14℃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5.7℃,極端最低氣溫-15.9℃,多年平均無霜期232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風速3.1m/s,以西南風居多。

地質

嵩明縣所處大地構造單元為昆明凹陷北部,其地質歷史較久,地質結構較為複雜,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出露:碳酸鹽地層發育, 岩層走高受北東,南西構造線所控制,平行於構造線。碳酸鹽岩層與玄武鹽層為條帶呈東西向相間展開,由北東向西南延伸,為北東緊密而南西分散的扇型結構,嵩明縣境內以碳酸鹽岩層為主,砂頁岩與玄武岩次之。

地貌

嵩明縣地處雲貴高原西緣,山多地少。67%為山區及丘陵地,面積909平方公里;33%為壩區,其中嵩明壩子面積414平方公里,系雲南第七大平壩。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川多循北南方向展布,系雲貴高原的山嶽河谷地帶。北部的梁王山主峰大尖山海拔2840米,為境內最高點;東南部的窪子村海拔1770.5米,為境內最低點;壩區海拔大約在1896至1920米之間。

水文

嵩明縣境內水系屬長江、珠江兩大流域,水資源量一年之中的變化,主要受降水量季節性變化的影響。雨季5-10月,水量約占全年水量的72-85%,乾季11-4月占全年15-28%。壩區水資源條件優於山區。

自然資源

嵩明縣水資源年均擁有水資源量6.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5.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7億立方米,年人均擁有水資源量1899立方米,是盤龍江和牛欄江的源頭。境內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年產水2億立方米,為松華壩水庫提供90%的蓄水量,是昆明主城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嵩明壩子總面積446.1平方公里,是雲南省第七大、昆明市第二大壩子,耕地總面積20267公頃。森林復蓋率49.6%(境內松華壩水源保護區的2個鄉鎮森林復蓋率達64.1%)。

人口民族

2013年,嵩明縣總人口33.97萬人,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轄鎮 人口
嵩陽鎮 6.17萬人
小街鎮 6.34萬人
楊林鎮 5.96萬人
牛欄江鎮 5.15萬人
滇源鎮 3.57萬人
楊橋鄉 4.17萬人
阿子營鄉 3.01萬人

經濟

綜述

2003年,嵩明縣生產總值達到14318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4891萬元,第二產業完成55698萬元,三產業完成4259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達92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98元。縣域經濟基本形成以農業為基礎,縣鄉工業為主導。

2010年,嵩明縣生產總值完成4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7.7億元;二產業20.2億元;三產業12.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13200元。

2011年,嵩明縣生產總值完成50.6億元。其中:一產業完成9.1億元;第二產業完成27億元;三產業完成14.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17000元。

2012年,生產總值完成65.02億元,其中:一產業完成11.4億元;二產業完成35.5億元;三產業完成17.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2200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嵩明縣農業總產值實現16.3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0.1萬噸,完成年度計畫的101%。烤菸產值1.07億元,實現烤菸稅收2348.6萬元。蔬菜產值達2.1億元,花卉產值達1.7億元,畜牧業產值6.1億元,漁業產值達7100萬元。縣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0家。建設高穩產田2.96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申報工作,穩步推進晨農精品示範園、省農科院千畝農業科技研發基地建設。

第二產業

2011年,嵩明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0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15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預計達33.4億元%。主攻園區成效明顯。始終堅持以園區為平台,企業為支撐,把園區發展作為推進經濟趕超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國家級工業園區申報工作穩步推進,建成投產企業已達98 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5.6億元,增加值完成11.53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億元。新開工建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個,雲南焊材科技有限公司、雲南豐瑞油脂有限公司、雲南鋼結構有限公司、昆明特瑞特塑膠有限公司、昆明軋鋼廠等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完成12.1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8342米園區道路建設。

第三產業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億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達7510.9萬元。長松園片區、嘉麗澤片區和農業新城文化休閒、商務度假等特色旅遊產業初現。星耀水鄉4A景區、晨農精品示範園3A景區創建。

交通

崑曲高速公路崑曲高速公路

嵩明縣居於昆明曲靖走廊的黃金地帶,南距昆明主城區30多公里,距昆明國際新機場22公里。北距雲南省曲靖市79公里,距昭通市321公里。嵩明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是從滇東北進入昆明主城的必經之地。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貴昆鐵路昆沾複線縱貫全境,兩條高速公路(崑曲、嵩待高速)、兩條國道(213、320國道)、滬昆高鐵穿境而過。立體交通網路格局初步形成。

社會

教育

嵩明縣地處松花壩水源保護區,屬典型的農業縣,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給教育發展帶來很大困難。大力實施“科教興嵩,教育立縣”的戰略目標,1994年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和低標準掃盲”目標,1996年10月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及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被國家教委認定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縣”。1999年上半年,完成了“實驗教學普及縣”任務。

2011年,嵩明縣學前適齡兒童入園率達92%,國小、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聯考上線率達99.35%。完成了雲南工商學院二期、雲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擴建工程,昆明醫學院海源學院、雲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已建成並投入使用,雲南大學滇池學院、雲南外事外語職業學院完成一期建設,職教基地入駐招生院校達5所,學生規模達3萬人。

文化

嵩明有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29個,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5項,民間藝術風格獨異,素有“花燈之鄉”、“龍獅之鄉”的美譽。2001年,嵩明花燈被批准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0年和2008年,小街鎮先後兩次被文化部授予 “全國民間藝術(龍獅)之鄉”。

2011年,嵩明縣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活動,舉辦了“南磷杯”民眾花燈演唱大賽,開展“紅色電影”進農村、進校園、進軍營、進廠礦展播活動,完成了11個村級體育設施建設項目、48個農家書屋及55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建設。

醫療衛生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復蓋,參合率達到99.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率達100%。十二五期間,完成中醫院遷建、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4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項目建設。

社會保障

2011年,嵩明縣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2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2.25萬人,實現轉移收入2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2.84萬餘。8314套保障性住房全面開工建設。

風景名勝

銀杏廣場銀杏廣場

白邑黑龍潭

白邑黑龍潭,位於嵩明縣白邑鄉龍潭營村南,旁修黑龍潭寺。始建於明代。存正殿三間,南北廂房各五間,南北配殿各三間,戲台一座,財神廟一座。正殿前有一塊光緒皇帝題寫的匾額,上書“盤江昭佑”四個大字,右題:“欽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雲貴總督部堂白山伊里布吉旦”,左邊落款是“大清光緒十三年季春月下浣日吉旦”,中有一璽印: “光緒御筆之寶”。白邑黑龍潭泉眼就在廟中的龍潭。潭分南北兩潭,北潭泉盛,注入南潭,潭底望去,呈青黑色,故名黑龍潭。水從潭中湧出,形成小河,向南注入松花壩水庫。

星耀水鄉

星耀水鄉,原雲南省嘉麗澤農場內,西距省會昆明市50公里,離昆明國際新機場僅18公里,擁有背靠新昆明、連線全世界的優勢位置。利用原嘉麗澤農場保存極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大量濕地水塘的基礎上恢復原來水鄉澤國的旖旎風光,以豐富多彩的創意,致力於打造“綠色、生態、高效、優美”的世界性旅遊、休閒、度假勝地。

地方特產

楊林肥酒

楊林肥酒,出產於雲南省嵩明縣楊林鎮。楊林肥酒歷史悠久,明代著名醫學家,《滇南本草》的作者蘭茂,在楊林隱居時,曾以“農歌早稻黃,太平春酒濺”的詩句描述當時釀酒業的興盛。1880年楊林人陳鼎創製了楊林肥酒,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楊林肥酒是用玉米、稻穀、大麥原料釀製成白酒,白酒經反覆提升提純後加入黨參陳皮、丁公香、拐棗,茴香等十餘味中藥材和蔗糖糖,蜂蜜而製成的。

楊林肥酒含有葡萄糖、蛋白質酵素、維生素A、維生素C、果糖、棗酸、精油等成份。楊林肥酒具有健胃生津、滋潤脾肺、補中益氣、增強心肌、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

虎掌金絲面

蘿以鴿蛋和面撣皮切成細絲,與虎掌菌配炒而成。

虎掌菌,主要生長於雲南省楚雄地區的部分山嶺。菌體特殊,無蓋無柄,菌體表面長滿一層纖維茸毛,分黑、黃兩種,以黃色為珍品,形似虎爪故名。

相傳有一段趣聞。明代建文帝被其叔篡位後,便隱姓埋名來到雲南武定獅山當和尚。明成祖雖登皇位,但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塊心病,派出心腹四處打聽。一天,建文帝到南華傳經,被刺客認出並住進寺院。刺客買通廚子,在虎掌雞絲名餚中下了毒藥。上天庇佑,建文帝吃後卻安然無恙。原來是天上黃虎星下凡,有意變成虎掌菌以抵銷毒藥之性。從此,凡是黃虎星走過留下的腳印,都會長出虎掌菌。所以此菌極似老虎已掌,又獨產楚雄部分山區。

歷史名人

馬學德

馬學德,1916年至1993奶奶,嵩明縣滇源鎮回子營村人。1956年參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退休還鄉。

馬學德為嵩明花燈藝術傳承人之一,在縣內花燈界享有一定的聲譽。他自幼飽受花燈藝術薰陶並對花燈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始就學於本村藝人,後從師陳安貴、顧能光等藝人,系統學習了《開財門》、《團場》、《倒推車》、《板凳龍》等傳統劇目的演唱藝術。17歲時得玉溪、昆陽的教燈師傅所傳《繡荷包》、《雙接妹》、《柳蔭記》、《蟒蛇記》等劇目及曲調,演唱技藝有長足進步,每在春節前後活躍於當地燈班劇社中,名聲漸起。1946年,昆明慶雲街段齊生首創花燈“彩牌茶室”,馬學德即出入其間,從事花燈演唱活動,並得熊介臣、李芹、李永年等良師教誨,又研習楊九臬、李竹仙、余化龍等滇劇藝人之演技,花燈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1956年,進入剛成立的嵩明縣花燈團,為骨幹演員之一。翌年,與同仁一道悉心整理並演出嵩明傳統花燈《團場》、《倒推車》、《瞎子觀燈》、《啞巴配》等劇目,倍受民眾歡迎。

蘭茂

蘭茂,1397年至1476年,字廷秀,號止庵,又號玄壺子、和光道人。明代醫藥學家、音韻學家、詩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出生於嵩明楊林千戶所(今嵩明縣楊林鎮)。蘭茂生性聰穎,勤奮好學,少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終身隱居楊林鄉里,採藥行醫,潛心著述,設館授徒,人稱“小聖”。著有《滇南本草》、《醫門覽要》、《聲律發蒙》、《韻略易通》、《玄壺集》、《經史餘論》、《止庵吟稿》、《安邊策條》、《性天風月通玄記》、《山堂雜稿》、《續西遊記》等傳世之作。

楊毓彬

楊毓彬,1899年至1981年,嵩明縣嵩陽街道楊橋人。本村燈班見他聰穎好學,噪音好,對人禮貌,演出時都喜歡帶他一起觀看演出,接受藝術薰陶。13歲時,楊毓彬開始登台表演,扮演《外婆嫁孫囡》中的孫女角色,很受民眾歡迎。每到一地,他都訪師求藝,向大鋪村燈班學演《老爹背孫囡》,一人可以表演唱渾厚有力的男腔和委婉逼真的女腔,諧調自如,獲得觀眾好評。1926年,他專程到四營下馬坊,請老藝人李藻前來本村傳藝,拜李藻為師,主攻旦角,學演《王氏挑水》、《和尚打桃》、《趙大打妻》、《雙接妹》等30多場傳統花燈小戲。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