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東川似與會川有關。據《元史·地理志》會川路載:“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於此。其地當征蠻之要衝,諸酋聽會之所,故名。”—說東川系少數民族語譯音。
歷史沿革
秦朝,屬 靡莫部族。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堂狼縣。
唐朝,中葉設東川郡,轄今天的巧家、會澤、東川、祿勸和四川省會東縣、寧南縣等部分地區,隸屬四川。
宋朝,(大理)置東川大都督。
明朝,初設東川府,屬雲南布政使,後改隸四川轄。
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歸流劃歸雲南。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會澤縣,後改東川縣。
1958年,設地級東川市,轄東川、會澤。
1964年,會澤由東川劃出歸曲靖專區。
1998年12月,撤銷地級東川市,設昆明市東川區。
2005年,東川區撤銷新村鎮、碧谷鎮、綠茂鄉和姑海鄉,設立銅都鎮,銅都鎮管轄原新村鎮、碧谷鎮、綠茂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姑海鄉管轄的姑海、達德、新村、野牛4個村委會;撤銷杉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湯丹鎮管轄;撤銷播卡鄉和拖布卡鄉,合併設立拖布卡鎮;撤銷新田鄉和法者鄉,設立紅土地鎮,管轄原法者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新田鄉管轄的新田、花溝、松毛棚、倉房4個村委會;撤銷烏龍鄉,設立烏龍鎮,管轄原烏龍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新田鄉管轄的瓦房、大水井2個村委會;撤銷阿旺鄉,設立阿旺鎮,管轄原阿旺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姑海鄉管轄的陷塘村委會。
2011年1月,劃出舍塊鄉、紅土地鎮與祿勸、尋甸兩縣劃出的其他鄉鎮,成立昆明倘甸產業園區和昆明轎子山旅遊開發區(以下簡稱“兩區”)(功能區)。其餘只轄其餘六鎮。
2011年4月,撤銷銅都鎮、設立銅都街道辦事處,原行政區域不變此後,東川轄一辦事處、六鎮、一鄉。
行政區劃
東川區轄有1個街道、6個鎮、1個鄉:銅都街道、湯丹鎮、因民鎮、拖布卡鎮、烏龍鎮、阿旺鎮、紅土地鎮、舍塊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川隸屬雲南省昆明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離昆明150公里,地處東經102°47′—103°18′,北緯25°57′—26°32′,東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南與昆明市尋甸縣相接,西與昆明市祿勸縣相靠,北與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相連,並與四川省涼山州會理和會東2縣隔金沙江相望。境內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東川區的總面積為1858.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東川地處雲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南北最大縱距84.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1.2千米。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系,最高峰“”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東川境內與的交匯處,海拔僅為695米,是昆明市海拔最低點。由於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土壤由下而上分布著燥紅土、紅壤、黃紅壤、棕壤、亞高山草甸土等5大類型,其中以紅壤分布最廣。
氣候
東川區的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7.8℃。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5mm,月最大降雨量208.3mm,日最大降雨量15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年日照時2327.5小時,年蒸發量1856.4mm。最大風速40m/s,多西南風。相對濕度76%。加之境內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東川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種主要有銅、磷、鐵、黃金、鉛鋅、河沙、漢白玉、墨玉和石灰石。銅礦累計探明儲量312.91萬噸金屬量。東川礦產資源種類多而且分布廣,遍及東川區14個鄉(鎮)。
銅礦。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銅文化歷史悠久,素有“天南銅都”之稱。雖然經兩千多年的開採冶煉,東川仍是我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銅的地質儲量仍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在我國有色金屬及經濟發展中東川銅業仍具有其重要地位。
鐵膽石。東川鐵膽石,是世界至今發現的石膽石中唯一含鐵礦的石膽。鐵膽石指硫化鐵結晶體與矽,鈣質石膽其生的結核體,形成於4.5—2.5億年前的地質運動過程中。鐵膽石由於其特有的金屬亮色及硫化鐵結晶的多樣性及晶體構成紋理圖案的豐富性,使鐵膽石成為雲南石膽中最具觀賞性的一個種類。鐵膽石產於雲南,因此又稱之為雲南鐵膽石。
其它礦產。截止到2008年,在拖布卡、播卡18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黃金儲量已達大型金礦床儲量。鐵礦累計量約1億噸,主要有包子鋪和鐵架山2箇中型鐵礦,“拖布卡-播卡”一個中型鐵礦帶和零星24個小礦點;鉛鋅有近10萬噸的金屬量。非金屬礦有近1億立方米的河沙資源,近100萬立方米的墨玉儲量,近100萬立方米的優質“牡丹紅”花崗岩裝飾石材和近千萬噸的優質石灰石等。磷礦有近4億噸的資源量;在羅家村、活龍-觀音岩各有近1億噸資源量的磷礦帶,南部阿旺白龍潭有近1億噸資源的磷礦帶,西部新橋-九龍有近1億噸資源量的磷礦帶。
水資源
東川區水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位491697.1 千瓦,截至2007年,已開發的水電資源為 75990 千瓦,正在建設的壩塘水庫供水能力達 6500 萬立方米/年。
人口民族
• 人口
2010年,東川區總人口271917人,其中男140925人,女130992人,男女比例為107.58%。
• 民族
2010年,東川區的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5%,主要為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納西族。
政治
區委書記:胡江輝
經濟
綜述
2010年,東川區生產總值為46.57億元,年均增長27.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485元,年均增長27.6%;農林牧漁總產值為6.97億元,年均增長7.9%;工業總產值為116.3億元,年均增加18.5億元;工業增加值為28.8億元,年均增長42.6%;財政總收入為9.36億元,年均增長34.0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4.1億元,年均增長3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1億元,年均增長18.8%;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為65.9億元和30.3億元,年均增長22.4%和31.9%。
第一產業
2009年,東川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6.4億元,小江河谷熱區冬早蔬菜種植面積39715畝,產值0.91億元。種植小春作物107958畝、大春作物257821畝、糧食作物191121畝,累計完成沼氣池17921口、節能改灶52324眼。農村新經濟組織不斷壯大,成立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組織48家,18個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達30個。東隆公司、稷龍公司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新增規模養殖場161戶,總存欄73.82萬頭(只),實現畜牧業產值4.45億元,同比增長33.2%。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22個試點村共投入各類建設資金1.09億元。實施城鄉生態造林綠化工程,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萬畝,城市面山造林完成2000畝,義務植樹115.58萬株,完成核桃種植3萬畝。扶持育苗戶建設苗圃基地1399畝。
東川區2010年投入扶貧資金1.52億元。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完成水利建設項目40件,累計完成投資0.87億元,新增灌溉面積1200畝,改善灌溉面積2.3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平方千米。
第二產業
2009年,東川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1.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5%。園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億元,億元以上開工項目3個,實現利稅1.55億元。完成園區土地預收儲3327畝,四方地和碧谷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94億元。
第三產業
2009年,東川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億元;全年接待遊客人數37萬人次,旅遊收入9000萬元。金融企業參與、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區農發行、區農信社、富滇銀行等金融企業為地方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5.45億元的信貸支持。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東川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2所,其中幼稚園37所,國小101所,普通中學13所(高級中學1所,完中1所、國中11所),職業成人教育中心1個,職業教育在校學生人數為193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適齡少年入學率99.4%。聯考上線率達94.16%。
衛生事業
2011年,東川區擁有醫院、衛生院14個,衛生技術人員1063人,執業醫師350人,衛生防疫人員111人。
社會保障
2009年,東川區共提供有效就業崗位4418個,城鎮新增就業4377人,爭取到上級再就業資金3000萬元,通過實施困難企業認定,穩定就業626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6%。東川區城鎮企業職工、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8312人,差額及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1060人,失業保險參保14031人,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68967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參保15603人,企業職工生育保險參保11358人。經多方努力,原東川礦務局退休人員醫療保險、1—4級老工傷人員及工亡遺屬工傷保險已納入市級統籌管理。全年對10371戶、18859人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3845萬元;對15009戶、22965人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1661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59%,東川區共有197571人次獲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減免補償,補償費用1868.4萬元。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1.8%,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交通
G213國道經過東川縣東南角。雖然東川是昆明聯繫成都道路的橋頭堡,而道路交通建設的完善也有利於金沙江下遊河段的白鶴灘水電站建設。但截至2013年,東川區是昆明全市所有縣(市、區)內唯一沒有高速路的地方。作為國內知名的地震和土石流災害區,僅有一條二級公路與外界連通,掣肘的不單是經濟發展,更缺乏較為可靠的抗災通道。僅有的這條二級公路路面狹窄、彎道過多、路面損壞情況比較突出。
歷史文化
銅歷史文化
東川區的湯丹鎮是東川銅礦主要產區,也是當年東川礦務局機關所在地。其采銅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錢王故里”和“滇銅京運第一鎮”,在兩千多年的銅礦開採史中,逐漸形成了吃苦耐勞、敬業奉獻、團結包容、戰天鬥地的銅山精神。
彝族文化
東川原為彝族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在東川的阿旺鎮、紅土地鎮(原法者鄉)、原姑海鄉、湯丹鎮、舍塊鄉等還散落著許多彝族聚居村。由於地處邊遠、社會經濟發展滯後,這些村寨至今還保持著彝族原始宗教及文化的遺痕,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文化的滲透,這種珍貴的文化形態已瀕臨滅絕。彝族文化表現比較集中的如阿旺鎮的拖潭村。
民居:拖潭村民居仍保存著彝族民居的特色,大部分仍以石頭砌牆或泥土充牆而成,但屋頂已經由原來的茅草蓋頂改為瓦蓋頂,少部分人家建蓋空心磚房。
按照拖潭村彝族習俗,姑娘長到14歲就算成年了,晚上就要離家到“公房” 去住,公房就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唱歌玩樂的固定場所。拖潭的“公房”制度仍保存完好,當地公房俗稱“羊圈樓”。
服飾:拖潭村彝族主要穿著自己紡織、自己縫製的麻衣、麻裙,或純羊毛紡織、縫製的內衣、褂子或長裳。不分男女,頭上都包裹“青帕”,婦女腰間裹一塊毛氈,具有濃郁古樸的民族特色。但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日常生活服飾基本漢化,民族服飾只在節慶活動或重大喜慶日子才穿。
節慶:彝族節慶活動較多,除了與漢族人一起過春節外,拖潭村的彝族過“二月二”、“密枝節”、“火把節”、“插花節”、“正月初十”等。部分節日保存有濃郁的民族原始宗教特色。上述節日形態各異,程式繁雜,大都要搭青棚、唱歌、跳舞、打歌場、吹著蘆笙,載歌載舞,走村串寨,除慶賀節日,慶賀豐收,同時還含有驅惡除邪,消災免難、祈求神佑的內容。
祭祀活動:拖潭村的祭祀活動主要有祭火神、祭龍神、祭山神等。這些祭祀活動都有著典型的彝族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貫穿著異族人“神靈無處不在”的原始宗教思想,都表現出彝族對神靈及祖先的崇拜。
祭祀活動都由西波(畢摩)或村中長者、或推選出有威望的成年男子主持。介時婦女不得參加。家家戶戶參加祭祀活動的男人要穿上節日盛裝,敬獻祭品。整個過程極其繁複,並有許多禁忌。所以,祭祀活動的主旨都與驅惡除病,消災避難,祈求神靈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有關。
民俗:拖潭村彝族生活、生產習俗內容繁多,他們把婚喪都視為喜事,俗稱“紅白喜事”,辦理紅白喜事的程式都比較煩瑣。紅喜從提親開始就有許多講究,每個過程都用“唱”的方式來表達,有固定的調式,如:“迎親調”、“送親調”、“入門調”、“坐堂調”等,成親的當天,男方還要到女方家“搶親”。一般婚禮都要舉行三天,要搭青棚,“請叫花子”、請樂隊,跳蘆笙舞。 拖潭村彝族喪俗也比較繁瑣,尤其是老人的喪葬程式極為複雜,提前報喪,搭青棚、要做法事、設祖靈、跳歌場、請西波(畢摩)念喪葬經,指路徑,所有親人披麻帶孝送靈柩上山。拖潭村彝族認為,人死了靈魂不死,屆時“靈魂”脫離軀體。棲息於村後的密枝林。 拖潭村彝族的“喊魂”習俗也與 “靈魂”脫離軀體的觀念有關。一般小孩受了驚嚇,他們就認為小孩的靈魂被嚇得“魂不附體”了,因此要請西波(畢摩)為小孩“喊魂”,讓小孩的靈魂重新回到軀體上來。
地方特產
東川區的地方特產主要有以下一些:
東川工藝產品 | 東川土特產品 | 東川茄子 |
小江西瓜 | 東川黃瓜 | 東川番茄 |
東川大蒜 | 東川烏洋芋 | 東川麵條 |
東川茶
東川茶出自東川。《中國茶經》記載:“神泉小團,產於東川(現在雲南東川)。”“神泉小團”在唐朝50種名茶中,排列第六位。時至今日,東川湯丹、因民、舍快、阿旺等地還有古生茶樹——老鷹茶。
旅遊景點
概述
東川旅遊景點有轎子雪山、東川紅土地、雪嶺景區、九龍風景區、東川銅礦山、東川區祝國寺、東川區森林公園等景點。
轎子雪山
東川轎子雪山是雲南 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4223米,有“滇中第一山”的美譽,因山頂形似轎子,故稱為“轎子雪山”,古稱“絳雲露山”,南詔仿效中原封岳而稱之為“東嶽”,屬烏蒙山余脈拱王山系,位於東川區西北部。杜鵑花海、高山草甸、箭竹叢林是轎子雪山風光三絕;動植物南北交匯處大廠原始冷杉林,有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急尖長苞冷杉”近4萬畝,是“天然氧吧”,也是滇中地區唯一一片原始冷杉,被譽為“綠色明珠”; 轎子雪山是第四季冰川運動最南端。
烏蒙-牯牛寨山風景區
毛澤東主席“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詞就是對烏蒙山的最好寫照。大牯牛寨山是烏蒙山脈最高峰,氣勢逼人,此山距東川城區水平距離僅9千米,海拔高差卻達2767.3米,全國罕見。山上岩石大都為堅硬的石灰岩,呈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