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隴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涼州隴西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時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探道、蘭乾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
隋朝,改隴西縣。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秦州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定首陽縣;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挑、平涼、慶陽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使司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鞏昌按察使司也移至蘭州,改為甘肅按察使。從此,陝甘分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時,改蘭州道為蘭山道,隴西縣隸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隴西縣直轄於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區,隴西縣屬於第一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厘定各縣等級,隴西定為三等縣。
1949年8月,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隴西縣下轄10鎮7鄉,分別為: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雲田鎮、通安驛鎮、馬河鎮、碧岩鎮、柯寨鎮、宏偉鄉、德興鄉、權家灣鄉、渭陽鄉、和平鄉、雙泉鄉、永吉鄉。共有215個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註:2016年5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批覆,同意撤銷定西市隴西縣柯寨鄉,設立柯寨鎮;鄉改鎮後,行政區域界線和政府駐地不變。地理位置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米——2798米。縣界域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52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東與通渭縣相接,西與渭源縣相鄰,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北與安定區接壤。縣人民政府駐鞏昌鎮,北經定西至省會蘭州210公里。地形地貌
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78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耕地面積118.57萬畝,人均占地2.73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畝。自然條件
隴西縣位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 谷地形。構成南山(二陰地區)、川區(渭河水川地區)、北山(乾旱地區) 三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小區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位於渭河南岸二級階地上,主要為第四系地層,上部以黃土為主,下部為砂礫卵石層。土層除濕陷性黃土外,一般較為穩定,地基承載力每平方米12噸—--15噸。地震基本烈度為七度。
氣候條件
隴西地處中緯內陸,屬黃土高原地區,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292小時。城區年平均氣溫7.7℃,極端氣溫最高31.5℃,最低-21.5℃。年平均無霜期146天,絕對無霜期僅有97天。由於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降水量年際差異大。為農牧氣候過渡地帶,宜農宜牧,以農業為主。川區、北山為溫和乾旱區,適宜小麥生長,為全縣主要產糧區。南山為溫寒半濕潤區,發展牧業有一定條件。
面積人口
隴西縣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5個鄉,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9萬人,農業人口42.76萬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理石礦:位於本縣東四十里舖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岩體寬度100米—— 200米,長420米,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供開採的約1.26萬立方米(165萬噸)。磨光後,有深灰色和淺灰色2種,年產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工程控制長度達500米,礦體剖面平均厚42.3米,遠景儲量約300萬噸。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豐富,年產石灰10萬噸,可滿足本縣工業和民用建築之需。
砂和粘土:遼西河的細砂質量最佳,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建築要求;粘土全縣均有分布,河浦及首陽地區的較好,燒制的磚瓦、瓦器,質量上乘。全縣有20門以上輪窯磚瓦廠20多家,已形成年產1.5億塊機制磚、300萬塊機瓦生產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壓強度高而暢銷市場。
水資源
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9750萬立方米,自產水8012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78 億立方米,年總開採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城區人均占有水資源65.8立方米,年開採量為1700萬立方米,僅占可開採量的50%。渭河流經縣內46.1公里,南北7條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區位於渭河川區,地下水資源可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隴西縣總人口51.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49萬人。
民族
截至2013年,隴西縣境內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隴西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9億元,同比增長11.9%。和2012年相比,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8%、17.2%和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30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90.02億元和78.33億元。
農業
2013年,隴西縣共播種各類農作物167.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20.5萬畝,經濟作物47.1萬畝。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是農村的主導產業。中藥材種植面積31萬畝,總產量5.48萬噸,產值達11.26億元;馬鈴薯種植面積42萬畝,總產量58.9萬噸,產值達1億元;菌菜種植面積10.5萬畝,總產量22.05萬噸,產值達3.1億元;畜草產值達到7.18億元。至2013年底,隴西縣畜禽存欄數達到156.441萬頭。
工業
2013年,隴西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00.8億元,工業增加值為16.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和20.2%。其中,25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49.4億元、增加值5.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7%和27.6%。中醫藥產業,年加工轉化各類中藥材11萬噸,實現產值230億元;鋁冶煉及製品,產值達到81.1億元;裝備製造業,產值達到3.2億元;化工及建材業,產值達到7.5億元;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9億元;新型包裝業,產值達到0.5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上半年,隴西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5億元。其中,實現零售業銷售額10.8億元,批發業銷售額17.37億元,住宿業營業額0.73億元,餐飲業營業額1.33億元。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分別達到510萬元和87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07%和11.5%。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2年,隴西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53所,其中職教中心1所、職業中專1所、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27所、九年制學校16所、國小17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26所,另設教學點65個、附設幼稚園103個。在職教職工7019人,其中專任教師6786人。在校學生8.2萬人,其中普高1.61萬人、職業高中2663人、國中2.18萬人、國小3.16萬人、幼稚園10083人、特殊教育105人。
文化
截至2012年,隴西縣有鄉鎮文化站17所,農家書屋和文化資源共享工程215家,城鄉簡易籃球場784處,業餘劇團18個。
科技
截至2012年,隴西縣有科技管理機構18個,技術推廣服務機構6個,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縣直專業技術學會20個,會員1070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105個,會員2.58萬人。
衛生
截至2012年,隴西縣有縣直醫療衛生機構7個,鄉鎮衛生院及分院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村衛生室216個,個體診所55個,專業技術人員1958人(包括村醫273人)。有病床總數2106張。
體育
截至2012年,隴西縣有體育總會1個,各級各類體育協會6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65名。城區有體育場館3處(體育館、體育健身活動中心、田徑場)、健身站點15個、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建成鄉鎮文體活動站17處、鄉鎮體育健身中心3個、鄉鎮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7個。
交通
隴西是甘肅中部和南部物資交流、集散的重要場所。東接通渭縣,西鄰渭源縣,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北與安定區接壤,北經定西至省會蘭州210公里。隴西也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距蘭州180公里,中川機場240公里,天水164公里,是連線蘭州、天水、臨夏、隴南等市州的交通樞紐,隴海鐵路縱貫東西,寶蘭二線橫跨境內,連霍主幹道天定高速穿境而過,在縣內開設4個出口,多條國、省公路與鐵路在“旱碼頭”文峰鎮交匯,具有南拓北展、承東啟西的發展擴散效應,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著名人物
姚萇(330-394)字景茂。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金鑾
金鑾(1494-1587)字在衡,號白嶼。明代散曲家。著作有《金白嶼集》、《徙倚軒集》等。
羅錦堂(1929- )中國台灣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教授、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甘肅省黃河奇石館名譽館長等。
張尚勇
張尚勇(1967-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建設項目負責人。主編、參編國家及紡織總會規劃教材6部,發表教研論文4篇。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隴西縣境內有“隴西堂”、“李家龍宮”、“李賀墓”等多處李氏文化遺址遺蹟。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隴西縣境內,沿渭河南岸的黃土台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梁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名優特產
隴西金錢肉
隴西金錢肉,又名蝴蝶肉。選用驢鞭,經過檢疫,宰殺、清洗 、整形、消毒等工序,加入天然無毒香料醃製而成。
隴西火腿
隴西火腿是隴西傳統名特產品,與臘肉一起醃製。1987年,參加甘肅省食品行業評比,榮獲"省優產品"稱號。
隴西臘羊肉
隴西臘羊肉以新鮮羊肉為主料製作而成,實際上就是一種“鹵”羊肉,甘肅省傳統名菜。
隴西燒雞粉
隴西燒雞粉以雞肉、雞蛋、澱粉、菠菜汁及多種調料加工而成,曾被甘肅省商業廳評為名特小吃,並刊登於《中國烹飪》雜誌。
旅遊
威遠樓威遠樓位於隴西縣城中心,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取威震遠方之意。為省級保護文物。
仁壽山森林公園
李家龍宮仁壽山森林公園位於隴西縣城西南,占地882畝,海拔2057米。1997年,晉升為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宗祠,也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群。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文峰鎮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底座直徑4米,高34米的七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
隴西八景
首陽舊縣
說法有二,一說是今日首陽鄉以上與渭源縣之間渭水北岸的古首陽縣;一說是今首陽鄉之舊堡。
馬從龍集唐人詩旬,成五絕一首如下 :
惟憶首陽路 (孟 郊),長歌懷採薇 (王 績),
登高望舊國 (賈 至),知復是也非 (張九齡)。
五台古剎
系指距隴西縣西九十華里之馬鹿山,即蓮峰山。原屬隴西縣管轄,後改隸渭源縣。
馬從龍集唐人詩句,成五絕一首如下 :
雲山兼五嶺(杜 甫),處處畫樓台 (孟浩然),
松石偏宜古 (王 勃),登高望幾回 (李之問)。
碧岩竹簾
位於距隴西縣城西南五十華里的碧岩寺北之山溝中,古木夾道的清溪盡頭,清泉從岩頂流下,似瀑布,似竹簾。
馬從龍集唐人詩句,成五絕一首如下 :
水懸青石磴 (周 賀),珠綴共玲瓏 (常 袞),
永願坐長夏 (杜 甫),垂簾清氣中 (曹 松)。
石門夜月
系指蒲川鄉石門水庫所 在地,有金剛山、臥龍潭、皖崖等名勝。該地 原屬隴西縣,後劃歸渭源縣管轄。
馬從龍集唐人詩句,成五絕一首如下 :
石門有餘好 (劉長卿),對壁聳千層 (張九齡),
明月來相照 (王 維),清兼此夜心 (劉得仁)。
翠屏晴嵐
位於隴西縣城東三台鄉翠屏山,隔渭水與文峰塔相望。每當天氣晴朗,山上雲蒸霧繞,山色晴嵐。
馬從龍集唐人詩旬,成五絕一首如下 :
翠屏千仞合 (元 宗),游目清霄極 (儲光羲),
況復值初晴 (朱慶餘),夕嵐增氣色 (孟浩然)。
桃花晚照
有關位置,亦有二說。一 說系指縣城東十華里的紅山頭附近,渭河沿岸是一片桃園,落霞、桃花與紅岩相映生輝 : 一說是指三台鄉喬家門附近,當地紅山腳下,一片桃林,至今猶存。
馬從龍集唐人詩旬,成五絕一首如下 :
遲遲落景斜 (高正臣),魯入桃源路(李 質),
留艷待人開 (鄭維忠),夭桃花薄暮 (孟 郊)。
洛浦荷蓋
系指汪家魚池對岸,即渭水北河那坡一帶,因長年受河水沖刷,北山滑坡,形成山重水複,溝渠縱橫,高低凹凸不規則的丘陵地貌,酷似荷葉片片。據舊縣誌載 :" 河浦山在縣城北五里,其山形如荷葉,故名。
馬從龍集唐人詩句,成五絕一首如下 :
洛浦少高樹(於 鄴),依依望不迷 (李言行),
早花隨處處 (杜 甫),荷小蓋猶低 (劉 怕)。
渭水秋波
隴西縣城清安門以北,保昌樓以東,渭河兩岸地勢平坦,河道寬 闊,水面如鏡。秋來微波漣漏,泰穰盈疇。
馬從龍集唐人詩句,成五絕一首如下 :
渭水天邊映 (王 維),山空鳥鼠秋 (杜 甫),
清波殊淼漫 (斐 邊),許與論仙舟 (李百藥)。
地方特產
宴席類
傳統的隴西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體、十四體、十八體、二十四體之分。以西北風味為主,酸、辣突出,甜、鹹、麻、鮮各異,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點。他有葷有素,葷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結合;有熱有涼,熱涼交錯;有濃有淡,濃淡相間。純樸豐盛,雅俗共賞,四季皆宜。"隴原三絕系列宴"豐富了宴席菜餚,此宴以"隴西火腿臘肉"、"隴西金錢肉"、"隴西臘羊肉"為主要原料烹飪而成,製作工藝精細、配料考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如宴席內的"八卦拼盤"、"金錢魚翹"、"青龍散金錢"、"鮮黨鴛鴦乳鴿"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賞心悅目。"羊十道",用一隻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種花樣、十種風味,名曰"羊十道"。
小吃類
隴原三絕:
金錢肉——又名蝴蝶肉,形似金錢,紋展蝴蝶,色艷味鮮,具有滋補強精之特殊功能。相傳唐代就為朝廷供品。金錢肉以驢鞭為原料經特殊醃製而成。
火腿——肥者晶瑩透亮,食而無膩,瘦者爛若紅霞,滋味醇正。火腿醃製始於乾隆年間,歷史上銷於蘭州、西安、新疆,已遠銷美國、韓國。曾榮獲甘肅名優特產稱號。
口條——柔韌脆香,回味悠長,為美食家、好飲者津津樂道。
臘羊肉——臘羊肉,是甘肅傳統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紅亮美觀,膘白如玉而不膩,肌紅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長,是饋贈佳賓的理想食品。該品選用西北高原的無公害淨區的健壯羊肉為原料,經科學配方、傳統工藝研製而成。具有高營養低脂肪無污染的特點,肥而不膩,瘦而不膻,味鮮色艷,醇香可口,為佐酒佳品,可以存放半月而不變味,因其肉味鮮美而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隴西是著名的“中國臘肉之鄉”。隴西畜產品加工歷史悠久,“金錢肉”、“口條”、“火腿”被譽為“隴原三絕”,其加工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開發出了“足赤”、“隴原情”牌肉製品等地方名優產品,馳名隴上,走俏全國,出口海外。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臘肉之鄉”,隴西臘肉通過原產地標識認定。全縣有畜產品加工企業7家,肉製品醃製個體私營戶350多家,年加工各類肉製品1.25萬噸。
隴西小吃——甜醅子
隴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麥、青稞、小麥不同原料製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選而食。
十冬臘月,鄉下農家有煮了一缸甜醅的,利用隆冬寒氣自然微凍,待吃,搗破薄冰,舀得一碗,甘甜不減,清涼有加,別具風味。解酒醉,消油膩。
隴中小吃——隴西燒雞粉
隴西曾是歷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古絲綢之路必經之道。經濟文化的繁榮豐富了隴西飲食文化,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隴西菜餚,其中燒雞粉就是極具特色的。在眾多的隴西小吃中,此道小吃是為數不多能上宴席的。
隴西燒雞粉,以雞肉、雞蛋、澱粉、菠菜汁及多種調料加工而成,褐湯綠粉、肉蛋兼備,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時涼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熱;嚴冬時熱食,驅寒補身。燒雞粉顏色翠綠,口感嫩滑,鮮香味厚,佐酒極佳,特別是病癒初起,以燒雞粉滋補則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隴西燒雞粉曾被甘肅省商業廳評為名特小吃,並刊登於《中國烹飪》雜誌。
隴西小吃——麻腐角兒
麻腐角兒不常見也不常吃,因為農村種麻子的漸少,自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麻腐角兒從家常小吃搖身變成了稀少貴族。麻腐角兒有利腸胃、解熱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腸之功效。
臘 肉
臘肉其實是醃肉,因為在農曆臘月醃製就叫了臘肉。獨占隴西小吃鰲頭,享譽省城蘭州等地。隴西因此而獲得 “中國臘肉之鄉”美稱。隴西臘肉歷史悠久,約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相傳用岷縣蕨麻豬,漳縣青鹽,黃河活水,隴西秘方製作的臘肉最為純粹正宗。
瘦肉燦艷似紅霞,瘦而不柴;肥肉晶瑩若瑪瑙,肥而不膩,微帶透明。熱吃,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經典的是肉夾饃,其實是饃夾肉,不知怎么偏叫肉夾饃,把隴西的高高饅頭,攔腰兩刀,將熱騰騰的肉片夾進去,吃起來滿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覺雖鹹,但吃後不渴,滑爽不膩。司機遠行多有攜帶,一口氣跑上千里,肉夾饃一個,抿茶兩口,解渴充飢,消散疲勞。
隴西小吃——漿水面
漿水面主料是漿水、麵條、鹹菜三樣。
漿水即酸菜之湯水,麵條手工擀,多用扁豆和蕎麥麵,小麥面次之。
其味清淡,可清熱、解躁、醒酒,無味而大味,愛吃者百吃不厭,不愛吃者老死不能領悟其深邃奧妙之香味。
隴西小吃——蕎粉
蕎粉,色醬紅.
蕎粉用蕎麥麵為主要原料。先說制粉面,將蕎麥用水噴濕,搓破皮,倒入盆內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後用細籮濾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澱,倒去浮水,晾曬乾,粉面製成。慢慢品味,酸辣諸味充盈腔齒。
藥材類
隴西有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黨參、當歸等十多種藥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種歷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四十多種野生中藥材遍布全縣,各地六百多種藥材源源不斷地湧向隴西,又運往全國。擁有加工企業46戶,行銷企業276戶,粗加工點2000多個,其中有3戶企業已辦理了自營出口權證。文峰、首陽兩大中藥材市場年交易各類中藥材10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6萬畝,總產量達到3.9萬噸,加工量1.5萬噸,占藥材總產量的40%以上。產業總產值達到21737萬元,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415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3%。
黨參、紅黃芪——境內盛產以黨參、紅黃芪為主的中藥材60多種,年產量3.28萬噸,總產量2.6億元。其黨參為營養補品,有補中益氣,調和脾胃,潤肺生津等功能,白條黨參條長肥大,尤享有盛譽。紅黃芪呈現圓柱單條,無須條,質堅而硬,暢銷海內外。
大麻——又名青麻,其纖維強勁,富有彈性、光澤,可制繩索,又可做紡織原料。大麻生產於隴西首陽一帶,種植歷史悠久,面積較大,質量上乘,是傳統出口產品之一。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蘭州市 | 城關區| 七里河區| 西固區| 安寧區| 紅古區| 永登縣| 皋蘭縣| 榆中縣 |
嘉峪關市 | |
金昌市 | 金川區| 永昌縣 |
白銀市 | 白銀區| 平川區| 靖遠縣| 會寧縣| 景泰縣 |
天水市 | 秦州區| 麥積區| 清水縣| 秦安縣| 甘谷縣| 武山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武威市 | 涼州區| 民勤縣| 古浪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 |
酒泉市 | 肅州區| 玉門市| 敦煌市| 金塔縣| 瓜州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張掖市 | 甘州區| 民樂縣| 臨澤縣| 高台縣| 山丹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慶陽市 | 西峰區| 慶城縣| 環縣| 華池縣| 合水縣| 正寧縣| 寧縣| 鎮原縣 |
平涼市 | 崆峒區| 涇川縣| 靈台縣| 崇信縣| 華亭縣| 莊浪縣| 靜寧縣 |
定西市 | 安定區| 通渭縣| 臨洮縣| 漳縣| 岷縣| 渭源縣| 隴西縣 |
隴南市 | 武都區| 成縣| 宕昌縣| 康縣| 文縣| 西和縣| 禮縣| 兩當縣| 徽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臨夏縣| 康樂縣| 永靖縣| 廣河縣| 和政縣| 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臨潭縣| 卓尼縣| 舟曲縣| 迭部縣| 瑪曲縣| 碌曲縣| 夏河縣 |
(參見:甘肅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