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況
盈江是古“西南絲道”的交通要道,歷代滇緬的重大邊事,多與此相聯繫。境內有明代所建的銅壁、神護、萬仞、巨石四關(鐵壁關、虎踞關、漢龍關和天馬關四關淪緬),和“虎跳石峽谷”、曼勐町塔等風景名勝。自然資源豐富,有中國種植最早的橡膠母樹,及野生稻、美登木、鹿角蕨等珍稀植物,有鹿血酒、糯米香酒、藤器等土特名產,是糧蔗主要產區之一。盈江縣地處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98°15′、北緯24°24′-25°20′之間。東與騰衝交界,東南與梁河毗連,南與隴川接壞,西面和西北、西南與緬甸為鄰。國境線從北部的野牛坡至南部的朝陽山,全長214.6公里。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4公里,全縣總面積4311.7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4.52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5.2%,壩區面積占14.8%。縣城平原鎮東至省會昆明市864公里,南至州府芒市257公里。盈江縣國土面積遼闊,民族眾多,人口密度低。南北平面距離114公里,東西相距54公里,東北接騰衝,東南連梁河,南面同隴川毗連,西、西南和西北與緬甸聯邦接壤。全縣國土面積4429平方公里,占德宏州總面積的38.4%,縣域內有面積超過4.5平方公里的平壩10個,其中,盈江壩面積為516.13平方公里,是雲南省八大平壩之一。全縣有耕地46.5萬畝,林地450.8萬畝,荒地83.8萬畝,土地利用率為86.9%,在未利用的荒地中尚有近70萬畝土地適宜發展農牧、林果等。全縣轄7個鄉、8個鎮、1個地方國營農場、100個村(居)委會、1148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盈江縣總人口26.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6萬人,占總人口的84.5%,少數民族16.02萬人,占59.74%。其中:傣族98936人,景頗族41191人,傈僳族16403人,德昂族394人,阿昌族732人。盈江木材、玉石等比較活躍。歷史文化
自古就是南方“絲綢之路”出口通關的重要通道,秦代“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口之一,比西北“絲綢之路”要早數百年,是內地通往緬甸、印巴各國的主要商道。1894年,英國在盈江芒允口岸設立領事機構和海關,1909年英國修築了從緬甸八莫進入盈江的通商道路,貿易往來頻繁。改革開放以後,1980年恢復了銅壁關、昔馬、芒線口岸通道的邊境貿易,1991年盈江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1993年批准向第三國人開放。目前,境內有100餘條大小通道通往境外,其中主要通道32條,有5條口岸通道與緬甸公路實現對接。從盈江那邦鎮出境9公里,就與著名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相連,沿中印公路向北90公里可達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往南80多公里可至緬北貿易重鎮八莫,從密支那往西400公里達印度雷多,從八莫可連線伊洛瓦底江水路至仰光南下印度洋,並且密支那至八莫沿線地勢平坦,是大西南各省區同南亞、東南亞、印巴次大陸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也是中緬印孟經濟合作陸路通道中最為便捷的通道之一。歷史沿革
• 西漢時期屬古滇越乘象國。• 東漢、蜀漢、晉時期屬永昌郡哀牢縣。
• 南朝是永昌郡的西城縣。
• 唐代南詔時期為永昌節度軟化府轄的押西城。
• 宋代大理國時期為騰衝府的乞蘭部。
• 元代設鎮西路軍民總管府。
• 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改為乾崖長官司,正統九年(1444年)升宣撫司,正統十四年(1449年)析乾崖地置盞達副長官司。
• 清代順治十六年(1659年),乾崖仍授宣撫司,盞達升為副宣撫司。
• 民國元年(1912年),分設乾崖、盞達彈壓委員,民國五年(1916年)改設行政委員,隸騰越道。民國二十年(1932年),改設盈江設治局、蓮山設治局,為第一殖邊督辦所轄。
• 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盈江、蓮山,6月分別成立盈江、蓮山民族行政委員會,1951年底成立盈江,蓮山兩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1958年10月,蓮山、盈江兩縣合併為盈江縣(盞西地區原屬騰衝縣,1955年劃入)。
管轄區域
1. 乾崖宣撫司刀氏轄地→盈江彈壓委員→盈江行政委員→盈江設治局→盈江縣
1. 戶撒長官司賴氏轄地
2. 盞達副宣撫司刀思氏轄地→盞達彈壓委員→盞達行政委員→蓮山設治局→蓮山縣
3. 盞西土目(土把總兼襲猛豹撫夷)孟氏轄地→騰衝縣第十區→盈江縣。
行政區劃
全縣轄8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鎮:平原鎮、舊城鎮、那邦鎮、弄璋鎮、盞西鎮、卡場鎮、昔馬鎮、太平鎮。
• 鄉:新城鄉、油松嶺鄉、芒章鄉、支那鄉、勐弄鄉、銅壁關鄉。
• 民族鄉:蘇典傈僳族鄉。
• 農場:盈江農場。
地形地貌
盈江縣屬喜馬拉雅山延伸的橫斷山脈之西南端,高黎貢山南延支系—尖高山的西南余脈構成的山區地形。境內中,低山與寬谷盆地交錯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起伏較大。大雪山海拔3404.6米,為境內最高點;那邦拉沙河口海拔210米,為境內最低點。全縣山脈、河流、盆地與大地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形成由東北向西南直下的“兩山夾一壩一河”的地貌景觀。地理環境
水系
縣境內有較大河流43條,分屬大盈江水系、羯羊河水系、勐戛河水系和龍江水系。土壤
盈江縣土壤類型有紅壤、赤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亞高山灌叢草甸土、草甸土、水稻土9個土類。氣候
盈江縣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全縣氣候屬低緯高原地區,冬暖夏長,雨熱同期,乾涼同季,春溫高於秋溫。主要氣候特徵:冬日少、春夏秋日長,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雨量充沛、乾濕分明,立體氣候明顯。旅遊景點
第一壩
亞洲第一壩(渾水溝土石流治理工程),位於盈江梁河交界處,地處盈江壩首,距縣城34公里。渾水溝土石流大暴發距今已150多年。八莫
八莫,華僑稱它為"新街",為緬北軍事要地,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游東岸及支流太平江附近,地處水陸要衝,距中國邊境很近,距我國雲南盈江縣119公里。華夏榕樹
當地人把榕樹稱為大青樹,傣族人民還把雄姿英發的古榕奉為神樹。樹冠占地8畝,高40米,入土氣根108根。樹齡三百多年,是中國最大的榕樹,被譽為"華夏榕樹王"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截至2013年,盈江縣森林面積411餘萬畝,森林覆蓋率62.8%,活立木總蓄量2854萬立方米,年產量62萬立方米,多為闊葉雜木林,以櫟樹、栲樹、木荷、木蓮、楠木、樺木、杞木、椿木為主。生物資源
截至2013年,盈江縣境內收集物種98目246科2394種,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6目175科1918種,單子葉植物22目33科347種,蕨類植物38科129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植物有:雲南石梓、山白芏、榆綠木、箭毒木、四藪木、老虎鬚、岩梧桐、毛鴉旦子、火燒花、雲南七葉樹、禿杉、翅果柄、野茶樹5、香果樹、白桂木、滇鳳梨蜜、厚朴。列入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有:柚木、野荔枝、紅錐、楠木、合果含笑、木蓮、番龍眼、瓊楠、楨南、鵝掌揪、鐵力木。屬中國稀有新分布植物有:大果藤黃、芒果檳榔青、高大含笑、滇藏欖。屬我國特有新植物有:紅萼藤黃、雙子藤黃。屬全國重點保護的珍稀龍腦香科植物有:阿薩姆娑羅雙、毛芽龍腦香、盈江龍腦香。重要藥用植物有:美登木、杜仲、金雞納、畢菝、蘆子、羅芙木、肉桂、木香等。盈江縣野生動物種目紛繁,有獸類10目27科57種,鳥類18目51科335種,魚類6目15科63種,兩棲類7科19種,爬行類12科33種,昆蟲類15目107科400餘種。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蜂猴、白眉長臂猿、印度支那虎。屬二類保護動物有:雲豹、水鹿、獼猴、蟒蛇、綠孔雀、原雞、冠斑犀鳥。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盈江縣已查明主要礦藏:錫、鎢、鉛、銀、錳礦,分布於縣境東部和東北部。縣境西北蘊藏兩大黃鐵礦體,儲量10萬噸以上。沙金和原生金礦分布於銅壁關、昔馬、那邦一帶。矽礦分布於卡場地帶。翡翠、瑪瑙、白雲母、綠柱石、大理石等彩石類儲量較大,遍布於西北部的卡場、勐弄、蘇典等廣大區域。石灰岩、白雲岩、沙石廣為分布。水能資源
盈江縣年自產水量67.03億立方米,加上鄰縣流入水量,共達104.35億立方米。全縣水能蘊藏量214.8萬千瓦,其中:大盈江幹流及支流79.6萬千瓦,檳榔江54.7萬千瓦,西部河流80.5萬千瓦。水能蘊藏量大於5000千瓦的河流12條,其中:1~5萬千瓦1條,5~10萬千瓦5條,10萬千瓦以上6條。河流大多屬於山區型,落差大而集中,有利於高水頭電站開發。地熱資源
盈江縣境內有溫泉眼數百個,主要溫泉24個,30~40℃水溫7個,40~70℃水溫13個,70℃以上水溫4個。芒章爛泥壩熱泉和戶勐顯示區,水溫分別達93℃和94℃。溫泉基本分布在大盈江乾支流附近。經濟現狀
十七大以來,盈江縣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19.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9.1億元,年均增長15.8%;2007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四年實現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8年增長12.8%,2009年增長21.1%,2010年增長15.4%,2011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7年的6.3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18億元,年均增長9.2%;第二產業增加值由6.85億元增加到24.59億元,年均增長22.7%;第三產業增加值由6.72億元增加到11.3億元,年均增長12.4%。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6752元增加到2011年的16009元。第一產業
甘蔗、堅果、咖啡、草果、馬鈴薯、菸葉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躍上新台階,成為全州“六樹一草”特色產業的重要原料基地。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以堅果公司和咖啡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十七大以來,盈江縣農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5.9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5億元,年均增長17.5%。糧食產量從2007年的12.38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8.08萬噸,成為歷史上最高產糧年;年均增長9.5%,實現了5年連續增產。油料產量達到0.4萬噸,年均增長25.3%;肉類總產量達2.5萬噸,年均增長15.6%。
第二產業
2011年,盈江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年均增長29.9%,其中,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38億元,年均增長37.6%,快於整個工業19.1個百分點。2011年生產發電量92.19億千瓦小時,年均增長39.3%;水泥71.18萬噸,年均增長25.8%;工業矽7.62萬噸,年均增長38.2%;電解鋁1.42萬噸,年均增長2.6%。食糖11.3萬噸,比2007年減4.4%;酒精0.77萬噸,比2007年減25.9%。第三產業
國際翡翠城、凱邦亞湖風景區開發項目有效推進。對外貿易、珠寶產業、餐飲等持續升溫,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城鄉消費不斷增長。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盈江縣學前教育規模達到7305人,比2007年增加1985人,年平均增長8.2%;2011年,全縣國中毛入學率達到121.75%,比2007年提高11.4個百分點;2011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2.48億元,比2007年增長1.5倍,年平均增長25.8%。衛生事業
2011年,盈江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58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6.6%,比2007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傳染病發病率每10萬人中為298人,比2007年減少208人。文化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傣語稱“擺爽南”,又稱“擺賞建”。德昂語稱“拱拍”,阿昌人稱“澆花節”。是傣族和德昂族的傳統節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法律形式將其定為傣族民間傳統節日,節期為公曆4月12~14日,成為法定節假日。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景頗族傳統祭祀盛大節日,源於創世英雄寧貫娃的故事。景頗支稱“目瑙”,載瓦、浪喔、喇赤等支稱“縱歌”,統稱“目瑙縱歌”,是大夥跳舞的意思。節期為農曆正月十五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每年農曆正月15~16日為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成為法定節假日。闊時節
傈僳族傳統節日,亦稱“拉歌“節,意為新年歌舞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節期2天。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其定為傈僳族法定民族節日。阿露窩羅節
阿昌族傳統節日,於農曆正月初四舉行。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其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成為阿昌族的法定節日,每年3月20日舉行,節期2天。名人簡介
(1872—1913),傣族,又名郗安仁,字沛生,傣語官名“帕蔭法”,雲南省盈江縣新城人,為乾崖(今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第21任宣撫使司,中國同盟會員,著名傣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1954年撤往台灣。1973年3月10日病逝於台北。寸時金(生卒年待考),雲南盈江昔馬人。蓮山(盈江)獨立支隊長,愛國人士,抗戰英雄,後背被漢奸出賣犧牲。
寸待能:歷任盈江縣政府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政局局長。
管國忠,男,1952年7月生,傣族,雲南盈江人,197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9月參加工作,大普學歷,現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