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漢 屬哀牢國地,名石賧。東漢永平十二年(69),隸屬永昌郡。
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
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郡。
北朝周至隋屬濮部。
唐南詔國,在縣境築拓南城,屬永昌節度。
宋大理國,改拓南為棣賧鎮康城,屬永昌府。
元至正十三年(1353)設鎮康路,屬鎮康茫施柔遠宣撫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鎮康府,屬雲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2)降為鎮康直隸州,永樂三年(1405)省入灣甸御夷直隸州。永樂七年(1409)置鎮康御夷直隸州,仍屬布政司。
清初沿明制,為鎮康直隸土州。順治十六年(1659)降鎮康土直隸州為散州,屬永昌軍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永昌府屬迤西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7月,鎮康土州改流設委員。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鎮康(土)州治所由永康遷至德黨。宣統二年(1910)9月,改鎮康委員為永康州,仍屬永昌府。
民國二年(1913),永康州改為鎮康縣,同年迤西道改為滇西道,鎮康縣屬滇西道。民國三年(1914),將滇西道改為騰越道,鎮康縣屬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裁道直屬省。民國三十一年(1942),屬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順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屬雲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駐緬寧縣)。
1950年4月5日,鎮康縣解放,縣府駐德黨鎮,隸保山專區。1953年春,奉令劃歸緬寧即今臨滄地區。
1964年元月,縣境西部沿邊地區劃出,另建新縣,為維繫邊界地名相對穩定,故新縣沿襲故名,即今鎮康縣。故郡因此改稱永德,治所則仍沿襲德黨而至今。
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永德縣隸屬臨滄地區。2003年12月,臨滄撤地設市,永德縣屬地級臨滄市。
1997年,永德縣轄3個鎮、9個鄉:德黨鎮、小勐統鎮、永康鎮、亞練鄉、烏木龍彝族鄉、勐板鄉、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班卡鄉、勐汞佤族鄉、大山鄉、明朗鄉、崇崗鄉。縣政府駐德黨鎮。
2001年,永德縣轄3個鎮、6個鄉、3個民族鄉:德黨鎮、永康鎮、小勐統鎮、明朗鄉、勐板鄉、亞練鄉、崇崗鄉、大山鄉、班卡鄉、勐汞佤族鄉、烏木龍彝族鄉、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
2004年3月21日,撤銷永德縣勐汞佤族鄉併入德黨鎮,鎮人民政府駐德黨鎮政府原駐地。
2005年,永德縣撤銷明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德黨鎮,德黨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6年,原明朗鄉被撤銷歸併入德黨鎮。永德縣轄3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2個社區、1087個自然村、1633個村民小組。
基本概況
永德縣地處臨滄地區西部、地跨東經99°05′~99°51′,北緯23°45′~24°27′之間。東、北與雲縣、鳳慶縣及昌寧縣毗鄰,東南與耿馬縣隔南汀河相望,西同鎮康縣山水相依,西北與龍陵、施甸縣交界。縣城東距雲南省會昆明市787公里,距地區行政公署駐地226公里。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5.8公里,總面積為3208.06平方公里。山區占總面積的95%以上。永德縣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向北傾斜。境內峰巒起伏,崇嶺疊嶂,山河相間,坡壩相連。老別山主峰大雪山,海拔3504.2米,為全縣最高點,也是臨滄地區最高點;崇崗區戶等壩,海拔540米,是全縣最低點。縣城德黨鎮海拔1600米。境內山脈屬怒山山系。主要有老別山、棠梨山、三寶山,自東北向西南逶迤行走,與南汀河、永康河、賽米河東西相間排列,人稱“三河兩槽,三山六坡”。
境內流程5公里以上河流84條,除秧琅河歸瀾滄江外,其他均屬怒江水系。水的流向大致是:東西兩面之水自北向南,中部之水自南向北。境內主要河流有鎮康河、賽米河、秧琅河、麥壩河、明朗河等。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地表破碎,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布較為典型,因此人稱:“歲分漢雨,山有四季”。年平均氣溫有高海拔大雪山的6℃,有低海拔勐波羅壩的22.9℃。以縣城德黨為代表的中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7.4℃。
礦藏主要有煤、鐵、錫、銅、鉛等;植物種屬眾多,高等植物有兩千多種;動物有孟加拉虎、懶猴、水鹿、金錢豹等。
永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北臨怒江。永德縣總面積3296平方千米。總人口33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德黨鎮,郵編:677600。代碼:530923。區號:0883。拼音:Yongde xian。
地理環境
位置
永德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西北部,介於東經99°05′——99°50′,北緯23°45′——24°27′之間。地處滇西橫斷山系縱谷區南部,四周與耿馬、鎮康、龍陵、施甸、昌寧、鳳慶、雲縣等縣為鄰,總面積3296平方千米。
地勢
永德縣地勢東、南、西部高,向北傾斜。地貌多樣,有深切亞高山寬谷、深切中山寬谷、深切中山窄谷、中切中山寬谷、中切中山窄谷六種類型。地形錯綜複雜,橫斷三山(老別山、棠梨山、三寶山),牽挽眾山;滄怒兩水,一統百流;東西六坡,自成山地;沖積坳陷,十四小壩嵌其間。境內山多壩少,山地占95%。
土壤
永德縣土壤分屬10類、18亞類、58屬、149種及5個變種,分別所占比例為:紅壤42.8%、赤紅壤20.3%、石灰土10.2%、紫色土4.3%、水稻土3.5%、磚紅壤1.7%、棕壤1.6%、亞高山草甸土0.08%。土壤總體以紅壤為主,七色兼備,富鉀、偏酸、缺磷、氮不均,地帶性垂直分布明顯。
氣候
永德縣縣境氣候總體屬南亞熱帶與北熱帶交匯的河谷季風氣候。以海拔1500米左右地帶為代表,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1℃,極端最低氣溫2.1℃,常年降水量1283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兩季,春秋常住,但地帶性垂直分布典型,小區氣候突出。分屬北熱、南亞熱、中亞熱、北亞熱、暖溫、寒溫7個氣候帶,通常分為河谷熱區、半山溫熱區、高山冷涼區3個氣候區。熱區面積約占總幅員的30%。
永德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96.1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33.58千卡/平方厘米。
芒果之鄉
永德縣:滇緬邊境傳統通道,中國南藥訶子主產地,雲南芒果之鄉,國家級糖料基地縣,省級茶葉、畜牧、商品糧、玉米制種基地,雲南省天然旅遊風景區。永德,山川秀美,資源豐富,四季如春。巍峨而又神奇的大雪山孕育了永德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也孕育了永德人民自強不息、敢於勝利的生活熱情。 這裡是著名的芒果之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形成了永德農業產品的多樣性,而以芒果、荔枝為主的萬畝果園是永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連片種植的芒果園4.63萬畝,年產芒果4萬多噸。每年的芒果節,全縣各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喜慶芒果豐收,與各方高朋賓客共同品嘗芒果,分享豐收的喜悅。 這裡是全省重要的糖業基地,所產的晶瑩牌白沙糖暢銷國內外。 這裡是我國南藥訶子的主要原產地,全國80%的訶子在雲南,雲南60%的訶子產量在永德。 這裡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分布於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內的10萬畝野生古茶樹林,全國罕見。全縣有茶園12萬畝,年產茶葉3000多噸,有泡核桃種植面積15.6萬畝,年產量1500多噸,呈逐年上升趨勢。 這裡有豐富的水電及礦藏資源,境內流程5公里以上河流84條,水資源總量18.5億立刻米,人均6500立方米,水能蘊藏量58萬千瓦。礦藏資源豐富,主要的礦源有錫、錳鐵、鉛鋅、煤等5類17種。 這裡有如筍如林的200多尊高大成群的土佛,有從懸岩峭壁上飛流直下的銀川瀑布,十里遙望,疑從天降,巍巍壯觀,瀑下天生一潭,其水翻滾迴旋,直奔南汀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國土資源481萬畝,真正難利用土地僅占2.24%。已不同程度開發利用的土地,約占總幅員的四分之一。統報耕地為53.3萬畝,占總幅員的11.1%。縣地土壤分屬10類、18亞類、58屬、149種及5個變種,分別所占比例為:紅壤42.8%、赤紅壤20.3%、石灰土10.2%、紫色土4.3%、水稻土3.5%、磚紅壤1.7%、棕壤1.6%、亞高山草甸土0.08%。土壤總體以紅壤為主,七色兼備,富鉀、偏酸、缺磷、氮不均,地帶性垂直分布明顯。
水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有流程5千米以上河流84條,總長800餘千米,每平方千米有河流0.25千米,水資源總量18.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58萬千瓦,待開發者占99%。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地下礦藏有煤、錫、銻、鉛、鋅、銅、鐵、金、銀、汞、硫磺、石膏、大理石等,已探明小石城、戶乃兩地褐煤儲量2000萬噸。
生物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有三葉橡膠、冷杉、蒲葵、雪蓮、紅豆杉等,尤以野生南藥訶子獨占鰲頭,其資源、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森林復蓋率為38.6%,活立木蓄積量為524.5萬立方米。境內有方圓23萬畝省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被世人稱之為南亞熱帶天然動植物園,其現存野生動物有孟加拉虎、金錢豹、長臂猿、金絲猴、蘇門鈴、鱷蜥、綠孔雀等千餘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動物有30餘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永德縣總人口(常住人口)369702人,即:德黨鎮65842人、小勐統鎮56127人、永康鎮(含農場)62850人、勐板鄉26987人、亞練鄉28601人、烏木龍鄉28962人、大雪山鄉20644人、班卡鄉21910人、崇崗鄉34723人、大山鄉2305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992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775人,增長8.76%,低於臨滄市平均水平0.2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2978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84%,低於臨滄市平均水平0.03%。
2010年永德縣人口總量居臨滄市第4位,占臨滄市人口總量的15.22%,人口密度為112.2人/平方千米,居臨滄市第4位,高出臨滄市平均水平12.9人/平方千米。
民族
永德縣世居漢、彝、佤、布朗、傣、僳僳、拉祜等22個民族。截止到2010年,永德縣人口中,漢族296687人,占80.25%,各種少數民族73015人,占19.75%,其中:彝族30443人,占8.23%;佤族20264人占5.48%;布朗族7735人,占2.09%;傣族6196人,占1.68%;白族3097人,占0.84%;拉祜族1595人,占0.43%;傈僳族1285人,占0.35%;回族492人,占0.13%;德昂族517人,占0.14%。
社會
科技
截至2010年,永德縣擁有科技人員10人,安排三項費用30萬元,永德縣成立縣鄉級學會、協會、研究會21個,農村專業協會103個,舉辦科技講座275次。
教育
截至2010年,永德縣擁有中學15所,國小147所,普通中、國小專任教師2802人,中國小在校學生499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1%;國中升學率59.48%;高中升學率82.31%。
衛生
2010年未,永德縣有醫院、衛生院17所,床位45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38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97人。
交通
2010年未,永德縣公路通車裡程達4378千米,比2005年的1600千米增2778千米,年均增長22.30%。
社會保障
2010年未,永德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377人,比2005年的6433元增1944人,年均增長5.42%;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4984人,比2005年的3527人增1451人,年均增長7.16%,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0964人,比2005年增加11032人,年均增長16.11%,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城鄉居民5680人,其中城市1672人、農村4008人。新建了廉租房804套,40200平方米、經濟適用房488套,68968平方米、公租房68套,4090平方米。
風景名勝
景點介紹 | |
---|---|
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臨滄市永德縣東部,距臨滄市政府所在地約90千米。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永德仙根 仙根 ,又稱土佛,地處永康鎮距縣城50千米,土壤以紅壤和黃壤兩色為主,多呈沙礫狀,共有200餘尊,占地0.1平方千米,看上去似雕非雕,形狀奇異如萬年塔,形同精雕玉柱,高矮不等,最高的有30餘米,堪稱奇觀,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均有幾萬人到此燒香、祭拜,趕仙根盛會。 |
民俗風情
民族文化
永德是古人類棲息地之一,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早期文化的歷史繁榮。蒼桑多變,迄今仍有部分古代文化遺產存留。勐汞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永康紅岩古崖畫、永康小寨佛寺貢盤石浮雕、明代土署石獅、明清土司墓雕的殘存,南汀河與賽米河流域出土的青銅器、古鑄犁,以及怒江東岸出土的原始貝幣,乃是永德古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民間文化,語言交流廣通漢語,仍保留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流行使用漢字,現今保留少數民族文字者僅有傣文。現今流行的民間文化,主要有打歌、跳擺、對山歌、講古、猜謎語、遊戲、祭祀活動、訪親拜友習俗、構花織布、刺繡、竹編藝術等。
在今永德縣境內居住的22個民族中,布朗、佤、德昂為土著民族。各民族通過長期共融,民族特色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各異。如服飾特色,各族均有著漢裝者,也有穿戴本民族服飾者,保留著本民族服飾的有彝、傈僳、布朗、傣、拉祜、德昂、佤等少數民族。
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有:潑水節(佤、傣、布朗族節日,清明節後第10天舉行),佤族的關門節(農曆六月十五)和開門節(農曆九月十五),火把節(彝、拉祜、傈僳族節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布朗族的嘗新節(農曆八月中旬屬蛇日),德昂族的包飯節(農曆八月十五)和芒果節(公曆7月10日至15日),彝族俐侎人桑沼哩節(農曆二月十五),仙根朝聖(農曆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等。
名優特產
采芒果 | 永德芒果 芒果"水果之王",適性於亞熱帶的木本水果,永德縣則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主產區之一,豐富的熱區資源,給芒果生長帶來了有利條件。永德是雲南省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因其擁有4.3萬畝的芒果面積而被譽為"芒果之鄉"。 |
永德茶葉 | 永德茶葉 永德茶葉是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的特產。茶葉種植在永德歷史悠久,永德主要有22個民族,其中古老的彝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的祖先都是與茶息息相關的民族,截止到2012年,永德有23萬茶農,形成了鄉鄉有茶、人人涉茶的盛況。 |
永德核桃 | 永德核桃 永德核桃是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的特產。永德縣是核桃大縣,核桃種植面積已突破百萬畝大關,成為名副其實的“核桃之鄉”。永德核桃栽培歷史悠久,“九五”期間,在以工代賑、綠色工程等項目支撐下,開始小規模發展,期間完成核桃種植約2.5萬畝。2010年,永德縣種植面積累計達91.32萬畝。 |
政治經濟
行政區劃
永德縣轄3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德黨鎮、小勐統鎮、永康鎮、勐板鄉、亞練鄉、烏木龍彝族鄉、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班卡鄉、崇崗鄉、大山鄉;勐底農場。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99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如下:
德黨鎮:20342
小勐統鎮:50123
永康鎮:59286
明朗鄉:19794
勐汞鄉:21440
勐板鄉:27653
亞練鄉:24895
烏木龍鄉:26470
大雪山鄉:19217
班卡鄉:19943
崇崗鄉:29606
大山鄉:21149
經濟狀況
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42億元,比2002年增長1.16倍,年均遞增16.7%。其中:第一產業5.81億元,增長82.7%,年均遞增14%;第二產業3.72億元,增長2.4倍,年均遞增23%;第三產業3.89億元,增長1倍,年均遞增15%。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由2002年的51:18:31調整為43:28:2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8億元,比2002年增長2.81倍,年均遞增30.7%。財政總收入8166萬元,支出4.28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71.34%和1.7倍,年均遞增11.37%和22.61%。金融存款餘額9.09億元,貸款餘額7.84億元,分別比2002年末增加4.97億元和2.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億元,比2002年增長1.2倍,年均遞增16.8%。工業現價總產值5.39億元,增加值1.76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78倍和2.09倍。非公經濟增加值4.46億元,比2002年增長8.5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899元,比2002年增長95.8%,年均遞增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7.5元,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控制在105.18%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為8.4‰和2.75‰,分別比2002年下降4.75個和4.14個千分點。
永德縣是著名的芒果之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形成了永德農業產品的多樣性,而以芒果、荔枝為主的萬畝果園是永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連片種植的芒果園4.63萬畝,年產芒果4萬多噸。每年的芒果節,全縣各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喜慶芒果豐收,與各方高朋賓客共同品嘗芒果,分享豐收的喜悅。 這裡是全省重要的糖業基地,所產的晶瑩牌白沙糖暢銷國內外。 這裡是我國南藥訶子的主要原產地,全國80%的訶子在雲南,雲南60%的訶子產量在永德。 這裡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分布於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內的10萬畝野生古茶樹林,全國罕見。全縣有茶園12萬畝,年產茶葉3000多噸,有泡核桃種植面積15.6萬畝,年產量1500多噸,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0年經濟
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37億元,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3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6.69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8.15億元,增長16.5%。完成財政總收入1.88億元,增長54.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9億元,增長2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795元,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3131元,增長18.3%。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22億元,增長42.8%;各項貸款餘額12.05億元,增長30.0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28%。全年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329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21億元,完成市級下達“三個一百”責任目標32億元的122.53%,增長155.44%。完成財政總支出12.01億元,完成市級下達“三個一百”責任目標10.4億元的115.49%,增長56.58%。全縣實施招商引資項目60個,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3.96億元,完成市級下達“三個一百”責任目標13億元的107.38%,增長147.08%。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支出、招商引資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9.11億元,增8.19倍。
現農業總產值13.54億元,增長9.55%。實現糧食總產量13.33萬噸,增長3.17%;實現肉類總產量3.08萬噸,增長3%;完成甘蔗種植6.3萬畝,09/10榨季實現甘蔗農業產量93.46萬噸,工業入榨量85.63萬噸;新植核桃9萬畝,累計面積達100.3萬畝,產量5901.8噸;實現茶葉產量6569.7噸;種植烤菸1.72萬畝,收購烤菸5.74萬擔,在災害嚴重和全省烤菸均價下降的情況下,我縣烤菸收購超額完成市上下達5萬擔的任務,烤菸每公斤均價比上年增加0.86元,收購量和平均單價均為歷史最高水平;完成澳洲堅果種植3.01萬畝,累計面積達5.01萬畝;水果面積穩定在8.36萬畝;完成滇龍膽草種植2.14萬畝。
全縣實施工業在建、新建和技改項目44個,完成投資3.15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億元。永德糖業集團康甸、永甸甘蔗製糖節能專項技術、大勐統河五級電站、海山公司鑄造生產線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永德糖業集團麥壩糖業公司日處理甘蔗2000噸生產線年內快速建成投產。大勐統河四級和忙海河六級、七級水電站建設加速推進。恆昌矽業、天源矽業等項目進展順利,礦產資源整合穩步推進。完成工業增加值2.77億元,增長24.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24億元。
2011年經濟
(一)全縣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
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8.49億元,增長15.3%,超額完成年初計畫27.31億元的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3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增加值9.65億元,增長32.5%;第三產業增加值9.01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36∶29∶35調整為34∶34∶32。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89億元,超額完成年初計畫2.09億元的目標,在2010年基礎上增加1億元,增長53.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6.72億元,增長25.8%;各項貸款餘額15.85億元,增長3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億元,增長16.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5%。
(二)“三百一核”目標工作取得新業績
固定資產投資業績顯著,突破50億元大關,達50.6億元,增長34.8%,超額完成市級下達48億元的責任目標。招商引資業績顯著,實際到位資金14.4億元,超額完成市級下達12億元的責任目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業績顯著,完成銷售收入8.12億元,增長49.8%,超額完成市級下達7.6億元的責任目標。向上爭取資金業績顯著,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突破15億元大關,達15.01億元,增長34.4%,超額完成市級下達14.05億元的工作目標。
(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
綜合交通、水利保障、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得到明顯緩解。交通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2.68億元,超額完成年度7.9億元的目標任務。施孟二級公路鏈子橋至振清線段(102.72公里)建成通車。振清二級公路永德段(61.00公里)建成通車。鄉鎮通暢工程完成5段58.22公里,啟動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77公里。羊勐線德黨至勐堆段二級公路改造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上報市級轉報省發改委。勐佑至永康二級公路建設項目已編制完成項目建議書。永德通勤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加速推進。昆明至臨滄至清水河鐵路永德段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共完成水利水電建設投資7.11億元,超額完成年度7.10億元的目標任務。大雪山水庫全面完工。康家壩水庫建設加快推進。虎跳峽水庫開工建設。金廠壩、阿信寨、勐哨壩、忙臘、石崗箐、松山6座水庫病除項目全面開工建設。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一期建設項目全面完成。“五小水利”項目開工建設。2010年度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全面完工,2.5萬民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11年度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全面啟動、進展順利。總裝機5萬千瓦的大勐統河四級水電站建成發電投產。“十二五”期間重點水利項目前期工作全面啟動。馬鞍橋水庫地形測量、地質勘探等外業工作基本完成,專用水文觀測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項目建議書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德黨河水庫地形測量、地質勘探等外業工作全面完成,專用水文觀測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已獲準列入雲南省“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項目。城鎮建設強勢推進。全年共完成城鎮建設投資10.69億元,超額完成年度7.7億元的目標任務。2010年度1090套保障性住房全面建成。2011年度4200套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全面開工、加速推進。縣城老城區市政道路德順路延長段、通明巷延長段改造工程開工建設、進展順利。“水府之韻·永康城”、小勐統鎮“茶馬之苑”商業街、康德小區二期商品房建設工程進展良好。縣城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德陽花苑、永德芒都—“水榭庭居”商住區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信用社辦公綜合樓、文體中心、建材市場等一批城市重點基礎設施主體工程全面完成。鳳凰商貿城項目建設進場開工。
(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新效益
以建設外向型綠色產業基地和山區農業轉型發展實驗區為目標,以“穩糧、擴經、提質、增效”為主要內容,做優優勢產業基地,做大特色產業基地,積極推進新興產業基地建設。調減低價值農作物種植面積12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2.8萬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8萬畝,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累計達250萬畝。完成糧食播種85.02萬畝,增長19.5%,完成年度目標任務71萬畝的119.8%,實現糧食總產量16.08萬噸,增長20.6%。10/11榨季,全縣甘蔗實現農業產量110萬噸,縣內工業入榨量97.47萬噸,實現農業產值4.02億元,實現蔗農收入3.27億元。完成堅果種植5.5萬畝,累計建成堅果基地10.51萬畝,產量65.5噸,實現果農收入146萬元。核桃“三率”管護達100%,產量7619噸,實現果農收入1.71億元。實現肥豬出欄45萬頭,肉牛出欄3.17萬頭,家禽出欄148.32萬羽,禽蛋產量825噸,肉類總產3.75萬噸,畜牧業產值達4.94億元。實現茶葉產量7256噸,茶葉農業產值達1.31億元。移栽烤菸4.52萬畝,實現菸葉生產12.02萬擔,超額完成10萬擔的菸葉生產任務,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12億元。完成中藥材種植2.08萬畝,累計建成中藥材基地3.9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174噸。蔬菜種植5.54 萬畝,總產5.34萬噸。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03億元,增長18.3%,超額完成年度14.68億元的目標;實現農業增加值9.83億元,增長7.8%,超額完成年度9.6億元的目標。
(五)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落實扶持工業發展政策措施,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以製糖、綠色食品加工、電力、礦產開發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實現工業總產值10.76億元,增長41.0%;實現工業增加值4.42億元,增長35.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5億元,增長33.4%(按可比價格計算),完成年度3億元目標任務的121.5%。工業拉動經濟成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達27.5%。雲南永德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工作順利實施,麥壩糖業公司2000噸/日處理甘蔗生產線全面建成投產。康甸糖業公司6000噸/日處理甘蔗技改項目建成投產。康偉藥材有限公司組建成立。10萬噸果汁飲料生產項目建成投產。銀竹茶葉公司年產600噸CTC紅碎茶生產線建成投產。恆昌矽業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工業矽項目建成投產。昌明鐵錳礦業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錳系合金冶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完成全部工業投資6.12億元。培育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企業50戶、500萬元至1000萬元企業10戶、1000萬元至2000萬元企業5戶。全縣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
(六)新家園行動計畫取得新成果
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人口、產業、公共資源“三個聚集”為導向,以施孟二級公路、振清二級公路、羊勐公路沿線示範為重點,舊村舊房改造工程全面推進。全縣116個建制村789個自然村村莊規劃全面完成;年度41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的舊村改造和3206戶舊房改造全面完成,完成投資5.88億元。以縣城和永康城為重點,舊城改造工程加速推進,完成舊城房屋改造14.5萬平方米,完成市級下達任務12.74萬平方米的113.8%,完成房屋新建8.8萬平方米,投入舊城房屋改造資金1.81億元。以全面改善辦學條件為重點,加快舊校舍改造步伐。2010年啟動的50803平方米舊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投資0.68億元;創新投融資方式,“代建制”啟動建設的22所學校55個單體83662平方米的校安工程主體工程完成53261平方米,完成投資0.67億元;建成標準化學校15所。認真落實省、市關於加強耕地保護、促進城鎮化科學發展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完成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城近期建設規劃和全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修編工作,積極推進山地城鎮建設。縣城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動成效明顯,年內共完成5210棵大樹進城移植,新增綠地面積0.4萬平方米。
(七)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取得新進展
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112人,完成年度任務950人的117%;完成失業人員再就業412人,完成年度任務300人的137%;完成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44人,完成年度任務200人的172%。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98800人,參合率為96.5%;全縣共有550943人次享受醫療費用補償,醫療費用總額達5429萬元,支出新農合資金2767萬元,新農合資金使用率達40.3%。全縣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87210人,參保率達97%,共為38675名農村居民發放新農保養老金2472萬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啟動實施,參保人數達1749人,參保率達82.5%。兌付農資綜合直補資金2715萬元,兌付良種補貼資金532萬元,發放購置農機具補貼120萬元。兌付家電和機車下鄉補貼資金600萬元。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4886人,新增就業5425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5000萬元。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310萬元,絕對貧困人口減少5000人。彝族支系俐侎人三年重點扶持規劃啟動實施,移民安置和後期扶持工作紮實推進。發放救災救濟、社會救助、優撫安置資金8111萬元,困難民眾生活進一步得到保障。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593元,達143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68元,達4199元。
(八)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
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聯考取得歷史性突破,2011學年聯考總上線率達96.1%,國中升學率達90.1%;中國小校布局調整和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生營養早餐行動計畫實現全復蓋,全縣102所中國小42886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費營養早餐。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復蓋;縣醫院住院醫技樓、2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全面完成,累計建成村衛生室83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婦女兒童保健水平得到提高,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計畫生育工作成效明顯,國家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順利通過考核驗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芒果節、桑沼哩等節慶活動和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等一批文體工程項目建成使用,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復蓋率分別達95.5%和95.8%,廣大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統計調查反映發展、服務決策的作用充分體現。住房公積金對緩解城鎮居民購房資金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防災、減災、保險和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檔案、地方志等事業協調發展。供銷、氣象、地震、僑務等工作不斷進步。
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民眾工作機構得到健全。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依法嚴厲打擊涉黃、賭、毒、拐、綁等違法犯罪活動。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政府領導幹部信訪接待制度不斷完善,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活動深入開展,廣開民意暢通渠道,矛盾糾紛調處力度進一步加大,移民安置、征地拆遷、安全生產、交通運輸等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化解。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行“一崗雙責”,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第三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深入開展。支持工會、婦聯、共青團、科協、紅十字會等事業發展。關心下一代工作得到加強,老齡事業健康發展。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不斷提高。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駐地軍警部隊現代化建設、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人防工作取得新成效。雙擁工作紮實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融洽。
(九)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把改革開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努力破除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顯現。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圓滿結束。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水務管理體制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農墾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明顯。繼續清理和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壓縮行政審批時限、規範行政審批程式,全縣原保留的122項和市級下放的21項行政審批事項精減到79項。
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以昆交會、茶博會、芒果節、邊交會、外出招商等為載體,積極推介宣傳永德,全年共接待商會組織、外商入境考察1000多人次。年內共簽訂招商引資協定項目17個,協定資金92.1億元。中國三峽集團新能源公司、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雲南恆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業分別與我縣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房地產開發等方面簽訂了相關合作和項目建設協定。在與知名企業、央企、省企的合作交流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在大企業、大項目的引進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十)政府自身建設呈現新亮點
深入開展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最佳化軟環境增強軟實力、創先爭優、“四群教育”、“三深入”等活動,縣鄉兩級政府及組成部門、工作部門學先進、趕先進,後發趕超意識不斷增強,法制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進一步最佳化。認真實施法制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項制度,全面推進公務卡發放和管理,積極推行“一線工作法”,實施重點工作目標倒逼管理,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得到加強。按照“二集中(具有行政審批權力的部門原則上要把所有審批服務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該科室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五到位(審批事項、審批機構、審批人員、審批權力、審批公章進入中心到位)、四個一(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的要求,不斷拓展政務服務中心功能,實現縣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搬遷集中辦公,27個單位79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駐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機關效能和行政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積極發展電子政務,啟動電子政務協同辦公平台,開通了縣、鄉視頻會議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職能,反腐倡廉教育和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不斷加強。堅持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積極與縣政協協商重要事項。推行重大決策聽證、重要事項公示、重點工作通報、政務信息查詢四項制度,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積極支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視察工作。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4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33件,辦復率均達100%,政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實行首問首辦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領導幹部問責制和責任追究製得到有效落實,行業不正之風和幹部隊伍的庸、懶、散作風得到有效整治,工作效率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