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臨澤縣古為雍州屬地。
周、秦時期烏孫、月氏駐牧。
西漢時期為匈奴牧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縣境設昭武縣,因境內月氏駐牧時築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於張掖郡;始建國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建武五年(29年),復改渠武縣為昭武縣。
三國屬魏。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以臨澤縣地置臨池郡(治臨澤);隆安五年(401年),廢臨池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縣地並於永平(今張掖)縣,臨澤縣置撤銷。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吐蕃據甘州,縣境屬吐蕃;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年),被回鶻占。
宋為西夏所據。
元屬甘州路。
明為甘州右衛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澤縣隸於張掖分區。
1950年,改屬酒泉分區(後改稱專署)。
1952年,縣治由蓼泉遷沙河堡。
1955年,仍屬張掖專區。
1958年,撤銷縣制。
1962年,恢復,隸於張掖專區(後稱專區為地區),為張掖市轄縣。
2014年,撤銷鴨暖鄉、倪家營鄉,設立鴨暖鎮、倪家營鎮。
行政區劃
臨澤縣境東西長49.5公里,南北寬77公里,總面積2727.29平方公里。312國道、蘭新鐵路齊驅橫貫,交通便利。2003年,全縣轄5鎮(沙河鎮、新華鎮、平川鎮、板橋鎮、蓼泉鎮)2鄉(鴨暖鄉、倪家營鄉),103個行政村、744個合作社。12月,成立新華鎮華興村。社區居委會5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西接高台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總面積2727平方公里。
地貌
臨澤縣地形特徵是“兩山夾一川”,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類型:南部祁連山區,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不高,地勢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只有200—300米,是乾旱剝蝕的低山區。中部走廊平原地勢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
氣候
臨澤縣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乾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多風。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雲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52.9小時,氣溫日較差大,縣城年平均日較差14℃,年平均氣溫為7.7℃。年均無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發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旱、低溫凍害、乾熱風、局地暴雨、霜凍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臨澤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主要有石膏、含碘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蛭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煤、鐵、錳、銅、金等,集中分布在北部合黎山區。共有礦產地28處,其中:鐵礦9處,探明儲量819萬噸;海泡石礦2處,探明儲量18萬噸;凹凸棒石粘土礦1處,探明儲量6400萬噸;石膏礦4處,探明儲量1.1億噸;蛭石礦1處,探明儲量1萬噸;水泥用灰岩礦1處,探明儲量300萬噸;煤礦、金礦、錳礦、鉛礦、白雲岩礦各1處,銅礦、石英石礦各2處。
水資源
截至2012年,臨澤縣地表水資源量12.95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立方米。黑河、梨園河平均徑流量分別為10.49億立米和2.31億立米。有中小型水庫8座,總庫容335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07年,臨澤縣境內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野生植物77種,藥用植物2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綿刺、裸果木,二級保護植物有沙生檉柳等10種。野生鳥類有4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黑鸛,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獵隼、鳶、鶚等。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等。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臨澤縣有耕地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
人口民族
2000年臨澤縣轄3個鎮、6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487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15384、沙河鎮 23031、新華鎮 19473、小屯鄉 9418、蓼泉鄉 17709、平川鄉 21630、板橋鄉 17164、鴨暖鄉 11346、倪家營鄉 9720。 2005年全縣總人口為146037人,總戶數44508戶。有漢族、回族、藏族、滿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總人口中,男性7.54萬人,占總人口的51.54%;女性7.09萬人,占總人口的48.46%。非農業人口2.1萬人,占總人口的14.38%。年內新出生人口1298人,出生率8.8‰;死亡796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
交通
2013年,臨澤縣新建改建鄉、村道路38公里,有各類汽車3051輛,其中,客車164輛,貨車2887輛。全年完成客運量547萬人,較2012年增長18.1%;客運周轉量23961萬人公里,較2012年增長39%;貨運量300萬噸,較2012年增長18.2%;貨運周轉量20885萬噸公里,較2012年增長45%。
經濟
綜述
2013年,臨澤縣實現生產總值43.77億元,較2012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7億元,較2012年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16.76億元,較2012年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13.04億元,較2012年增長12.9%;人均生產總值32279元,較2012年增長11.92%。單位GDP綜合能耗較2012年降低4.23%,單位GDP電耗較2012年降低0.11%。全縣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2.98:36.59:30.43調整為31.9:38.3:29.8,第一產業較2012年下降1.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較2012年上升1.7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較2012年下降0.63個百分點。
2013年,臨澤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0100萬元,較2012年增長27.8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002萬元,較2012年增長35.64%。財政支出115327萬元,較2012年增長9.80%。
第一產業
2013年,臨澤縣農業總產值23.51億元,較2012年增長11.79%;農業增加值13.97億元,較2012年增長7.0%。2013年,臨澤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6.54萬畝(含荒地),以制種玉米為主的訂單農業面積35.86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7.05%。全縣糧食總產量15.42萬噸,較2012年增長1.82%。種植各類蔬菜7.5萬畝。新建日光溫室示範點11個,帶動全縣新建日光溫室803.5畝,累計達到13054畝。發展設施葡萄700畝,露地鮮食葡萄2812畝,釀酒葡萄500畝,發展優質雜果1000畝,肉蓯蓉5000畝。
2013年,臨澤縣完成人工造林2.6萬畝,其中,以紅棗為主的經濟林1.23萬畝,防風固沙林1.27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補植補造面積0.55萬畝,育苗面積0.31萬畝,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0.5萬畝。城區綠化共栽植各類樹木46萬株,種植移栽各類花卉30萬株。
2013年,臨澤縣新增種草面積1.94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奶牛養殖小區8個,奶牛飼養量1.23萬頭;新建肉牛養殖小區(場)10個,累計62個,肉牛飼養量達17.1萬頭;新發展各類規模養殖大戶1206戶,累計16818戶,占總農戶的47.3%。全縣畜牧漁業增加值37177萬元,較2012年增長11.18%,占農業增加值的26.93%。
第二產業
2013年,臨澤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27019萬元,較2012年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121萬元,較2012年增長17.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59818萬元,較2012年增長15.6%;重工業增加值 40303萬元,較2012年增長22%。
2013年,臨澤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2851萬元,較2012年增長17.5%,實現利潤4118萬元,較2012年下降12.2%,產品產銷率80%。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2年降低7.87%。
2013年,臨澤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40605萬元,較2012年增長1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26611平方米,竣工面積192650平方米,開發商品住宅234247平方米;加快大沙河沿岸閒置土地整理開發,開工建設濱河嘉苑、五湖嘉苑、清水灣國際社區等住宅小區3個,城區新建住房161493平方米,新建廉租房102套5100平方米,新建公租房50套1600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3年,臨澤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20.3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59億元,與2012年相比分別增長63.79%和117.61%。
2013年,臨澤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41萬元,較2012年增長14.9%。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9618萬元,較2012年增長14.8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2023萬元,較2012年增長15.0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72960萬元,較2012年增長14.89%;住宿餐飲業8681萬元,較2012年增長15%。
2013年,臨澤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770戶,累計4734戶,新發展私營企業61家,累計416家。有集貿市場9個,其中,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個,年成交額達18974萬元。全縣新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9個,累計達219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達49個,62%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經濟組織。
2013年,臨澤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40622萬元,較2012年增長19.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84675萬元,較2012年增長11.5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308922萬元,較2012年增長39.85%。
2013年,臨澤縣保費收入7746萬元,較2012年增長4.7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735萬元,較2012年增長34.91%;人壽險保費收入6011萬元,較2012年下降1.59%。全年賠付金額746萬元,較2012年增長20.13%。其中,財產險賠付590萬元,較2012年增長21.4%;人壽險賠付156萬元,較2012年增長15.5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臨澤縣共有各類學校167所(含幼稚園)。其中,普通高中1所,招生1073人,在校學生數3344人;職業中學1所,招生871人,在校學生數1630人;初級中學3所,招生1509人,在校學生數5014人;普通國小86所,招生1301人,在校學生數7392人;幼稚園77所,在園幼兒4080人。全縣3-5歲幼兒入園率97.1%;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全縣國中適齡少年淨入學率達99.2%,鞏固率達99.38%。科技事業
2013年,臨澤縣各企業共引進套用科技成果和技術20項,重點引進16項新技術和71個農、林、牧新品種,建立各類科技示範點42個。全年共發放各類科技宣傳資料4.6萬份,舉辦各類培訓班185期,開展科技宣講217場次,培訓科技帶頭人200人,培訓農民4.3萬人次。
文化事業
2013年,臨澤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各1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臨澤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9個,衛生技術人員68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20人,實有醫療病床808張。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20431人,參合率99.47%;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240元提高到280元;共為14735名參合住院患者報銷醫藥費3499.33萬元,全年享受新農合大病補助人數856人,發放大病補助金708.12萬元;新農合門診報銷284698人次,報銷資金711.18萬元。
體育事業
截至2013年,臨澤縣各鄉鎮全部成立了鄉鎮及村農民體育協會,4個社區成立了全民健身站點。在全省首屆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展示大賽上,獲得團體項目二等獎和雙人、單人項目三等獎,在甘肅省第二屆運動會上,獲金牌1枚、銅牌2枚。
社會保障
2013年,臨澤縣城鎮新增就業4959人,共有452名高校畢業生實現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5%。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達4952人和8136人,城市低保標準由266元提高到306元;農村低保標準由1488元提高到1907元,為城鄉低保、五保對象和重點優撫對象發放保障金2576.78萬元,發放臨時物價補貼337.84萬元。嚴格執行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制度,為1247戶城鎮住房困難戶發放補貼207.84萬元。97.25%的適齡農業人口納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範圍,為16951名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1306.04萬元。全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3279人,為1881名企業退休人員發放了基本養老金 2951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 5214人,為554人次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256萬元;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0918人,為1791人次住院患者支付醫療費用 975萬元;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920人,為70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費用355.4萬元;參加生育保險人數5166人,共為105對生育夫婦支付生育保險費用16.4萬元。全縣各類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達96%,其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均達到100%,非公有制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達95.6%。
歷史文化
地方習俗
歲時習俗
臨澤縣農村傳統節日多,較大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臘八節、中元節、寒食節、冬至節等。農民民眾中有“硬窮一年,不窮一節”之說。在節日期間,有條件的家庭一般要改善一下生活。
禮儀習俗
臨澤人民歷來好客,以忠厚淳樸著稱。敬長輩禮儀先行,重親友禮尚往來。禮儀習俗多而繁瑣,但又有“禮多人不怪”之說。婚喪嫁娶,年頭節下,都以行“跪拜禮”和“作揖”禮為主,30年代開始,才有“鞠躬禮”,但也只限於青年學生。解放以前民間沒有“握手禮”,尤其男女握手,那一定被視為男女“授受不清”。舊時行“叩頭作揖”禮,晚輩見長輩叩頭,平輩行作揖禮。尤其婚喪嫁娶,男人結婚,要磕很多頭,婚結過,褲子磨爛,膝蓋皮磨破,數見不鮮。遇喪葬事更是叫苦不迭。但處於杜會的壓力,個人又無法改變。農村舊習雖已有很大改觀,但上墳紀念祖先,遇喪葬事,磕頭禮儀仍在沿襲。
名優特產
臨澤縣特產有:紅棗、沙河梨、小棗粽子、雞肉卷子、小飯、油糕、臊子麵、鹵豬肉、粉皮麵筋、雞肉悶卷、魚兒粉等。
名勝古蹟
臨澤丹霞地貌景區
臨澤丹霞地貌景區地處祁連山
北麓,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臨澤城區2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約為1800米,分布面積約50平方公里。是總面積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張掖丹霞地貌景區的一部分。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原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臨澤烈士陵園),座落在臨澤縣東郊大沙河南岸,總占地面積600畝,是西北地區占地面積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香古寺
香古寺為2A級旅遊景區,座落在臨澤縣城北30公里板橋鎮境內,占地面積約201畝,北依明長城,南眺黑水河,始建於西漢武帝元守年間。建築布局、風格融道、佛、儒“三教合一”基調,是西北地區有名的朝聖旅遊勝地。
雙泉湖
雙泉湖位於臨澤縣城北5公里,景區總面積5040畝,其中水域面積1290畝,屬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史稱梁家湖,千百年來,在眾多泉水中有兩眼泉(九眼泉和五眼泉)涌較盛,水聚成湖,雙泉湖由此而得名。園內建有水上公園,千畝魚池垂釣區、蘆葦區、食府娛樂區和濕地保護區五個旅遊景區。
歷代名人
申緬青,字懷亭,清撫彝廳鴨翅渠人。其父申大振,道光年甲午科舉人。他自幼受家庭薰染,愛讀詩書,聰慧過人,日誦數千言,過目不忘。十三歲考中秀才,就學於高合翰林趙福淳之門,孜孜好學,熟讀經史子集,各流派學說,人稱奇才。他雖學識淵博,但仕途不佳,四次鄉試未中。據傳在一次鄉試中,因錯將“秋”字寫為“愁”字,未被錄取,試官在考卷上眉批日:“詩文俱佳,何其愁也”,甚為惋惜。後僅被中為恩科貢生。同治十年(1871年),在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亂過程中,受欽差大臣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當時駐高台)派遣催辦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五省由戶部分撥的糧響,次年糧炯催清,由成祿保薦欽加監提舉銜,分發山西以通判試用,適父親病死,故丁憂未到職。從光緒元年(王875)主講葬泉書院十六年,潛心培養本地人才,脫穎而出者數十人,被社會推崇敬重,稱聖人。後保薦為國子監典籍銜,候選教諭。署理本省鞏昌府優羌縣(今甘谷縣)訓導(一縣之學官),任貓歸縣,當本縣教育會會長多年。 陳春基,字子和,光緒十一年(1886)十月。生於臨澤縣平川鄉五里墩的一個殷實人家。他聰明好學,上完私塾後,直接考入甘肅省礦業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 ),他自費留學日本,考入東京明治大學,專攻法律。當時,甘肅省教育廳對取得學校證明的自珊留堂雌。*)絨甚將生給他的補助費全部交還給當時駐日的留學監導,請他轉分給生活困難、急需錢用的其他留學生。這種急人所難的行為,在同學中得到一致讚揚。竊國大盜袁世凱以出賣民族利益的二十一條件,換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帝制的承認,在中國留學生中,激起了軒然大波,群情激憤,組織留學生會,發起了強烈的反袁活動。陳春基熱烈回響留日學生會的號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會發起的反袁活動,他同廣大留學生一起,驅趕了袁世凱駐日公使陸宗輿歸國。他為能盡留學生的一份愛國心,而感到十分高興。民國八年(1919),陳春塞在明治大學法律系畢業,返回祖國。民國十六年(1927 ),陳春基報考了甘肅省政府開辦的吏治研究所,並以第一名被錄取。《創修.臨澤縣誌》評述他::“慎言慎行,古貌古心,靜重老成”。這個評語,並不完全準確,‘他的心並不古。相反,他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而且執著追求。他的留日同學張文霞、黃中天、張仲凱玉蔡香山等,說他:“品學兼優,敦厚無華”。 高增貴,字季良。臨澤縣平川鄉五里墩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少年在本村土地廟私塾讀書,聰明過人,孜孜好學,成績優異,後畢業於蘿泉高等學堂。子宣統元年(1909年)二十三歲時,考入甘肅礦業中學堂,後升入西北大學。民國九年(1920年)就讀於北京警官高等學校。民國12年(1923年)又因家內無人料理,辭職回鄉,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其間,他三次出任臨澤縣教育局長,他歷史知識淵博,文學基礎功底深厚。於民國30年(1941)受縣長王存德之聘,任《創修臨澤縣誌》總纂。解放後,土地改革運動中,由於他思想開明,擁護黨的政策,積極回響黨的號召,率先把土地貢獻出來,交土改組分郁,政府定為開明地主。
資源環境
臨澤縣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境內平原綠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歷史悠久的灌耕農業區。現有耕地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水資源以河水為主,泉水、地下水為輔,黑河、梨園河縱橫流徑,南、北部分布有許多季節河,中部湖泊、沼澤、水泉星羅棋布。地表水資源總量12.95億立方米,其中黑河、梨園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12.67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立方米;7座中小水庫總庫容3263.75萬立方米。 縣境內山地占總面積20%,礦產資源也較豐富,己發現的礦種有錳鐵、磁鐵、石墨、玻璃用石英、鉀長石、石膏、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磚瓦用粘土、耐火粘土(紅粘土)、礦泉水。貴重金屬有沙金。 縣境平川地帶占總面積80%,綠洲位於河流沖積平原,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其中糧食作物、瓜菜作物、林木品種豐富,林果品種多,產量高,被譽為“花果之鄉”。野生植物77種,藥用植物2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綿刺、裸果木,二級保護植物有沙生檉柳等10種。野生鳥類有4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黑鸛,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獵隼、鳶、鶚等。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等。
臨澤縣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乾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多風。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雲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52.9小時,氣溫日較差大,縣城年平均日較差為14℃,年平均氣溫為7.7℃。極端最高氣溫39.1℃,極端最低氣溫-27.3℃。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發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旱、低溫凍害、乾熱風、局地暴雨、霜凍等。
特產
臨澤小棗
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臨澤,房前屋後、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縣具有
數百年紅棗種植歷史。臨澤小棗成熟與九月下旬左右,紅棗以核小味甜、肉質細膩、營養豐富、久貯不壞著稱。其鈣、磷、鐵、糖維生素C含量也較高...被譽為“天然維生素C丸”。民間有“一日吃三棗,一生不顯老”的俗語。這種小棗皮有點澀,吃下去還是比較甜的,口感特好又算不上。臨澤小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而聞名遐爾。臨澤小棗在我國的乾鮮果品中,棗、龍眼、荔枝被譽為三大名果。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蘭州市 | 城關區| 七里河區| 西固區| 安寧區| 紅古區| 永登縣| 皋蘭縣| 榆中縣 |
嘉峪關市 | |
金昌市 | 金川區| 永昌縣 |
白銀市 | 白銀區| 平川區| 靖遠縣| 會寧縣| 景泰縣 |
天水市 | 秦州區| 麥積區| 清水縣| 秦安縣| 甘谷縣| 武山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武威市 | 涼州區| 民勤縣| 古浪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 |
酒泉市 | 肅州區| 玉門市| 敦煌市| 金塔縣| 瓜州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張掖市 | 甘州區| 民樂縣| 臨澤縣| 高台縣| 山丹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慶陽市 | 西峰區| 慶城縣| 環縣| 華池縣| 合水縣| 正寧縣| 寧縣| 鎮原縣 |
平涼市 | 崆峒區| 涇川縣| 靈台縣| 崇信縣| 華亭縣| 莊浪縣| 靜寧縣 |
定西市 | 安定區| 通渭縣| 臨洮縣| 漳縣| 岷縣| 渭源縣| 隴西縣 |
隴南市 | 武都區| 成縣| 宕昌縣| 康縣| 文縣| 西和縣| 禮縣| 兩當縣| 徽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臨夏縣| 康樂縣| 永靖縣| 廣河縣| 和政縣| 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臨潭縣| 卓尼縣| 舟曲縣| 迭部縣| 瑪曲縣| 碌曲縣| 夏河縣 |
(參見:甘肅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