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比蘇”縣,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屬永昌郡。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從永昌郡中劃出比蘇縣,設定西河郡。梁末比蘇廢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南寧州總管府,稱尹州。唐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仍稱尹州。唐(南詔)境內瀾滄江以東屬劍川節度,瀾滄江以西屬永昌節度。
宋(大理)屬勝鄉郡,稱“雲龍賧”,相傳因“(瀾滄)江上夜覆雲霧,晨則漸升如龍”,故名。治所在今舊州。
元末設定雲龍甸軍民總管府並防送千戶所,隸屬金齒宣慰司。治所在今舊州。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為雲龍州,授段保為土知州,屬大理府。治所在今舊州。明正統(1436—1449年)間,改屬蒙化府,後仍歸大理府。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雲龍州“改土歸流”,治所仍在舊州。明末崇禎二年(1629年)因“以鹽課為要務”,州治從舊州遷至瀾滄江以東沘江邊的雒馬井(今寶豐)。清代屬大理府。
民國2年(1913年)改州為縣,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直屬省,治所遷至石門。
1949年11月11日中共雲龍縣工作委員會在關里(今長新鄉)大包羅村成立。
11月13日,雲龍縣人民政府在師里(今檢槽鄉)七登村成立。
1950年1月1日,雲龍縣工委、縣人民政府移駐縣城石門。雲龍縣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撤銷雲龍縣,併入永平縣。
1961年3月恢復雲龍縣,仍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雲龍縣轄寶豐、關坪、團結、檢槽、長新、苗尾(表村)、民建7個鄉和諾鄧、漕澗、功果橋(舊州)、白石4個鎮,共87個村民委員會。
名稱 | 面積 | 人口 | 下轄機構 | 政府駐地 |
---|---|---|---|---|
諾鄧鎮 | 467平方千米 | 2.45萬人 | 青松、和平、象麓、果郎、諾鄧、杏林、永安、龍飛、天池、天登 | 石門 |
功果橋(舊州)鎮 | 529平方千米 | 3.40萬人 | 舊州、水井、丹梯、海滄、下塢、山西、湯鄧、湯澗、新山、核桃坪、金和、民主、功果 | 新街 |
漕澗鎮 | 525平方千米 | 3.48萬人 | 漕澗、仁德、仁山、陸山、大坪、新勝、鐵廠 | 漕澗 |
白石鎮 | 322平方千米 | 1.40萬人 | 中村、雲頭、雲頂、順盪、松水、白石、雙龍 | 中和 |
寶豐鄉 | 475平方千米 | 1.80萬人 | 寶豐、大栗樹、南新、福利、東山、莊坪、金麥 | 寶豐 |
關坪鄉 | 268平方千米 | 1.16萬人 | 關坪、勝利、高明、新榮、自新 | 關坪。 |
長新鄉 | 464平方千米 | 2.20萬人 | 長春、豐華、豐勝、佳局、松煉、豐雲、新松、豆寺、包羅、新塘、永香、新和 | 長春坡 |
檢槽鄉 | 415平方千米 | 1.60萬人 | 檢槽、哨上、清朗、清文、三合、文興、大功廠、師井、煉登 | 檢槽 |
苗尾(表村)傈僳族鄉 | 418平方千米 | 0.84萬人 | 表村、茂盛、科立、松坪、早陽 | 表村 |
民建鄉 | 215平方千米 | 0.92萬人 | 布麻、坡腳、只嘎、岔花、邊江 | 太坪子 |
地理環境
位置
雲龍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地處橫斷山南端瀾滄江縱谷區,東經98°52'-99°46',北緯25°28'-26°23',之間,是大理州、保山地區、怒江州3個地州的結合部。東與洱源縣和漾濞縣接壤,南與永平縣、保山市相交,西與怒江州滬水縣毗鄰,北與劍川縣、怒江州蘭坪縣交界。東西最大橫距91·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09公里,總面積4400·95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區。縣城居縣境中部獅尾河谷諾鄧鎮,東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75公里,距省會昆明市574公里。
地質
雲龍縣地處滇西地槽(即三江褶皺帶)之中,屬青藏滇緬印尼巨型“歹”字型構造體系的中部,大地構造走向成近南北或北北西向。境內瀾滄江以東屬蘭坪——思茅中生代紅色沉積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為泥岩、粉砂質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瀾滄江以西至漕澗河一帶屬崇山變質帶,為各種變質岩系;漕澗河以西為中生代隆起區,主要為砂泥岩間夾頁岩或炭石。境內地層以中生代和新生代紅層分布最廣,其次為古生代地層。出露地層有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崇山變質岩、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老第三系、第四系。
雲龍縣地質構造可分為3部分,即雲龍複式向斜、崇山變質帶、三鍋戧隆起區。雲龍複式向斜以寶豐、石門、師井一線為中心,分布於縣境中東部廣大區域,構造走向為北北西向。崇山變質帶沿碧羅雪山南段崇山山脈及其以西志本山、漕澗河以東廣泛分布,是一個被變質了的複式背斜隆起帶。大雪山——三鍋戧隆起區分布於漕澗河以西的雲龍縣西南角,它由北東向的大雪山復背斜和北北西向的三鍋戧復背斜組成。
地貌
雲龍位於橫斷山南段滇西瀾滄江縱谷區,怒山山脈、雲嶺支脈和瀾滄江、沘江(瀾滄江主要支流)由北向南縱貫全境,怒江繞西部邊境而過。屬山區地形,從西到東依次呈南北向排列有崇山山脈、盤山山脈、清水朗山脈,占雲龍縣面積的90%以上。境內水系分布特徵明顯,主幹河流瀾滄江及支流江分別由北向南縱貫雲龍縣的西部和中部,它們的支流呈東西向或近東西向。河床坡度大,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受江水的強烈切割,山勢磅礴,谷地幽深,形成了高山峽谷相間的破碎複雜的地貌形態,古有“岩疆”之稱。雲龍縣基本地勢是東西高,中部低,從北往南逐漸降低。
縱貫縣境的瀾滄江將雲龍縣分為東西兩大地貌類型區。瀾滄江以東屬雲嶺山區,海拔約在2000~2500米之間,成土母岩多為紫色砂岩、泥岩類,土類以紫色土、黃棕壤為主,植被多為雲南松、櫟類等針闊葉林,偏旱少雨,是雲龍縣主要牧區及以玉米、豆類為主的雜糧主產區。瀾滄江以西屬怒山山脈,河谷地區海拔一般為1300~1500米,山嶺地帶一般在3000米以上。土類以紅壤、黃壤、黃棕壤為主,植被多為針闊葉混交林和竹類,多雨豐水,是雲龍縣水稻主產區。
境內山巒起伏,河流密布縱橫,海拔高差懸殊大。苗尾鄉喇嘛枯山海拔3663米,為雲龍縣最高點,最低點為怒江邊民建鄉紅旗壩,海拔730米,兩地相對高差2933米。縣城海拔1640米。雲龍縣由高山峽谷、中山谷地、山麓洪積扇、河流階地、高原夷平面5種地貌單元組成。受複雜多樣的地貌形態影響,氣候、植被、土壤多呈較明顯的地區性差異,尤以垂直差異更為明顯。
氣候
雲龍縣總體上屬大陸性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貌影響,使得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在組合和分配方面,突出表現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相互交叉,且以垂直方向更為明顯,形成複雜多變的“複合型立體氣候”,可謂“一山分四秀,一地分四帶,十里不同天”。最高海拔處與最低海拔處的年平均氣溫相差達17℃。正常年份,沘江河谷降雨量約750毫米,而漕澗地區的年降雨量則達1600毫米左右,相差一倍多。
雲龍縣總的氣候特點是乾濕季分明,雨熱同季,乾涼同期。雨水集中在夏秋季節,易造成洪澇,冬春和初夏時節多乾旱。大部分山區冬季冷涼,夏無酷暑,部分河谷地區冬季溫暖,夏季酷熱。春季回暖快,但春溫不穩定,有時出現“倒春寒”天氣。秋後氣溫下降慢,秋季常有連陰雨。
雲龍縣年平均氣溫16.1℃,最熱月平均氣溫22.3℃,最冷月平均氣溫8.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5.6℃,極端最低氣溫-4℃。平均年降雨量781.4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673.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6.2%。歷年月最大降雨量365.3毫米,月最小降雨量為零。年平均相對濕度68%,最小相對濕度為零。平均年日照2088.3小時,平均年蒸發顯1828.4毫米。平均年雷暴日數37天。平均無霜期258天。年平均風速1.9米每秒,年最多風向為南東南。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433兆焦耳每平方米,屬於大值區,太陽光能資源豐富區。氣象災害頻繁。直接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雪)、冰雪、大風、低溫、霜凍、雷暴等。次生氣象災害有洪澇、滑坡、土石流、農作物大面積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水文
境內河流多屬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瀾滄江、沘江、關坪河、漕澗河、檢槽河。湖泊有天池。雲龍縣入境水量296.9億立方米,出境水量為326.1億立方米。瀾滄江:從苗尾傈僳族鄉上松坪入境,南流經苗尾鄉、功果橋鎮的20個村,至功果村馬乾海村出境入保山,境內流程110千米,流域面積1121.1平方千米,最枯流量277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985立方米每秒,入境水量296.9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20.65億立方米。過境瀾滄江主河道水力資源豐富,進入21世紀,已建成裝機90萬千瓦的功果橋電站,在建的苗尾電站裝機140萬千瓦。沘江:發源於蘭坪縣金頂羊路山中,從白石鎮金雞橋入境,由北向南流經白石、長新、諾鄧、寶豐等鄉鎮的36個村,至功果注入瀾滄江,境內流程123千米,水面縱比降7.5/1000,徑流面積1633.9平方千米,最枯流量3.38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604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每秒,是雲龍縣灌溉及發電的主要水源。關坪河:發源於關坪鄉北面吾補魯山,東南流徑關坪、團結鄉,至臘鵝村附近流入漾濞縣,雲龍縣境內流程40千米,水面縱比降7.5/1000,徑流面積577平方千米,是關坪、團結鄉的主要灌溉水源。檢槽河:發源於煉登村北面的白栗登山,南流至河口入沘江,全長34.4千米。流域面積254.5平方千米,枯季流量0.97立方米每秒,灌溉沿河農田約470公頃。漕澗河:發源於漕澗鎮北面分水嶺,南流至馬鞍山出境經保山市瓦窯鎮流入瀾滄江,境內流程34.8千米。水面縱比降35.4/1000,流域面積322.1平方千米,枯季流量2.75立方米每秒。雲龍縣地下徑流深變化在50~100毫米之間,年地下徑流量為6.64億立方米。年徑流深變化在330.8~1000毫米之間,年降水量55.46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29.2億立方米。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第二次土地資源調查,雲龍縣耕地面積為36886.2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4%,人均0.18公頃,其中水田5374.93公頃,人均0.03公頃。縣內有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紫色土、紅壤、黃壤、燥紅土、沖積土、水稻土9個土類,分17個亞類、20個土屬、72個土種。
森林資源
2010年末,雲龍縣林業用地面積3269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4.76%。雲龍縣國有林地面積79453公頃,占雲龍縣林業用地面積的24.3%,其中漕澗林場20100公頃,五寶山林場41353公頃,天池自然保護區12533公頃,零星國有林地5467公頃,集體林地247480公頃。雲龍縣森林覆蓋率64.8%,活立木蓄積量2378.25萬立方米。活立木年淨生長量89.69萬立方米,年平均淨生長率為3.78%。森林資源年總消耗量為68.23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雲龍地處滇西“三江成礦富集帶”,有19個礦種,各類礦床(點)95處,其中探明儲量29處。截止2009年,已初步探明銅礦儲量3萬多噸,鉛鋅金屬3萬多噸,鐵礦近1000萬噸,鈉鹽2億多噸,板岩2億多立方米,大理石2.8萬立方米。
雲龍動植物資源豐富。雲龍縣森林覆蓋率達56%的,有林地面積332189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523萬立方米,經濟林木30萬畝。蒼巒疊翠的群山中有紅豆杉、滇山茶、水青樹、雲南榧木、禿杉、鐵杉、黃杉、銀杏、紅椿、滇楠等數十種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樹種及總數達110科650多種的木本植物。山野中有數百種中草藥材和二百餘種野生食用菌;雲龍立體性氣候和複雜多變的山形水勢為滇金絲猴、白臂葉猴、小熊貓、金錢豹、穿山甲、梅花鹿、孟加拉虎、黑熊、岩羊、狐狸等數百種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廣大的山野草場和山區農村是雲龍畜牧業發展的天然優勢;雲龍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由於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境內怒江、瀾滄江、沘江、空漿河、關坪河五大江河及其支流共11條河流的水能蘊藏量為320萬千瓦。瀾滄江水電開發規劃中功果、苗尾兩大電站都在雲龍境內,水能蘊藏達二百多萬千瓦;礦產資源主要有鉛、鋅、銅、鐵、鎳、錫、汞、金、銀及食鹽、石膏、板岩、大理石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雲龍縣總人207117人,其中男性106889人,女性100228人;農業人口187253人,非農業人口19864人。全年出生1646人,出生率7.96‰;死亡1017人,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長率3.04‰。60歲以上人口26126人,占總人口的12.62%。全年流動人口13364人,其中流出6669人,流入6695人。
雲龍境內居住有白、漢、彝、傈僳、苗、回、傣、阿昌等20多種民族。2011年末,漢族人口25958人,占總人口的12.51%,少數民族181209人,占87.49%。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白族151035人,占雲龍縣總人口的72.92%;彝族12597人,占6.08%;傈僳族11240人,占5.43%;阿昌族2653人,占1.28%;苗族1662人,占0.8%;傣族1227人,占0.59%;回族435人,占0.21%。
經濟發展
概況
雲龍縣2011年生產總值完成24.65億元,可比增長16.1%,完成年計畫的100.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7.33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完成10.73億元,增長28.4%;第三產業完成6.59億元,增長9.1%。一、二、三產業比例為30:43:27。
財政總收入完成2.4118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完成年計畫的118.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09億元,比上年增長3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62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完成年計畫的104.4%。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6.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完成年計畫的103.5%。農民人均純收入3189元,比上年增加812元,增長34.2%。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27.6億元和17.2億元,分別增長15.98%和12.43%。
第一產業
雲龍縣2011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41.1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10.98萬噸,比上年增長12%;最佳化種植結構,發展優質豆等經作14.98萬畝。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兌現良種補貼2298.6萬元;推廣各類小型農業機械513台(套),兌現農機補貼186.6萬元。林果業進一步發展。新發展泡核桃17萬畝,完成麥地灣梨優質示範種植2000畝,建生態茶園1000畝,人工種植紅豆杉4000畝。種植續斷、重樓等藥材8854畝,成功申報“雲藥之鄉”。林業綜合配套改革穩步推進,雲龍縣流轉林地1204宗,面積26萬畝,流轉金額3572萬元。發放林權抵押貸款6890萬元;發放林業貼息貸款807萬元,扶持林業龍頭企業發展。畜牧業穩步發展。加強“三戶一區”建設,完成團結鄉團結村、檢槽鄉檢槽村生豬養殖小區以及舊州生豬養殖場建設。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兌現牧民補助資金365萬元。雲龍縣大小牲畜存欄67.5萬頭(匹、只),出欄51.95萬頭(匹、只),分別比上年增長4%和3.97%;實現畜牧業產值5.69億元,比上年增長12%。烤菸產業穩步發展。種植烤菸3.2萬畝,完成烤菸收購8.2萬擔,實現菸農收入9522萬元。第二產業
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9億元,同比增長34.2%;實現工業增加值4.38億元,同比增長4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億元。非公經濟快速發展,雲龍縣非公經濟產值達15.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96.3%。萬元GDP能耗下降3%的目標圓滿實現。全力推進工業項目建設:一是水電開發進程加快。做好移民服務工作,推進兩大電站建設。功果橋水電站累計完成投資70.56億元,年內完成投資21.72億元,兩台機組已投產發電;苗尾電站累計完成前期投資25億元。裝機2.1萬千瓦的石房電站投產發電。二是加大礦冶業發展。銀銅礦正常運行,生產銅2900噸,實現產值近2億元;積極推進乾坤耐磨鑄造技改項目;舊州35萬噸金礦石生產線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日處理450噸金礦選廠選址工作,著力促進白石10萬噸電解鋅項目早日開工建設。三是建材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三江水泥廠年產水泥達67萬噸,實現產值2.72億元;餘熱發電項目加緊實施。板岩、紅砂石等建材資源開發進一步整合,生產板岩89萬平方米。四是農特產品加工穩步發展。以大栗樹茶為龍頭的茶葉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泡核桃、優質米、火腿等農特產品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前景較好。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雲龍縣高中階段入學率達70%。積極推進校安工程建設,改善辦學條件。2011年總投入2858.94萬元,新建2.04萬平方米,拆除D級危房6543平方米,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11年完成高中招生851人,職業高中招生467人,國中招生2458人,國小招生2535人,全面完成計畫招生任務。
文化
2011年雲龍縣企業文化“三下鄉”活動,送戲演出達122場,放映電影920場次,7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不斷完善。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民眾健身活動場地建設穩步推進,體育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諾鄧景區保護與開發利用取得新突破,《雲龍縣諾鄧村旅遊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通過省政府批准實施,完成古鹽井和古戲台修復工作,完成諾鄧古村旅遊道路修繕工作。不斷加大旅遊宣傳推介力度,著力打造以諾鄧為主的文化旅遊品牌,提升雲龍旅遊的知名度。全年接待遊客3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旅遊經濟社會總收入9187萬元。構建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完成數位電視轉換5100戶,實施移動多媒體手持電視工程。
衛生
2011年雲龍縣參合農民達179331人,參合率為95.83%。參合農民受益水平不斷提升。縣醫院整體搬遷完成醫技樓、住院樓、門診樓等項目建設,漕澗中心衛生院住院樓和衛生監督所建設項目加緊完成開工前準備工作。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認真落實“獎優免補”政策。嚴格控制計畫外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年末雲龍縣總人口為20715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04‰。
保障
2011年雲龍縣雲龍縣新增就業人員1232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40個,實現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2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0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在穩步推動實施“五險”擴面征繳工作基礎上,全面啟動實施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參保率達89.6%,覆蓋城鄉居民11.94萬人;順利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州級統籌工作,參保人數達9213人,發放低保、五保補助金4608.27萬元,受益37164人。
地方特產
【雲龍縣】.特產黑木耳、香菇、小紅花椒、蜜香梨、無核柿餅、烏骨雞、紅石膏。
【民建鄉】:境內坡腳核桃素負盛名。特產天麻、珠子參。
旅遊資源
玉皇閣建築群
玉皇閣建築群位於雲龍縣石門鎮諾鄧村,距縣城約7公里。現存建築以玉皇閣為主體,由玉皇閣,文、武廟和木牌坊組成。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白衣閣
白衣閣位於寶豐鎮西面的德隆山,距縣城約13公里。白衣閣坐西朝東,依山而建,由前後兩殿組成。後殿為主殿,單檐歇山頂,三開間,通面闊9.4米,通進深7.6米,高約7米。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竺寺
西竺寺位於雲龍縣石門鎮象麓村,距城約3公里。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永曆六年(1652年)增修。現存主殿,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3.9米,通進深11.3米,前檐廈廊闊3.2米,卷棚式頂,門楹懸“竺國宗風”橫匾,殿記憶體十八羅漢塑像,保護完好。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虎頭山古建築群
虎頭山古建築群位於雲龍縣石門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築群。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秀峰塔
秀峰塔位於雲龍縣寶豐鎮東山頂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為風水塔,七級圓形石塔,通高5米,徑0.86米,第四、六級各雕一龕,內雕天王像,塔剎寶頂由整石雕成,它聳立於沘江邊峭壁之上。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飛龍橋望江樓
飛龍橋望江樓位於雲龍縣舊州鎮南,距縣城83公里。是清末農民正義領袖杜文秀在瀾滄江上修建的鐵索橋,建成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橋身沖毀,現余兩端橋頭和橋西的望江樓。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水城藤橋
水城藤橋位於雲龍縣城北面約68公里的白石鄉水城村,橫跨沘江上,因橋用藤子編綴而成,故名藤橋。藤橋是用本地所產的山葡萄藤編織成的吊橋,架在江兩邊對生的老栗樹上,全長25米。橋架設在兩根藤子扭編成的直徑約5公分的長繩上,再在下面懸吊一張用藤子編織成的長圓形網,網底穿進一根寬1尺、厚5寸的木方作為行走的橋面,橋身兩端緊繫於作為橋墩的樹幹上。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青雲橋
青雲橋位於雲龍縣城石門鎮西約1公里處的沘江上,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為曾任陝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揚所建。為鐵鏈吊橋,全長36米,寬2.18米。橋底用五根鐵鏈,上復木板組成橋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根扶鏈。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通京橋
通京橋俗名大波羅橋,現名“解放橋”。位於雲龍縣城北長新鄉大波羅村,橫跨江上,距縣城38公里。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橋為伸臂式單孔木樑橋,全長40米,寬4米,淨跨徑29米,高12.5米。1998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彩鳳橋
彩鳳橋位於雲龍縣城北74公里的白石鄉順盪村,橫跨沘江之上。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後歷代均有維修,到光緒年間的最後一次維修時把西面的橋亭改建閣樓,名“童子閣”。橋為單孔伸臂木樑橋,全長33.3米,寬4.7米,淨跨徑27米,高11.33米,1988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惠民橋
惠民橋位於雲龍縣城南寶豐鄉南新村,距縣城21公里,架於沘江之上。現橋重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橋為雙孔鐵鏈吊橋,由於建橋處江面較寬,故於江心增設橋墩,採用了二進連跨的建築工藝。三個橋墩上均建有瓦頂橋亭,東西兩端橋亭為牌樓式,並附有長達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順盪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順盪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於雲龍縣白石鄉順盪村南大慈寺東側,總面積1.5萬平方米。現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經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塊,殘碑20多塊,碑除一塊明成化二年(1466年)銘文為漢字外,余均為梵文經咒;經幢為四方形三重檐,頂作圓形寶頂。順盪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天池
天池亦名暑場海。位於雲龍縣城西北的五寶山上,距縣城22公里,面積為1平方公里,最深處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屬高原斷層湖。五寶山上建有龍王廟等,可供人們參觀遊覽。現開闢為雲南省級旅遊度假區。
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龍縣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個鄉境內。總面積6630公頃。主要保護:原生的雲南松林及豐富的植物種群,區內有暖性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杜鵑灌叢等多種植被類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種;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資源,有滇金絲猴等14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2012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民俗文化
雲龍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白、漢、彝、苗、回、傣、傈僳、阿昌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3%。雲龍白族文化有明顯的山地特徵,它同洱海周圍的壩區白族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山地文化的獨特性突出反映在雲龍白族戲劇“吹吹腔”以及白族音樂“打歌調”等形式上。“吹吹腔”同洱海地區“大本曲”相比,前者以嗩吶配奏,後者以三弦伴奏。打歌調”主要流傳於雲龍東北部山區。雲龍民歌(或稱“山歌”)的內容絕大多數反映愛情生活和生產勞動。雲龍的彝族,多居于山間緩坡台地或半山腰,以十多戶為一村居多。以玉米、蕎麥、小麥、大麥等為主食,服飾比較獨特。曾盛行“兒子上門,女婿入贅”姑舅表優先聯姻的習俗。喪葬習俗明代前均為火葬,清代改為棺木葬。
傈僳族婚俗與其他山地民族差不多,只在局部地區曾存在亞血緣族內婚和“公房制”的習俗轉房制和姑舅表優先婚配的習俗也比較普遍。喪葬習俗與附近白族差不多,送葬前全村人要集中於喪者家打歌、唱陰陽調為死者送葬。
雲龍的阿昌族、苗族、回族、漢族、傣族等民族,他們都是因為不同的歷史原因來到這裡,以後和這裡的民族長期大雜居,長時期的交往過程中他們把自己先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授給當地民族外,也隨同當地民族一起傳承當地的原始習俗。所以民俗習慣與前面提到的民族都大同小異。
雲龍建築文化在現存的古廟宇、古民居建築上有完整的反映,最典型的可以從被省人民政府授於歷史文化名村的諾鄧村民居、廟宇、牌坊等古建築中得到集中的體現。目前諾鄧村保留完整的明清古建築就有100多個民居院落,還有玉皇閣道教廟宇建築群以及其他多處公共建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一顆印”等民居建築風格多樣,山村構局因形因勢變異多姿,在建築形式上高度重視傳統工藝和圖案雕刻等方面的有機協調、美觀精細,門窗斗拱特色均具,壁牆廳堂莊重典雅。
村邑文化是古代雲龍居民留給今天的又一份特殊遺產。這裡有五井、漕澗等地的集鎮式村邑文化,有白石、署場、大達、大村、表村等地的山村式村邑文化,有湯澗、仁山、大坪子、大栗樹、回族村、苗家寨等地民族風格迥異的村邑文化,還有天登等地獨家村式的村邑文化,都是別具特色的民居群落,它們當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村落結構形式的古樸自然,更主要的還是其中飽含著地區精神文化內涵的諸多民族民間生活成分。
橋樑文化作為雲龍現存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證據,其種類之多,造型之巧,結構之精,確實不愧於“橋樑博物館”之美譽。在雲龍境內眾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來修建了無數跨江過河的藤橋、木橋、石橋、鋼橋、鐵鏈橋等等,形式則有吊橋、浮橋、拱橋、伸臂橋、風雨橋之類。其中如抗日戰爭中的功果橋、滇西農民起義的飛龍橋遺址及水城藤橋、包羅通京橋、石門青雲橋、順盪彩鳳橋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遺產,它們證明著古代雲龍的不凡經歷。
與橋樑文化伴生的還有驛道文化。古代鹽業經濟的發達造就了雲龍這個邊遠之地與四方八面緊密相連的交通網路。東向大理,南至保山,西往騰衝、片馬,北上麗江、中甸,商貿往來貨暢其流,至今縱橫交錯的雲龍境內古驛道上,石板青青,蹄印深深,驛站舊址猶存,馬邦痕跡依舊,而在驛道上留下的馱洋貨、販私鹽、趕考、逃匿、匪事、兵爭等等故事傳說更是多得數不勝數。
重要事件
2014年7月9日凌晨在雲龍縣功果橋鎮民主村發生土石流災害,現已造成6人死亡、8人失蹤。
2014年7月9日凌晨2時,大理州雲龍縣普降大到暴雨,雲龍縣功果橋鎮民主村發生土石流災害。災情主要發生在沿箐溝一線的彝族、彎以頭、水磨房、河邊4個村民小組。
2014年9日11時40分,災害造成6人死亡、8人失蹤,具體災情正在統計中。
災情發生後,雲南省民政廳、雲南省減災委辦公室於12時啟動4級救災應急回響,該省民政廳工作組已趕到大理州,正趕往雲龍縣功果橋鎮。大理派出由州委、大理軍分區、民政、國土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立即趕赴災區,指導協助開展抗災救災工作。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