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元和郡縣誌·卷二》:隴州“因山得名” 。
建置沿革
夏、商《禹貢》載,為雍州之域。
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帶為矢國封地。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領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室養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為附庸,在汧水之濱(今牙科鄉磨兒原)築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孫)遷都汧邑(今東南鎮鄭家溝原)。
春秋,秦領岐以西之地,屬秦。秦文公四年(前762年),在汧邑建都14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今東南鎮苟家溝村建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推行縣制,改汧邑為汧縣。
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置汧縣,屬內史。
西漢初期,分汧縣西部置郁夷縣(治所今固關街東)。
新莽地皇四年(23年),改郁夷縣為郁平縣,屬右扶風。
東漢撤銷郁平縣,轄地併入汧縣。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汧縣改屬漢安郡(治所在今寶雞市西北)。獻帝時撤郡,汧縣復屬右扶風。
三國曹魏初,隃糜縣轄地併入汧縣。
西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分汧縣西部,在郁夷縣故址設隴關縣,後撤銷,轄地仍歸汧縣,屬扶風郡。
東晉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年),在汧縣設隴東郡,後撤。建平二年(331年),將陳倉縣(今陳倉區)千河以西部分轄地劃歸汧縣管轄,屬扶風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汧縣置東秦州,復設隴東郡。東秦州領隴東等3郡。太平真君元年(440年),改東秦州為南秦州。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撤銷,隴東郡改屬涇州(今甘肅省涇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汧縣為汧陰縣。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汧陰縣南部,於南由谷口置南由縣(今寶雞縣香泉鄉),劃屬武都郡(治所苑川縣,即晉陳倉縣)。正光三年(522年),分岐州、涇州部分地方於汧陰縣,復設東秦州,治所汧陰縣,仍領3郡。孝昌二年(526年),析汧陰縣東南部,在長蛇川口(今寶雞縣香泉鄉東)置長蛇縣,屬東秦州的隴東郡。孝昌三年(527年),東秦州為万俟醜奴所占據。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於今杜陽鄉堡子身村,復置州、郡、縣治。東秦州仍領原3個郡,治所汧陰縣,隴東郡領汧陰、長蛇2縣。
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年),撤銷南由縣,轄地併入汧陰縣。廢帝元欽二年(553),改汧陰縣為杜陽縣,改東秦州為隴州,治所杜陽縣,隴州之名此始。領平涼、隴東2郡。隴東郡領杜陽、長蛇2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因避水患,遷州、郡、縣治所於今縣城址。武帝天和四年(569年),隴州併入岐州。天和五年(570年)分長蛇縣地設汧陽郡及汧陽縣。不久,撤郡,汧陽縣仍屬隴東郡。大象二年(580年),改杜陽縣為汧陰縣,恢復南由縣,復設隴州,治所汧陰縣。領隴東、平原2郡,隴東郡領汧陰、長蛇、南由、汧陽4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隴東郡,以州領縣。撤銷長蛇縣,轄地併入南由縣,後又分出復設。五年(585年),改汧陰縣為汧源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長蛇縣為吳山縣。開皇末,南由縣改屬岐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撤銷隴州,汧源、吳山、汧陽改屬扶風郡。義寧二年(618年)復設隴東郡,治所汧源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隴東郡為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源、汧陽、吳山和華亭(今甘肅省境內)4縣。武德元年(618年),於南由縣設含州,四年(621年)撤銷,南由縣復屬隴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隴州為汧陽郡,治所汧源縣。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源、汧陽、吳山、南由、華亭5縣。上元二年(761年),改吳山縣為華山縣,後又復名吳山縣。元和三年(808年),撤銷華亭縣,轄地併入汧源縣,撤銷南由縣,轄地併入吳山縣。隴州領吳山、汧源、汧陽3縣。
五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仍設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陽、汧源、吳山3縣。後周世宗顯德中(946年—959年),分汧源縣西北部復置華亭縣,仍隸隴州。
北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年),分吳山縣西部於古南由縣地設隴安縣。太平興國初(976年),華亭縣改屬平涼府。隴州領汧源、汧陽、吳山、隴安4縣,治所汧源縣。熙寧五年(1072年),隴州改屬秦鳳路。
金初改秦鳳路為熙秦路,撤銷隴安、吳山縣,轄地併入汧源縣。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分熙秦路東部設立鳳翔路,隴州改屬鳳翔路,復設吳山縣。太和八年(1208年),復設隴安縣。隴州領汧源、汧陽、吳山、隴安4縣,治所汧源縣。
元初,隴州改屬鞏昌路。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復撤吳山、隴安2縣,轄地併入汧源縣。隴州領汧源、汧陽2縣,治所仍設汧源縣。延祜四年(1317年)十一月,撤銷汧源縣,轄地由隴州直管,領汧陽一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隴州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領汧陽一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汧陽縣隸鳳翔府,隴州仍屬鳳翔府。
清康熙二年(1663年),隴州改屬鳳邠道鳳翔府管轄。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隴州為隴縣,屬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銷道制,以省領縣,隴縣歸陝西省政府直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鳳翔)管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寶雞,隴縣仍屬其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務院批准,1958年11月撤銷千陽縣建置,屬地歸併隴縣,並將隴縣管轄的縣功、新街兩社劃歸市管。1961年9月恢復千陽縣建置,隴縣轄區仍舊 。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以前無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重修鳳翔府志》載,隴州編戶29里,屬縣一,曰汧陽,嘉靖中,析歸於府。隴州本土實編戶為28里。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隴州分3鄉,轄28里,381甲,55村堡。
中華民國初,隴縣沿用清代行政區劃。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實行保甲制,設6區,17聯保,201保,1948甲。
1949年7月,隴縣解放。8月初成立12個區公署,1個城關市政府。隨後,將赤沙、香泉兩區劃歸寶雞管轄,增設固關區,為11區1市65鄉。1950年6月,將新街區分別劃歸縣功、八渡區管轄,東南區分別劃歸城關市、杜陽區管轄,為9區1市60鄉,445個行政村。1951年5月27日,取消城關市名稱,從東向西以序數命名各區,區政權機構為區公所。
1952年10月30日,增設新街、東南、曹家灣3區14鄉,隴縣為12區74鄉。
2011年,隴縣轄12鎮1個管委會。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隴縣下轄10個鎮:城關鎮、東南鎮、東風鎮、溫水鎮、天成鎮、曹家灣鎮、八渡鎮、新集川鎮、河北鎮、固關鎮,158個行政村。隴縣政府駐城關鎮東大街7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隴縣地處渭北高原西部邊緣地區(關山東麓),介於東經106°26′32″—107°8′11″,北緯34°35′17″—35°6′45″之間,東連千陽縣,南鄰寶雞縣,西北與甘肅省的清水、張家川、華亭、崇信等縣接壤,南北寬57.6千米,東西長59.7千米,總面積228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複雜的少數縣之一,它位於關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隴縣有大小山頭3429座,大小溝道1746條,主要河流四條,四條河的主要支流64條,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斜貫縣境中部,其餘三條分別流向南、北,交錯切割,自然形成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複雜地形。這些複雜多樣類型的形成,是各種自然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地質條件,其次是氣候及其它外營力等。隴縣的地質條件複雜,地質構造系統代表著不同的構造形式的綜合,境內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千山低山丘陵、黃土梁溝壑區;合谷階地區;關山山區;六盤山丘陵山地區;景福山區。
氣候條件
隴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根據地形地貌的特點,從北到南,大致可分三個氣候區:1、北部半乾旱溫和氣候區;2、中南部淺山溫涼半濕潤區;3、南部中山濕潤寒冷區。縣城所在的川道地區,常年年平均氣溫10.7℃,≥0℃的平均積溫4000℃,≥10℃的平均積溫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無霜期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時,日照百分率46%,≥0℃期間的平均日照1605.5小時,≥10℃期間的平均日照1103.8小時。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隴縣植被屬落葉闊葉林區,暖溫帶與溫帶的分界線穿過縣西北部,將隴縣20%的面積劃入北溫帶的黃土高原中部草原區,其餘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又被劃分為暖溫帶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和暖溫帶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兩個亞帶。隴縣植被區現有植物1042種,其中牧草352種,樹木385種,栽培農作物305種。在農作物中,糧食131種,豆類37種,薯類4種,油料23種,綠肥、飼料13種,瓜類14種,蔬菜33種,特種作物50餘種。動物資源
隴縣地處古北界,但又與東洋界相近。在動物區系中處於華北、蒙新、青藏、華中、西南五區交匯地帶。除中亞分布的荒漠種類不能滲透境內外,歐亞大陸北部青藏高原和中國南部分布的動物種類都可延伸到此處,是動物種類較為複雜的過渡區。1979年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在關山地區的八渡、關山、固關選點進行獸類區系調查,查明獸類有49種,分類為5目,20種,44屬。按獸類區系劃分,屬古北界成份的16種,占32.6%;東洋界成份的19種,占38.8%;廣布種14種,占28.6%。16種古北界成份中,屬歐亞大陸北部分布的種類14種,屬青藏高原分布的種類2種。19種東洋成份中,屬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分布的種類7種,屬中國—緬甸分布的種類12種。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1.6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6‰。年末全縣總戶數80789戶,比上年下降2.4%;戶籍人口273297人,比上年增長0.2%;其中:農業人口234721人,占總人口85.9%。常住人口為25.29萬人,城鎮化率為37.41%,比上年提高1.41個百分點。民族
隴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維族等。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4.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6億元,增長3.8%,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2.86億元,增長15.6%,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6.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29億元,增長11.2%,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3.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3538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折合5296美元(1美元=6.3329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2%。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達到53177元/人,同比增長24.9%。
三次產業比重達到22.0:50.5:27.5。其中,第一產業占比重較上年降低4.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重較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重較上年降低2.8個百分點。
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33972萬元,同比增長17.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157萬元,同口徑增長12.2%;其中:工商稅收8034萬元,增長9.1%。地方財政支出18.37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3872萬元,下降13.6%;公共安全支出7153萬元,增長14.4%;教育支出53511萬元,增長11.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612萬元,增長25.6%;醫療衛生支出16644萬元,下降24.0%;農林水事務支出24205萬元,下降13.8%。
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53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其中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22.64億元,增長23.3%;農村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9億元,增長55.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8.34億元,增長77.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2.21億元,下降46.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52.09億元,增長21.8%。三次產業投資占比為26.2:5.5:68.3。
2017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9%。其中:種植業產值16.29億元,增長3.6%;林業產值1.53億元,增長30.6%;牧業產值14.33億元,增長2.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0億元,增長11.9%。
2017年,全縣繼續圍繞糧食單產提高工程,狠抓良種統供、測土配方施肥、小麥高產創建等技術和防霜凍、防蟲害、抗旱保苗等綜合措施的實施,戰勝了冰雹、大風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92萬畝,比上年減少0.48萬畝,下降1.0%;糧食總產量達到10.0萬噸,比上年減少0.33萬噸,下降3.2%。烤菸種植面積2.7萬畝,同比下降12.9%;菸葉產量2611噸,同比下降28.9%。
2017年積極打造全省千億羊乳全產業鏈發展龍頭縣、全省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示範縣已初具規模。百億生態乳都建設已進入全省發展總盤子,全面完成奶山羊轉型升級示範縣年度建設任務。全縣大家畜存欄7.44萬頭,牛存欄6.98萬頭,其中:奶牛存欄4.4萬頭;羊存欄7.89萬隻;豬存欄2.54萬頭;家禽存欄25.70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0152噸,奶類總產量16.39萬噸。
2017年,全年造林面積2.81萬畝,同比增長12.4%;育苗面積2115畝,同比增長0.7%;零星植樹320萬株,木材採伐量9995立方米;核桃面積56.0萬畝,增長2.8%;核桃產量達到10116噸,增長13.7%;板栗產量90噸,花椒產量22噸。
2017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8.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7.3%;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812台,增長5.3%;小型拖拉機達到2157台,下降10.0%。全年機耕面積39.70萬畝,增長15.6%;機播面積30.86萬畝,下降14.7%。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積6.99萬畝,同比增長1.0%。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完成增加值36.40億元,比上年增長17.8%(按可比價計算);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9%,較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78億元,增長18.2%(按可比價計算),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2%,較上年提高8.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9.56億元,增長57.9%。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實現產值61.50億元,增長51.9%,輕工業實現產值18.06億元,增長82.3%。煤炭開採洗選業是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動力,拉動工業生產增長33.2個百分點,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貢獻達67.5%。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93億元,同比增長55.2%。從註冊類型看,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41億元,增長45.4%;私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68億元,增長70.6%。實現利稅總額8.47億元,增長18.5%。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實現利稅5.30億元,下降0.8%;輕工業實現利稅3.17億元,增長7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金1.29億元,下降56.3%。
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47億元,增長15.5%。具有資質等級的2戶建築企業集團公司及其下屬的22個分公司全年實現建築業產值7.83億元,同口徑對比增長25.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6.5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2萬平方米,增長15.9%。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6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04億元,增長40.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9.8%,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9個百分點;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16.62億元,增長4.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0.2%,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6個百分點。2017年,城鎮實現零售額20.73億元,增長15.6%;農村實現零售額2.93億元,增長7.4%。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66億元,增長17.8%;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7.78億元,增長12.9%;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53億元,增長26.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69億元,增長20.5%。
2017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為101.0%,同比上漲1.0%,涉及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呈“七增一減”態勢。
全年各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呈現波動上漲趨勢,與上年同期比,價格上漲最高的月份是十月份,為102.4%;價格上漲最低的月份是二月份,為98.7%。
全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004戶,個體工商戶總數達到6370戶,同比增長8.1%;新發展私營企業207戶,私營企業總數達到907戶,同比增長26.7%。
全年接待各類遊客817.9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7.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0%和64.6%。
全年保險業務收入5932萬元,同比下降6.9%。其中:財產險業務收入2695萬元,增長4.1%;人壽保險業務收入3237萬元,下降14.4%。全年保險業務支出3124萬元,下降10.9%。其中:財產保險業務支出2113萬元,增長29.6%;人壽保險業務支出1011萬元,下降46.1%。
2017年底,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86.1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住戶儲蓄存款餘額達到69.10億元,增長10.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達到26.12億元,同比增長15.0%。其中:短期貸款4.71億元,下降24.1%;中長期貸款18.05億元,增長47.9%。在各項貸款中,農村商業銀行貸款22.43億元,增長10.7%;農業銀行貸款3.68億元,增長51.0%;郵政儲蓄銀行貸款1493萬元,增長4.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全縣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4723人,同比下降6.4%;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624人,增長3.1%;初級中學12所,在校學生8056人,下降1.3%;全縣國小63所,在校學生18414人,增長5.9%。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小畢業升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3.58%。全縣聯考輸送二本以上學生836人,專科學生860,教育質量實現歷史性跨越,聯考二本上線率全市第一,順利通過省級教育強縣評估,創建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全縣共有電影放映單位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鎮文化站(館)14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縣數位電視用戶達到19340戶,其中:農村用戶達到10780戶,增長4.0%。數位電視入戶率達到38.38%,通數位電視的村達到103個,數位電視播出節目達到182套。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全縣衛生機構數24個,床位1370張,下降2.3%;其中:醫院床位905張,同比下降5.2%。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394人,增長4.6%;其中:醫生486人、增長5.2%,護師護士535人、增長8.5%。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3所醫院和17所衛生院及158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成投用,農村設醫療點192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達到282人。勞動就業
2017年底,全縣全社會從業人員數達到15.95萬人,同比增長0.6%;其中農村從業人員13.16萬人,同比持平;城鎮在崗職工人數0.98萬人,同比增長3.2%。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94萬人,增長0.7%;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02萬人,增長0.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99萬人,增長0.6%。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8%,同比降低0.32個百分點,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754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639個。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全縣158個村布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融服務網點。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4.26萬人,同比增長14.0%;失業保險參保5383人;生育保險參保8683人;工傷保險參保10617人。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2316人和18916人,分別同比增長2.5%和8.4%;構築健康扶貧“五道保障線”,貧困民眾醫療報銷比達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加人數達到229431人,為33.85萬人次報銷門診費1537.35萬元,為4.87萬人次報銷住院費13919.53萬元。社保體系更加健全,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99%,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有所提升。
截至2017年末,全縣23個貧困村、2574戶10393人脫貧退出。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19個,638戶民眾喜遷新居,危房改造3103戶;融資6億元,集中實施103個貧困村生態雅村強基工程;同步推進農村公路“最後一公里”、電商扶貧、農村電網改造等項目,貧困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8206名貧困學生髮放資助金5854萬元,建成農村幸福院68個。2017年度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353萬元,就業培訓1.7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就業10.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4億元;為城鎮居民1632戶3137人發放低保金2052.61萬元;為農村居民3827戶9981人發放低保金3726.21萬元。發放7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1012.89萬元;救助農村受災困難民眾5537戶16731人,發放救助金227萬元;臨時救助困難家庭1279戶4964人,發放救助金367.62萬元;救助困難職工190人,發放失業救濟金107萬元。
人民生活
截至2017年末,全年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57966元,比上年減少241元,下降0.4%。其中,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1340元,下降24.5%;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9670元,增長10.2%;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2095元,增長9.4%。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15元,同比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450元,比上年增加2361元,增長9.1%;其中,工資性收入18774元,增長9.3%;經營淨收入1833元,增長9.6%;財產淨收入1303元,增長6.1%;轉移淨收入6540元,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18825元,比上年增加1452元,增長8.4%。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19元,比上年增加793元,同比增長9.6%;其中,工資性收入4697元,增長9.2%;經營淨收入2270元,增長9.5%;財產淨收入28元,增長12.0%;轉移淨收入2024元,增長10.9%。全年農民家庭人均支出為8560元,增長7.7%;其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83元,增長6.6%。
環境保護
2017年末,全縣森林面積196.6萬畝,森林覆蓋率57.58%;全年降水量524.6mm,年平均氣溫11.9℃,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10.6℃;年平均相對濕度67.0%,全年日照時數2045小時,年平均風速1.7m/s,最大風速10.1m/s。2017年末,全縣累計完成“五改”3萬多戶,規範煤炭市場,取締5戶“散亂污”企業,依法註銷25戶礦山,清理關閉砂場28戶,拆改燃煤鍋爐41台,淘汰黃標車87輛,餐飲油煙治理全市第一,收穫藍天254天,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居關中各縣前列。全縣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達到0.536噸標煤/萬元;化學需氧量排放1671.63噸,比上年削減1.5%;二氧化硫排放量199.01噸,削減1.5%;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62.48噸和289.28噸;工業廢水和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均達到100%;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90%;生活垃圾清運總量26262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9%。
安全生產
2017年末,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4人,同比下降20.0%;發生交通事故1335件,死亡29人;火災事故76件;刑事案件立案數401件,下降24.3%;犯罪人數90人。郵電
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達到11068萬元,比上年增長6.4%。年末電話用戶達到22.73萬戶。其中:固定電話達到1.34萬戶;行動電話達到21.39萬戶,淨增行動電話957戶。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899部/千人,比上年增長0.3%;每千人訂有報刊達到30份。全縣網際網路寬頻用戶達到13676戶,比上年下降29.1%,其中有線電視網際網路用戶達到1883戶。交通運輸
交通
通過隴縣的省、市公路有寶(雞)平(涼)公路和寶(雞)天(水)公路。寶平公路在隴縣部分叫隴縣段,南路支線叫東八路(東風鎮至八渡鄉),寶天公路在隴縣部分為隴關公路(縣城至關山)。這3條路在縣境內總長為127.59千米。寶平公路隴縣段
從千、隴交界的交界村起,西至陝甘交界的大橋村界碑止,全長51.69千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建成。1964年4月,改道環城南過境。1970年後,將險段紅崖灣山道改在山下,全線鋪築渣油,車輛暢通無阻。為國家三級公路。
東八公路
東風鎮至八渡鄉原只有小道相通。1961年3月,開工築路,是年6月竣工,全長15.4千米。1976年春,截彎、取直、加寬後,通行班車,並與寶平公路相接。寶雞市交通局將此線劃為寶雞環線,列入專業養護路段。
隴關公路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8月,陝西省建設廳二科組織修建的鳳隴公路,東起縣城,西至關山鄉的三股水,1935年4月15日竣工。原路在隴縣境內長140里,經隴縣固關翻越關山。這段公路通過逐年加寬改造、提高,已達到國家三級公路標準。1976年,已將縣城至掃帚灘的16千米鋪成了渣油路面。
寶中鐵路、寶漢高速、國道G344貫穿全境,為陝甘寧三省通衢和邊貿重鎮。
運輸
2017年末,全年全縣完成貨物運輸量112萬噸,貨物周轉量7465萬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6.7%和14.4%;完成旅客運輸量86萬人次,旅客周轉量7346萬人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0.3%和10.0%。年底全縣公路線路總里程達到159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92公里,增長13.7%,公路等級進一步提高。年末全縣擁有營運汽車985輛,同比下降4.5%。其中普通載貨汽車839輛,下降6.8%;載客汽車113輛,下降4.2%;在冊出租汽車100輛,同比持平。全縣在冊汽車10434輛,其中轎車8967輛,當年新增轎車716輛。歷史文化
年俗
春節,隴縣也叫過年。從臘月初八後,家家開始備辦年貨,準備過年。臘月23日《送灶君》,也稱“送灶”、“掃舍”。臘月30日糊窗戶、貼窗花、年畫,貼對聯、門箋、鬥神畫,備酒菜、給祖先獻供饃、菜,燃香、點蠟燭,祭祖祀神,燃放鞭炮,開始過年。晚間全家團聚吃菜喝酒,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新媳婦散發壓歲錢,說古道今、談工作、敘家常。午夜後,在院內點燃一堆柏葉火,燃放鞭炮,插香接神,除舊歲,迎新春,稱之為“迎喜接福”。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新衣,給祖先燒香叩頭。早飯吃餃子或臊子麵,午飯擺酒席,吃饃食。初二之後,攜帶禮品,走親訪友,謂之“拜年”。此間各村裝扮社火游演,搭制鞦韆。“元宵節”是年俗活動的重要內容,在隴縣人們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稱。元宵節活動主要有三項內容,一是吃湯圓;二是觀花燈、觀焰火、猜燈謎;三是耍社火。在正月初五後,各種形狀的花燈如:暖鍋燈、魚兒燈、老虎燈、兔娃燈、猴孩燈、西瓜燈、紗燈、宮燈、龍燈、蓮花燈、火罐燈等花燈上市。初八起,婆家開始為未婚媳婦送燈籠,並帶禮品或糕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為燈節活動,入夜,城鄉戶戶院內懸天燈、掛門燈、掛墳燈,小孩挑著彩燈走門串戶游燈。新媳婦第一個元宵節要去男方舅家或姑家“躲燈”。這一習俗與民間的傳說有關。
方言
隴縣是陝西省的西大門,在語言劃分上屬關中西府方言。西府話聽著好像與甘肅口音相近,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隴縣方言中古漢語辭彙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隴縣方言歷史厚重的表現。這裡的苟家溝村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建都的地方,通過方言可以窺視這方水土上人們的生活、文化、習俗、歷史等情況。社火
隴州社火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盛於宋、明、清時代。據隴州舊志載,早在秦漢時隴州民間就有“百戲”游演活動。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古隴州人根據黃公伏白虎事編演“角牴戲”《東海黃公》。漢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隴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詭狀異形,以穢縵為歡樂,內外共觀,獸不相避”的記載。明清時期,隴州各古廟會戲唱斗台,隴縣各家社火晝夜不絕,隨場變演,已形成賽社火的風習。隴州社火的種類有: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蹺、車社火、秋遷、蹺板、舞獅、舞龍、耍大頭、古參軍、竹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隴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配唱曲調兼表演外,其它絕大多數是屬造型藝術。隴州社火的表演內容:多以仙佛精道、神頭鬼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歡離合;鈸刀趕棒,叱奸罵讒。內容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故事,也有求吉慶、頌政通人和、宣傳經濟發展等內容。
隴州社火的特色:馬社火是隴州最普遍規模最大的社火。各類社火表演隊前均有“黑虎靈官”開道。各類社火表演隊的鑼鼓隊陣容龐大、節奏激烈、氣勢磅礴、震耳欲聾,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展現出黃土地西部壯士的雄風。傳神誇張的隴州社火臉譜形成主要特色。
臉譜
社火純屬啞劇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長時間的類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觀眾只有從社火所扮人物繪畫的臉譜上讀懂內容,這就要求臉譜設計有譜可依。隴州民間藝人根據對所扮角色的理解進行大膽細緻的創作。利用色彩圖案、線條穿插變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徵方面刻畫十分細緻、具體、直觀、給人一種原始清晰之感。
刺繡
隴州刺繡藝術,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它以純樸濃郁的地方鄉土風味,它以浪漫、粗放、強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給人以美的欣賞。它以圖案誇張、繡工精細、針角嚴密、地方泥土氣息濃郁,每針每線都傾注著婦女們內心情思和良好的祝願。
隴州刺繡品種類有:繡花枕、繡花門帘、繡花鞋、繡花鞋墊、繡花壁掛、百花帳、萬名傘、五毒肚、香包、虎頭帽、狗頭帽、護袖、虎頭鞋、貓頭鞋、虎枕、貓枕、豬枕、五毒耳枕、秦枕、鮭枕、魚枕、掛獅、掛龍、掛虎等種類。
皮影
皮影戲在隴州傳承相當久遠,大約從剪紙發展而來。由於皮影戲班組織相當簡便,所需人員不多,演出詼諧富有鄉村情趣,深得廣大人民民眾喜愛。隴縣仍有7家皮影戲班活躍在鄉村。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風格。隴州皮影製作主要是已故老藝人陳召賢所興起,他的製作藝術,為陝西西路皮影製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製作的千餘幅皮影製作(粉本),體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純熟的白描技巧。陳召賢從藝40餘年,共刻制傳統與現代戲劇人物、景物皮影3000餘件。150餘件皮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多件作品各類展賽中獲大獎,1989年他入選《中國民間藝人名人錄》。
花燈
花燈製作:每年元宵節有兒童游燈之俗。民間品類眾多,式樣奇異。有花藍、鼓兒、火罐、鋰魚、兔兒、轎車等,均為手提花燈。另有懸掛的宮燈、紗燈、轉燈等,均屬掛燈類。掛燈須請良工製作:手提小燈均為家制。正月初即動手扎制,至初十後,方紙糊染色,彩繪裝點,以備出售。編制人員範圍逐漸從南部鄉鎮擴展到隴縣各鄉村。窗花
隴州窗花有繪畫、剪貼兩類。主要以婦孺自製自用,形成春節喜慶、布飾房屋的主要品。春節前上市出售。清代至民國初,以純色紙刻剪,不加塗染,圖案以花鳥、人物為主。建國後,單色窗花已全被染色窗花取代,其刻制精細、刀法嫻熟、構圖集中、染色鮮明,為城鄉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每到年終臘月份,在隴縣縣城各街道、一些鄉鎮、村落隨處可以看到隴州民間藝人刻制的窗花、剪紙,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民間民俗風景。風景名勝
龍門洞 中國五大懸空道觀之一、丘處機創立道教龍門派的開宗棲真之地,是一處融道教名勝、原始森林、喀斯特岩溶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生態人文景區。 龍門洞為全真教“龍門祖庭”,因地勢奇、險、峻、幽,享有“第二華山”美譽,國家AAAA級景區。景區由龍門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區組成,轄6山3河26峰118個景點,素以36洞洞洞有仙,24潭潭潭藏龍傳為佳話。景區林木蔥蘢,奇峰景秀,溪水奔涌,跌流激盪。樓台殿閣借勢成景,棧道雲梯凌空垂懸,懸崖峭壁鬼斧神工,山水森林與道教建築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2014年8月,隴縣成功舉辦中國寶雞隴縣·龍門洞道文化論壇。 | |
段家峽水庫 段家峽水庫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發電供水,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始建於1970年,1972年竣工蓄水運行,2004年2月水庫除險加固動工,2005年10月底竣工,2006年12月經省、市相關部門驗收。水庫原設計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應洪峰流量分別為680立方米/s和1100立方米/s。2003年9月起水庫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相應洪峰流量分別為580立方米/s和1270立方米/s。洪水總量分別是5730萬立方米和12100萬立方米。 | |
混元寺 又名雷音山,位於隴縣關山腳下、蒲峪河畔,天成鎮范家營村所在地,是范仲淹抗敵安營紮寨之地。 雷音山景區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占地面積4000多畝,由旅遊觀光區、休閒度假區,民俗體驗區、垂釣娛樂區,宗活動區五大板塊組成。景區背靠關山,面對蒲水,山環水抱。 景區距隴縣縣城10千米,距關山草原風景區45千米,距龍門洞景區50千米,距寶雞市86千米。 | |
關山草原 位於隴縣西南部,距寶雞市區134千米、西安市300千米,是中國西北內陸地區的以高山草甸為主體的具有歐式風情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前776年,秦襄公遷建汧邑,位於隴縣東南鄉鄭家溝塬,汧邑成為秦國第一個都城,一直持續到前762年,長達14年,秦人在隴山山地草原由畜牧業起步,完成了從遊牧向農業民族的轉變過程;也正是在千河平原建立了諸侯國,走向了關中平原,進而統一了中國。因此,隴山山地和千河流域是秦文化的發揚地,也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漢文化形成的發源地之一。 |
地方特產
沙棘 隴縣沙棘是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的特產。沙棘果實含大量的維生素c,被稱為Vc之王,其果汁為上等飲料。隴縣沙棘資源遍及境內南北山區,年產量在200萬公斤以上。 隴縣境內關山、千山山區氣候、土壤條件極為適宜沙棘生產,隴縣現有野生沙棘3883公頃,其中達到一、二級覆蓋度的占40%,年產鮮果1500噸。隴縣可用於發展沙棘的耕地和荒山荒坡近2萬公頃,建設大規模沙棘基地條件優越。沙棘生長環境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要求,沙棘飲料屬保健型飲料,適應了飲料無污染、低糖、高營養的發展趨勢。沙棘油、沙棘果內是重要的藥用原料。 | |
辣椒 辣椒是隴縣的傳統特色產業,其產品條細色紅、皺紋均勻、肉厚香辣、油脂、辣紅素鈣含量高及維生素含量高等特點而素有“秦椒之王”美譽。隴縣2萬畝辣椒被列為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為了提高辣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隴縣在東南鎮張家莊村流轉土地500畝建立了辣椒示範園,採取“公司+農戶+科技+基地”的生產模式,由辣椒合作社統一經營實施,由省市專家統一技術指導。2011年9月2日召開的全國辣椒專家會議上,該示範園被確定為參觀點。 | |
核桃 核桃是隴縣果業特色之一。據史料記載,清宣統二年(1910年)隴縣開始人工種植核桃,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青皮核桃,八十年代栽植地畔核桃,2002年以來連片種植。2012年12月,隴縣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屬陝西12個核桃經濟林基地重點縣之一、國家核桃標準化生產示範區、省級核桃良種基地縣。隴縣“香玲”核桃品種在首屆中國核桃節榮獲金獎。2014年,隴縣綠色核桃標準化生產示範區項目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專家組驗收,被授予“國家綠色核桃生產標準化示範區”稱號,成為陝西省獲此殊榮的縣區。 | |
西洋參 為養陰生津的稀有名貴中藥,1979年試種,1985年起大面積種植,面積達10萬平方米,年產量15000公斤。 |
特色小吃
馬蹄酥 又名蜜餡兒,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原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製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 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歸鄉省親時,傳入其家鄉隴州的宮廷膳食。長孫皇后原籍隴州香泉鄉,如今孫家莊還有娘娘墳遺址。隴縣東風鄉相公山下的娘娘廟遺址,便是唐代為紀念賢良的長孫皇后奏於聖上減免隴州人民的賦稅而建的祠堂。 | |
涼皮 紅紅的辣椒,白色的涼皮。隴縣涼皮和西府涼皮一樣,用麵粉經過泡——洗——蒸等多道工序完成,有擀麵皮和麵皮2種。 | |
羊肉泡 隴州羊肉泡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後餘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特別是冬季,常常排隊去吃。隴縣羊肉泡和西府其他地區的羊肉泡不同,饃(白面烤餅)顧客用手掰好,放在碗中,熱湯中一過,加點冬粉羊血絲,撒上蔥花,就著糖蒜,是隴縣人日常的早餐之一。 | |
油鏇、酥饃、狗舌頭 隴縣的油鏇餅和酥饃也是當地兩大特色。油鏇用發麵在炭火鍋內烤制而成,卷上核桃花生仁碎粒,香而不油,脆而可口。油鏇餅也就一個燒餅大小,四周厚而中間薄,四周一圈一層都是烤乾的,口味很獨特。 隴州酥饃,皮酥餡兒香甜。穌麵包油麵加糖餡兒烤制而成。 狗舌頭,是一種類似於油鏇的餅,但是狗舌頭很大,很酥脆,上面有核桃渣,口味很適合青少年,和老年人吃。 |
城市榮譽
2007-2008年度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通過縣。
2008年度省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2009年獲得省級園林城市。
2011年獲得國家衛生縣城。
2011年獲得省級雙擁模範縣。
2011年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2011年獲得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1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通過縣。
2011年獲得陝西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
2011年獲得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 。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