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縣

永平縣

永平是一個山區民族縣。在全縣總面積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壩占6.2%。2005年末,全縣實有耕地面積22.9萬畝,人均1.57畝。永平境內居住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2個民族,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7.4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人,其中:少數民族6.9萬人,占全縣總人的39.6%,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基本信息

概述

永平縣永平縣
公元前4世紀,一隊隊馬幫從一座氣勢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過,跨過奔騰不息的瀾滄江,踏出一條通往西亞各國聞明於世的“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留下了“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的歌謠。這座名彪史冊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巒四周方圓2884平公里的區域,就是永平縣。

歷史

永平縣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永平建置歷史較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隸屬永昌郡管轄。自東漢建縣,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係一直未變。
唐武德七年(624年),廢郡設州,雲南共設有七州,永平隸屬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治所置於何處,亦無從考據。唐代中葉,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在漢置博南縣地設定勝鄉郡,隸屬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
元憲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定,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定。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
據《永平縣誌》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為金齒衛,二十三年(1390)年,改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年),罷鎮,改稱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係一直未變。
永平縣永平縣
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定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
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併,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經濟

2011年全年生產總值完成21.12億元,增長1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增長3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57億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完成23866萬元,增長20.1%;財政總支出完成82621萬元,增長30.9%;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增長35.2%。全縣呈現出經濟平穩發展、民生不斷改善、社會安定和諧的良好局面。
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13.44億元,增長22.5%;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4.08億元,增長17.8%。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制定出台了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意見和相關配套政策,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0個。引進了投資1.1億元的永平川嬌生態農業園和投資2.7億元的香菇菌種擴繁及示範種植項目,生豬集中養殖小區、香菇種植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全年糧食總產達8.23萬噸,增長13.22%,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北斗鄉北斗村種糧大戶李樹蘭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種糧大戶”榮譽稱號。兌補各類惠農資金3194萬元,推廣農機具560台。收購菸葉13.4萬擔,菸農收入1.2億元,收購總值、菸葉稅、均價、上等煙比例均創歷史新高,被州政府表彰為菸葉生產先進單位。實施年度森林管護172.4萬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1萬畝,新種植核桃9萬畝,全縣核桃面積達137.3萬畝,產量2.08萬噸,產值5.6億元,被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組委會命名為“中國核桃貿易集散第一縣”,岩北村被命名為“中國核桃第一村”。全年林權流轉面積3萬畝,林權抵押登記56項,抵押貸款金額9000萬元。畜牧產業穩步發展,總產值3.7億元,增長7.8%;完成了117.67萬畝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兌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資金306.1萬元。

政治

行政區劃

【博南鎮】成立於2005年12月,由原老街、曲硐兩鎮撤併而成。位於永平縣境中西部;全鎮土地總面積466.3平方公里;2009年底,全鎮總人口54236人。居住著23個民族,其中漢族有38795人,回族9836人,白族1912人,彝族3012人,其他民族35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8.47%。回族是境內居住的主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8.14%;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
【北斗彝族鄉】位於永平縣城東北部,全鄉土地總面積482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鄉共13303人,全鄉共有漢族、彝族、僳僳族、白族、回族、苗族等六個世居民族雜居而住,少數民族人口9994人,占總人口的75.12%,其中彝族7669人,占57.65%,白族1501人,占總人口的11.28%,僳僳族645人,占總人口的4.85%。
【廠街彝族鄉】位於永平縣東南部,轄區國土面積363.3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鄉總人口19653人,境內居住著漢、彝、回、僳僳、白、苗等七個民族,彝族人口8403人,占總人口42.76%。
【龍街鎮】位於永平縣城東南部42公里處,全鎮國土面積464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鎮總人口23380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僳僳、回、哈尼、傣、景頗、基諾、侗11個民族,漢族6736人,占總人口28.81%,少數民族人口16644人,其中,彝族12344人,白族487人,苗族1301人,僳僳族338人,回族2135人,其它少數民族20人。
【龍門鄉】位於永平縣北部,全鄉國土面積297.4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鄉總人口12511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僳僳、回等9個民族,漢族8163人,占總人口65.25%,少數民族人口4348人,占總人口的34.75%,其中,白族1405人,回族929人,彝族1378人,僳僳族401人,苗族82人。
【水泄彝族鄉】位於瀾滄江東岸,永平縣境南端,水泄鄉有國土面積395.5平方公里,2009年全鄉總人口數17027人,境內居住著彝、漢、苗、僳僳、白、回、納西、景頗、阿昌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4056人,漢族占23.82%,少數民族人口12971人。
【杉陽鎮】位於永平縣西南,國土面積422.1平方公里,人口42549人,居住著漢、白、回、苗、僳僳等16個民族,有常用耕地28244畝,其中水田12556畝,旱地15688畝,是永平的人口大鎮和糧食主產區之一。

地理

地理位置

永平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鄰漾濞彝族自治縣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接昌寧縣,西隔瀾滄江與保山市分治,北與雲龍縣山水相連。東西最大橫距64.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7千米,全縣土地總面積2884平方千米。昆畹公路和大保高速公路穿越縣境。永平縣地處雲嶺山脈分支博南山和雲台山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點2933米(青神龍山),最低海拔點1130米(漁壩平坦),縣城海拔1620米。
境內山巒重疊,河川縱橫。銀江河為縣內主要河流,由西北向東南縱貫縣境,最後注入瀾滄江。過境河流有瀾滄江、順濞河。銀江河之東、順濞河之西是雲台山,銀江河之西、瀾滄江之東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夾兩山,高山、河流、壩子縱橫交錯的獨特地形。

地理概貌

永平地形地貌獨特,立體氣候特徵明顯。永平境內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錯,較大山脈有博南山和雲台山兩大山系。最高點為青龍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點魚壩坪坦,海拔1130米;縣城中心海拔1620米。縣內主要河流銀江河由西北向東南橫穿縣境,銀江河之東順濞河以西是雲台山,銀江河之西、瀾滄江以東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夾兩山”,高山、河、谷、壩子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由於海拔高低差異大,“立體氣候”特徵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全縣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時,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

自然資源

永平自然資源豐富,物產眾多。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銅、、銀、錫、砂金、鉛、汞、褐煤、磷、矽、水晶、高嶺土、石灰石等礦采15種,非金屬礦12種。其中褐煤儲量3200萬噸,銅儲量203.66萬噸,高嶺土儲量2800萬噸,花崗岩儲量20萬立方米。植物資源有雲南松、華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鵑、山茶、香樟、楠木、紅椿、梨、桃、梅、花紅、石榴、香櫞、核桃、花椒等。境內寶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內高等植物達89科360餘種,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遺留下來的水清樹、闕氏木蘭(本蓮花)、杜氏木蓮、爬地柏等。藥用植物有沙參、防風、黃連、芍藥、貝母、百合、龍膽草、天麻、天門冬、草烏等;菌類植物有雞棕、松茸、木耳、香菇、乾巴菌、牛乾菌、奶漿菇等。野生動物資源有狗熊、野豬、豪豬、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飛鼠等;禽類有竹雞、錦雞、鳳凰雞、鸚鵡、孔雀、啄木鳥等。永平特產眾多,主要有薄殼大泡核桃、臘鵝、花椒、雞棕、松茸、蜂蜜、香菌、雲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張、泡辣子等。

水利資源

永平縣境內地質結構複雜,地形切割較大,水文地質條件優越,形成河流較多,全縣共有大小河流100餘條,其中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常流河有31條,均屬瀾滄江水系。據調查,全縣水資源總量10.08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13.9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67萬千瓦。

文化

永平文化底蘊深厚。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雲南境內所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內蘊十分豐富。石器均為磨製精巧的石斧、石錛、石刀、石鐮、石鏃等;陶器均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壺、陶缽、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過考古發現,新光文化遺址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每一個時期都代表著同一種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被專家稱為“新光類型”,對研究雲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成因、我國古代邊疆地區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對雲南邊地文化的影響、東南亞國家之間古代文化的關係、古文化族屬、雲南青銅文化的起源問題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史學價值。此外,長期以來,永平便一直是內地通往邊疆及東南亞國家的重要交通門戶。具有“西南絲綢之路”盛譽的博南古道,就是以境內著名的博南山來命名的。它的出現,比北方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多世紀,是中國溝通內地和邊疆,通往南亞和西亞以及歐洲的國際性大通道。

旅遊

旅遊資源

永平歷史悠久,古時是博南古道的咽喉,曲硐、老街、杉陽是重要的驛站。古往今來,曾有中外旅遊考察者經此而矚目。縣內自然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92.12萬畝,森林覆蓋率70.6%,

文物古蹟

永平新光遺址、霽虹橋及蘭津渡、西山寺、鳳鳴橋、永國寺、雙鶴橋;

風景名勝

曲硐溫泉、大鹼塘及玉皇閣、老江坡摩崖石刻、銀江曉霧、木蓮奇觀;

特色餐飲

黃燜雞、木瓜雞、大塊雞、辣子雞等永平土雞系列特色美食,黃燜羊肉、臘鵝、鵝心肝、臘牛排等永平回族特色美食;大紅菌燉雞、香菇煮火腿、油炸乾巴菌、羊肚菌燉雞、火燒青皮菌骨朵、素炒白雞樅、清湯黑雞樅、油炸黃雞樅等野生菌系列特色美食;樹頭菜炒火腿、金雀花炒雞蛋、油炸香椿芽、涼拌薄荷、白花杜鵑煮豆米等永平野菜美食;野三七燉雞、象牙七煮臘豬腳、百合蒸肉、小紅參燉排骨、天麻燉雞、帶皮羊肉鎖陽湯等永平草藥美食;泡辣子、泡大蒜、豆豉、油粉、卷粉等永平地方特色小吃。

白木瓜

白木瓜含糖甙、胡蘿蔔素、蛋白酶、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不但是上好的調味佳品,而且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是生產蜜餞、果醬、白木瓜原汁和白木瓜酒等名優產品的主要原料,具有舒筋活血、通絡化瘀、強身健體、祛風除濕、開胃健脾的功能,是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疾病的良藥。永平縣種植白木瓜的歷史悠久,以果大皮薄,酸香濃郁,肉質豐厚,核小汁多而遠近聞名,是雲南生產白木瓜優質苗木以及種植髮展白木瓜的主要基地縣。

黃燜雞

在滇西走動,談論到吃,首推大理。大理的小吃不但品類齊全,而且特色鮮明。但在大理,說起“第一名菜”,人們首先聯想到的便是“永平黃燜雞”。在永平,黃燜雞菜餚經營戶有上百家,但以“小王黃燜雞”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目前,年接待遊客容量為5萬人,最大接待容量為300人/日。小王黃燜雞是小王夫婦集近三十年烹飪經驗,選用永平山區土雞、優質花椒、草果、乾蒜、乾辣椒、生薑等十幾種配料,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烹飪技術相結合而獨創的地方風味特色食品,隨著烹調技藝的不斷改進,小王黃燜雞以其色鮮味美,香氣撲鼻,油而不膩,味道獨特,烹製快捷而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成為永平縣招待貴賓的首選名菜。

泡核桃

永平有廣闊的山地資源,有適宜核桃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全縣73個村民委員會(社區)均有核桃分布,其中56個村適宜種植泡核桃。全縣各鄉鎮均育有泡核桃苗,其中以博南鎮勝泉村最多,質量最好,一般每年育近600畝。永平縣出產的核桃,有果大、皮薄、仁白、味香、出油率高、營養豐富等特點,是饋贈親友賓朋和居家食用的傳統風味食品。且可入藥,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等功效。核桃樹既是點綴田園,綠化環境的理想樹木,又是質地堅韌、紋路美觀、輕巧耐用的二等家具用材。

著名景點

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永平縣永平縣
寶台山位於永平縣城西南部,地處昌寧、漾濞、巍山3縣市的結合部,總面積9584公頃,原始生態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種資源豐富,文物古蹟眾多,自然景觀秀麗,以古老、神奇、壯觀而聞名滇西。境內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加之起源古老,成分複雜,森林植被具有從滇南到滇西北過渡的顯著特徵,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種,是省內難得的物種基因庫。區內植被覆蓋率達96.68%,共有各類植物1001種,其中:蕨類植物22科41屬90種、種子植物134科443屬911種,第四冰期遺留下來的蘭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蘭(木蓮花)、大樹杜鵑、雲南山茶、絨葉含笑等奇花異卉隨處可見,其中以花色絢麗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譽的成片木蓮花最為罕見。區內常有金錢豹、金絲猴、山驢、黑熊、綠孔雀、錦雞、鳳凰雞等珍禽異獸在林海中出沒,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範圍的野生動物就達30多種。區內的明代古建築群“金光寺”始建於崇禎元年(1628年),建築古樸雄壯,雕工精細,構思奇巧,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素有“滇西名勝”之稱。寺內現存有不少寶貴的文獻、經書和藝術珍品,對研究雲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義。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遊歷寶台山金光寺,對寶颱風物、寺觀亭閣進行了細緻而精闢的記述,並作了“余至省,即聞此山之盛”的高度評說。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確定寶台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設立寶台山為“雲南寶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博南古道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與外國往來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於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從大理往西,經順濞橋進入永平,經黃連鋪、叫狗山、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杉松哨、梅花鋪、寶豐寺入永平縣城,又經曲硐桃園鋪、石子坡、小花橋、大花橋、博南山、杉陽街、鳳鳴橋、江頂寺,過霽虹橋進入到保山境內。永平古稱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這一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演繹,人們習慣上把南華經祥雲、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古道統稱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縣境內綿亘100多公里,是相對較為完好的一段,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文化積蘊濃厚,旅遊資源豐富。一是文物古蹟眾多且研究價值較高。如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曲硐清真寺、萬馬歸槽、花橋古驛、元代古梅、貞潔匾額、博南山碑、永國寺遺址、明代古茶、杉陽古鎮、西山古寺、鳳鳴古橋、江頂寺門樓、下鋪客棧遺址、蒲蠻橋馬居遺址,霽虹橋遺址,瀾滄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廟宇庵堂林立。永平縣現有大小寺廟118個,其中古道沿途的廟宇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眾多,梵音不絕,如:萬松庵、玉皇閣、鐵廠關廟、花橋普照寺、杉陽永國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觀名符美譽,獨樹一幟。如有西天文筆之譽的大尖山,盛譽一時的西山晚翠、永平曉霧,有山坳明珠之譽的大鹼塘,萬松仙境之譽的北斗萬松山等。四是永平縣民族眾多,有漢、彝、回、白、苗、僳僳等多種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民風民俗風格迥異,也是博南古道旅遊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鹼塘及玉皇閣
山坳明珠—大鹼塘:坐落於城東北約2公里處,東依永雲公路,西靠營盤山,路繞山環,山色明媚,樹木成林,蓄水滿塘,波光瀲灩,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靈化槐影

靈化山又名玉皇閣,位於城北約7公里處,三面陡峭,如玉筍拔地而起,有玉皇閣、唐槐點綴其中。

土特產

永平縣:特產核桃、大紅花椒、磨盤柿、香菇、雲木耳、白皮大蒜、蜂蜜、臘鵝。
龍門鄉:核桃、桐油、木瓜、花椒。
曲硐回族鄉:臘鵝、核桃仁。
北斗彝族鄉:​永平大泡核桃、肉牛、黑山羊、樹頭菜等。

永平之最

永平縣海拔最高點——位於北斗彝族鄉雙河村北部的青龍神山,海拔2933米;
永平縣海拔最低點——位於水泄彝族鄉的魚壩坪坦,海拔1130米;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