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

礦業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礦業城市在轉型過程中狠抓觀念創新,在思想觀念方面實現了一系列轉變,由過度依賴單一礦業產業向依靠多元產業轉變,由重開發輕保護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由自我封閉向對外開放轉變,由固守國有經濟向國有與非國有經濟共同發展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城市轉型工作的大發展。

基本信息

詞典

礦業礦業

中國是世界上疆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種齊全配套、資源總量豐富的國家,是具有自己資源特色的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條件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依據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和能量、物質來源的不同,一般將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即成礦作用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與疊生成礦作用。內生成礦作用是指由地球內部熱能的影響導致礦床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外生成礦作用是指在太陽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應力導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氣圈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地殼表層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變質成礦作用是指由於地質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經過深埋或其他熱動力事件,使已由內生成礦作用和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或含礦岩石的礦物組合、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以及結構構造發生改變而形成另一類性質不同、質量不同礦床的地質作用。疊生成礦作用是一種複合成礦作用,是指因多種成礦作用複合疊加而形成礦床的一種地質作用。這四種不同的成礦作用形成四類不同的礦床,即內生礦床、外生礦床和疊生礦床。一個地區範圍內礦產能否形成、形成多少與優劣均與該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

一個國家礦產資源的豐度,除地質條件外,與可供儲礦的疆域空間條件直接有關。在同等有利成礦的地質條件下,疆域越是遼闊,礦產資源就越豐富。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遼闊,沃野千里,山川縱橫,景色秀麗,湖沼盆地星羅其布,地貌極為雄偉壯觀。西部多高山峻岭,東部多丘陵、平原。這廣袤無垠的大地和複雜多樣的地質地貌為儲存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各斷代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布;從太古宙到新生代這30多億年的時間裡,中國大地經歷了多期廣泛而又劇烈的岩漿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岩漿岩,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中國是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地殼運動和構造演化的產物。按板塊構造的觀點來看,中國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項鍊,南與印度板塊相接。中國大陸正是處在這幾大板塊的接壤地區,並受幾種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影響,因此為形成多樣性的礦產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構造條件。正是由於以上諸種因素,才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中國

簡介

新中國成立50年來,開展了大規模礦產地質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控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會計師潛在的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會計師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勢等8種。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範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我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立國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係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導,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占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占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我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我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頒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非金屬礦產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矽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資源特點

我國礦產資源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劣並存的基本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2、礦產品種齊全配套,資源豐度不一;3、礦產質量貧富不均,貧礦多,富礦少;4、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5、共生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床少。

歷史功勳

古代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礦業的發展,為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揚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的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礦業為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需要的礦產資源

五千年來,炎黃子孫得以在中華大地上生存發展與繁衍生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與中國礦業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我們的祖先在生存發展過程中需要礦產資源,無論是史前時期還是其他任何歷史時期都是如此。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利用石頭作為器具用來獲取食物和與自然作鬥爭的工具。在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以及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制陶用黏土類礦產,鐵、銅等金屬礦產,煤、石油等能源礦產,以及鹽礦等多種多樣的非金屬礦產則更是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源。也正因通過礦業的開發和礦業的發展,促使石器時代過渡到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以至今天的現代社會,並促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近現代發展

中國礦業促進了現代中國能源原材料工業大發展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和血液。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進行過地質調查的礦產僅有20多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產僅有2種。到2007 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71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產達159種,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水氣礦產3種。

新中國成立前,作過不同程度地質工作的礦產地約數百處。今天,經不同程度勘查工作的礦產地已有2萬多處。探明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占全球探明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總值的12%,居美國和獨立國協國家之後,為世界第三位。

由於地質勘查獲得豐碩的地質成果,為礦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充裕的礦物原料基地。1949年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礦山僅百多處,到2007年已有各類礦山124930處,其中:大型礦山4014處,中型礦山5756處,小型礦山和小礦分別有59446處和55714處。新中國成立前僅對十餘種礦產進行開發,2007年進行開發利用的礦產種類(含亞礦種)已約有185種,年採掘礦石量達60多億噸。

60年來,我國相繼建立了克拉瑪依、大慶、勝利、大港、遼河、塔里木等大型石油基地,大同、平頂山、陽泉、兗州、淮南、神府等大型煤炭基地,鞍山、攀枝花、冀東等大型鋼鐵基地,白銀、金川、銅陵、德興、大廠等大型有色金屬基地,昆陽、荊襄、雲浮等大型化工基地,江西萬年等的大型水泥石灰石基地,由此形成了我國能源與原材料的強大供應系統。目前我國已成為體系完整、礦種齊全、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品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的礦業大國。

由於礦業的大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原材料工業的大發展,使我國躍入世界能源、原材料生產大國的行列。1949年我國產鋼僅15萬噸,有色金屬1.3萬噸,化肥0.6萬噸,硫酸4萬噸,水泥66萬噸,平板玻璃91萬重量箱。而2008年產煤27.93億噸,原油1.89億噸,鋼5.84億噸,10種有色金屬2519萬噸,化肥6012.7萬噸,硫酸5132.7萬噸,水泥14.00億噸,平板玻璃5518.5萬重量箱,鹽5953萬噸(表1)。

功勳表現

中國礦業加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

中國礦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20世紀初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3%,2050年預計將達到70%左右。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1980年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19.4%,1996年占29.4%,2006年占41.3%(世界城市人均為49.2%),2007年城鎮人口已達5.77億人,占總人口的43.9%。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礦業城市的興起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一大批大型礦產地的發現和勘探開發的成功,在我國那些原是荒無人煙或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地區有400多座新興礦業城鎮拔地而起,如大慶、包頭、金昌、白銀、嘉峪關、克拉瑪依、大同、平頂山、淮南、淮北、陽泉、烏海、鞍山、本溪、阜新、盤錦、松源、七台河、雞西、銅陵、馬鞍山、新余、德興、三門峽、黃石、郴州、雲浮、銅川、石嘴山、東營、箇舊、攀枝花、白雲鄂博、包頭等,大大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有一個不很精確的統計,1980年全國有礦業城市43個,占當時全國城市總數的9.8%,1997年在全國666個城市中有礦業城市160個,占25%。可見,礦業城市的興起在全國城市化進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礦業城市不只是眾多的人與資源在地域空間上的簡單疊加,而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資源為依託、以經濟活動為基礎、以社會發展為紐帶,相互聯繫極為緊密的有機整體。同時,礦業城市也是一個區域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高度聚集的場所,是一個區域人、財、物的聚集中心和中心市場,它所固有的輻射力、吸引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如攀枝花,從1965年開始,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最大的釩鈦生產基地,周圍輻射20萬平方千米、擁有2000萬人口,成為川滇交界地區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中心。

礦業城市的興起為促進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粗略統計,礦業城市為國家提供了93.6%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鐵礦石、70%以上的天然氣。礦業城市已成為提供礦物能源與原材料的主體。

中國礦業促進了神州大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礦業的發展,特別是礦業城市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區域經濟格局,對我國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於中國客觀地質條件的影響,在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礦業城市的興起,對於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如黑龍江的大慶、內蒙古的白雲鄂博、包頭和烏海,新疆的克拉瑪依、甘肅的金昌、白銀,四川的攀枝花、雲南的箇舊都是在偏僻、邊遠和民族地區興起的,其中很多又是老少邊窮地區。由於礦業和礦業城市的發展和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對於脫貧致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西部地區礦業和礦業城市又有了新的發展。據《中國礦業年鑑》資料,2001年中國西部地區有礦山企業33738個,從業人員有192.64萬人,原礦產量8.65億噸,礦業總產值1030.93萬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1.95%、20.85%、18.95%和22.41%。2007年中國西部12省區生產煤炭91038萬噸,原油5194萬噸,鋼5601萬噸,水泥2.87億噸,農用化肥1996.6萬噸。主要礦產品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長,分別占36%、27.8%、11.4%、21.1%、34.2%。西部地區礦業的發展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力就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都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西部12省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8256.6億元,比2000年的15538.4億元億元增加3.74倍,2008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總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8%上升為19.37%。

中國礦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中國礦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就全國來說,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逐步上升。1986年礦業產值占GDP的3.09%,2000年上升到4.52%,而2007年則進一步增至5.30%(表2)。如果把礦產初級加工製品產值計算在內,則約占全國GDP30%以上。礦業為增強我國經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礦業城市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1999年的統計資料,該年全國礦業城市(鎮)國內生產總值達30417億元,占全國GDP81910.9億元的37.3%。人均GDP為9817元,相當於全國人均GDP6534元的1.5倍。礦業城市以占全國24.7%的人口提供37.7%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是一項很大的貢獻。礦業總產值2895億元,占全國當年礦業總產值3573億元的81%,占當年全國GDP的3.5%。礦產品及相關能源、原材料產品進口總額約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5%。礦業城市向國家交納了大量利稅,為國家財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礦業為增強國防實力作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發現並成功勘探開發了了一批可供開發利用的核工業礦產原料和稀有金屬礦產地,為發展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為發展我國的核工業提供了礦物原料,從而對增強我國國防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礦業為勞動就業和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礦業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無論是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除礦業本身需要大量勞動力外,隨著礦業的大發展和礦業城市的興起,為礦業服務的相關產業也需要很多勞動力。所以中國礦業的發展對於解決勞動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礦業行業有職工2100萬人從事各種工作。有3億多人口生活在400多座礦業城鎮之中。與礦業有關的能源及原材料加工業是我國就業的主渠道,與之相關的第三產業吸納大量勞動力。由於解決了大量人員的就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國社會穩定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礦業成為世界礦業的重要支柱

由於中國礦業的大發展,為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礦產資源,從而大大減輕了國際礦業的負擔。中國是向國際礦業市場提供礦產品的大國之一。據對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資料進行分析,在2005-2006年世界34種重要礦產產量中,中國礦產品產量占20%以上的有18種,占30%以上的有煤、鎢、稀土、銻、錫、鉛、鎂、天然鹼、重晶石、石墨、滑石、矽灰石等12種,其中鎢、錫、銻、重晶石、石墨、矽灰石等6種礦產產量占80%以上。中國礦業為國際礦產品貿易注入了活力,2007年中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4748.27億美元,同比增長23.6%。中國礦業為穩定世界能源形勢從增長和降耗兩方面作出積極努力,2008年生產標準煤達28.5億噸,為2000年13.8億噸標準煤的2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據《國際統計年鑑2008》資料,中國能耗總量在世界總量中由1990年的14.85%下降到2004年的7.76%。

“開發礦業”郵票

《開發礦業》郵票《開發礦業》郵票

1978年12月25日我國發行了《開發礦業》特種郵票一套四枚,分別是(1) 4分 民眾報礦,(2) 8分 掘進尖兵 ,(3)10分 露天採礦,(4)20分 井下運輸

發展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在經過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推出了《中國礦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該報告結合礦業的行業特點和國際發展趨勢,分析我國礦業發展的現狀,指出礦產資源和礦業領域目前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並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礦業發展的戰略思路,以及理順行業管理體制,規範企業運作機制,發展礦業資本市場,促進我國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報告同時指出,在世界主要礦業國家裡,依託於科技進步、金融市場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的現代礦業已經形成。現代礦業不僅仍然與其下游產業保持著密切聯繫,而且與金融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關係日益緊密。

報告認為,我國礦業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偏小,小型礦山的數量過多,礦山的管理水平較低,先進技術的利用程度不高,大型機械設備較少,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不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較低;礦業有序發展的法律法規相對薄弱,礦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地方政府和小企業短期化行為帶來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忽視安全現象屢禁不止,局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地方割據普遍存在,行業尋租、腐敗空間很大;礦業市場化改革緩慢,明顯滯後於下游工業領域各部門的改革進程;對外開放的戰略不清晰,礦業區域投資環境較差,中國礦業尚未形成有效吸引外資的良好產業投資環境,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較為薄弱。

對此,《中國礦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羅仲偉教授表示,實現發展思路轉變是保證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首要前提。要從立足國內的資源觀轉變為面向全球的資源觀,從維護國內落後礦產資源產能轉變為開發國際優勢礦產資源產能;要從政府經營資源開發獲取行業經濟效益轉變為政府監管資源開發獲取礦業可持續發展;要從礦業行業分散管理轉變為國家層面的系統規劃和統一調控;要從單一的礦業發展思路轉變為尋求資源與資本的良性互動關係,積極著手建立礦業資本市場:要從只注重礦產資源行業的發展速度轉變為更為重視礦業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進一步完善全國礦業開發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統一標準,並強化執行規範企業運作機制是保證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心任務。

改善礦業投資環境是保證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國家應當致力於建立開放、長期、穩定、透明的礦業政策環境,包括建立能夠反映礦業特點、促進礦業長遠健康發展的礦業財稅體系,減少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強化媒體的監督作用,使之成為礦業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快礦產資源勘探是保證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啟動我國風險勘探資本市場,特別是通過建立礦業創業版等方式培育我國的風險勘探資本市場。在我國風險勘探資本市場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同時,在一些特殊礦業領域,積極嘗試引進國際風險勘探資本為我國增加資源儲量。而在礦產資源探明以後,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則要以政府規制為主,以環保標準、安全標準、技術水平、產業組織能力、運營透明度、礦山社區可持續發展等內容設定較高的進入門檻,並嚴格控制開發時機和開發節奏。

礦城轉型

回看中國礦業城市在推進轉型的過去十幾年,其中遼寧、雲南等地表現突出,在轉型過程中,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第一,觀念創新。礦業城市在轉型過程中狠抓觀念創新,在思想觀念方面實現了一系列轉變,由過度依賴單一礦業產業向依靠多元產業轉變,由重開發輕保護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由自我封閉向對外開放轉變,由固守國有經濟向國有與非國有經濟共同發展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城市轉型工作的大發展。

第二,統籌規劃。為了有序推進礦業城市轉型,各礦業城市根據國家發改委編制的轉型規劃的指導意見,結合國家和各省市的布局和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普遍編制了城市轉型工作總體規劃,對城市功能定位、轉型目標、轉型機制、轉型動力、轉型途徑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從而明確了轉型工作的路線圖。

第三,量體裁衣。礦業城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條件,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推進轉型的突破口。如河南焦作市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發展旅遊產業為轉型突破口,形成了以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為主體的“五大景區”和“十大景點”旅遊產業,接待遊客以千萬人次計算,旅遊收入過百億元,帶動經濟以2倍速度增長,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超過10%,已成為焦作市一大支柱產業。

第四,項目拉動。各礦業城市普遍把狠抓項目拉動作為推進城市轉型的核心動力。焦作市自2007年以來,先後推進實施了428個重點項目建設,其中發展接續產業項目310個,改善民生項目35個,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項目83個,總投資1300億元。遼寧阜新發揮比較優勢,幾年來,在產品加工、液壓裝備、新型鑄造、氟加工、板材加工製造、新型材料等6個重點產業群,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688個,已竣工項目367個,實現營業收入過百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收入的40%。

第五,借力發展。礦業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內部潛力的同時,不斷採取多種措施來吸引外部資金、技術和項目,藉助外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城市轉型。甘肅白銀市僅2007年~2010年間,就引進招商項目500多個,完成投資118.9億元。雲南箇舊市利用本地錫加工產業的技術優勢,從湖南、內蒙古、印度尼西亞、緬甸、寮國等地開拓了資源新領域,來發展錫加工。2010年,外來原料所占比重從2006年的41%提高到85%。

第六,未雨綢繆。黑龍江大慶市早在資源開發處於鼎盛期的1992年初,就開始籌劃發展接續產業的“二次創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城市經濟已經逐步由石油“一業獨大”,向以石油為基礎,石化為主導,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多元”轉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