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廣元女兒節
女兒節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女性朋友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曆9月1日。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歷史背景
廣元人都知道,正月二十三是女皇武則天的生日。武則天於公元628年出生於利州(今廣元),其父武仕彠為利州都督,祖籍山西文水。武則天出生於廣元並在廣元生活14年,然後進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被唐太宗賜名“武媚娘”。憑著自己的才智,她從才人到皇后,與高宗皇帝並稱“二聖”,共同治理朝政,公元690年登上帝位,公元705年退位。一生執政半個世紀,稱帝十五年,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的女性皇帝。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大力實行提高婦女地位的德政,深受廣大婦女擁戴。作為武則天故里的廣元婦女,為表達對武則天的崇敬之情,在每年正月二十三武則天的生日這天,梳妝打扮,穿戴一新,相約來到皇澤寺(全國僅存的武則天祀廟,取“皇恩浩蕩,澤被故里”之意),燒香祭拜女皇,泛舟嘉陵江對歌嬉戲。這種民間活動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
1985年,廣元建市。為了繼承優秀文化遺產,保持優良的民間習俗,廣元市政府於1988年6月提出《關於恢復廣元女兒節的議案》,經廣元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討論通過,決定從1988年起,每年9月1日舉辦“廣元女兒節”,配合秋季商品交易會開展文經結合的商貿活動,以期通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來促進廣元的經濟發展。同年9月1日,第一屆“廣元女兒節”正式舉辦,當天下午,在嘉陵江黑龍潭舉辦了“婦女遊河灣”活動。從此“廣元女兒節”成為廣元人民文化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廣元女兒節”的舉辦成為常態化,除2008年廣元在汶川地震中遭遇重創停辦一年外,其餘年份都在9月1日準時舉辦,時間5——7天不等,每年都形式不同、規模有異。
主要活動
“婦女遊河灣”,是最具魅力的一種民間文化活動,這該是廣元女兒節的重彩濃墨來描繪的篇章。1988年首屆女兒節,女皇祀廟皇澤寺前的嘉陵江水域正是楊氏當年感龍孕而生武則天的“利州江潭”處。那屆女兒節在利州江潭上布滿了彩船,龍游鳳翔,熱鬧非常。皇澤寺前是人海如潮,嘉陵江兩岸是一片歡聲笑語,廣元女兒們身著節日的盛裝,她們在載歌載舞地歡慶自己的節日。這獨特的民間盛會引起了來廣元參加商品交易會的眾多客商們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就因這獨一無二的“遊河灣”,使“廣元女兒節”在眾多的文化節日中脫穎而出而一炮走紅,並很快天下盡知。
“遊河灣”是廣元特色,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之後的幾屆女兒節舉辦中,“遊河灣”是女兒節的主打項目,特別是九一年女兒節的“遊河灣”,那龍鳳二舟各牽引著十餘艘彩船在嘉陵江上逶迤而行,彩船上是身著民族艷麗盛裝的歌舞民眾,還有龍燈獅舞採蓮船在舟上助興。江面上歌聲如潮,兩岸笑語連天,可謂氣勢輝宏,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傾倒四方遊客。
節日研究
女兒節源於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各地特色
日本
日本女兒節又叫“上巳”或“桃節”。在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有用紙做成人偶撫摩身體後將偶人投入河海的習俗。人們認為,隨水流漂走的人偶會帶走疾病和災禍。女兒節也是陰陽學中的曆法日字:這一天太陽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黃昏時參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這一天的動物是有鱗類。這一天的聲音是角音,音律應該是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為這一天陰氣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陰陽不平衡人的運勢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出現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鵐趾配九葉鈴蓮封印厄運使得陰陽歸位。隨著陰陽學在日本盛行這種活動在民間的逐漸流傳,到了江戶時代,幕府將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為女兒節。每年女兒節前約半個月到節日當天,日本民間都舉行盛大慶典,祈願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日本女兒節。每逢此時,有女孩的人家都會擺出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來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長。女兒節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在日語裡的被稱作“雛祭”。又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很多日本人認為,女兒節源自中國,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後才形成了節日。據日本史料記載,在8世紀的平安時代,京都(當時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宮廷貴族女子間已經盛行在人偶身上換穿衣服的遊戲,後來又出現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習俗。到了江戶時期,幕府正式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女兒節,每到這一天,日本民間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祈願女孩們健康成長。擺放人偶是女兒節的最大特徵,這些身穿錦衣的宮裝人偶以精美華麗和做工細膩著稱。女兒節人偶的擺放非常講究,在特製的雛壇上,一般為3層、5層和7層等奇數排列。一個標準的人偶雛壇的頂層為“天子與太后”,以下各層可根據需要配以三女官、負責奏樂的五雛童、侍從以及聽差等。在擺放人偶的同時,還要輔以“桃花、燈籠、梳妝檯、日用品”等裝飾,一些地方的習慣中還會放上白酒和菱餅等食品。在女兒節擺放的人偶很多是長輩贈送的,在過去,它甚至成為女性出嫁時重要的嫁妝。外公外婆通常會事先準備好紅包,讓年輕夫婦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購人偶。女兒節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數日開始擺放,結束後則要及時收藏起來留待來年再用。據說,一旦人偶擺放時間過長,將會影響女兒的婚嫁。從女兒節的人偶規格往往可以判斷出某個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會地位,同時它也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人偶的擺放數量和奢華程度都達到頂峰。如果祖先是聲名顯赫的世家,家中擺放的人偶甚至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文物。
曼法傣寨
離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大約30公里的三鄉曼法寨是個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風淳樸,竹樓與椰子樹相伴。據說由於種種原因,寨子為女兒舉行的賧佛活動(賧薩琅甩),因而,家家戶戶做得格外認真。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幾百年,是小女兒的成姑娘禮,所有的女兒都要經過這祈願將來幸福、如意的儀式。傣族婦女的勤勞是出了名的,不僅要生兒育女,寨子裡的農活、生意等許多事也都由女人來打理,因而在當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開始過節。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數人家都在殺牛,有的是一戶人家殺一頭牛,也有的是兩戶人家合著殺一頭,過節的日子是由佛爺和寨民商定的。
一個寨子同一天請客吃飯,熱鬧非凡。晚間,整個寨子米酒飄香,被請來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開著汽車、拖拉機來,更多的人是騎機車來的。少婦和小朴哨(少女)穿著漂亮的筒裙,三三倆倆擠在一張機車上,與香蕉園、棕櫚樹、竹樓構成別樣的風情。傣族少女確實很美,是一種溫柔的美,擦身一過,自然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不知是看好還是嗅好。在這裡很容易分辨出誰家養了兒子,誰家是女兒。因為有兒子的家庭,音響傳出的流行歌曲的聲音,震得竹樓嘎嘎作響。而有女兒的家庭是安靜的。
女孩的心愿天黑了,年輕人和老人們還在喝酒聊天,女人們準備著明天去寺廟用的東西。她們買來了在這裡能買到的所有的小商品:電筒、電池、速食麵、礦泉水、飲料等等,然後用綠色或紅色的包裝繩,編成網狀,套上小商品,一個個成排地掉在竹竿上。還有塔式的竹架,頂上是一把張開的雨傘,從上到下掛滿了嶄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鈔票,花花綠綠的。還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鮮的粽子、芭蕉葉包著的粑粑、肉等。女孩們高興地幫大人做這做那,同時也在挑選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緬寺從裡到外全是滿噹噹的施捨品和做賧的人。女兒們都被領來了,特別是五六歲的女孩。她們靜靜地坐在自家擺放的東西旁,聆聽著和尚們頌經。岩華的侄女對我說,她小時候就經歷過一次,沒有做過賧的女孩是不完美的。那些沒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隨全村人一起參加活動,區別在於準備的施捨品少或簡單一些。我問幾個小女孩今天有些什麼願望,玉鳳說:“我希望長大後臉上的疤痕沒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點長大,可以到城裡的美髮店做最好看的頭髮。”玉波卻說:“希望長大後去昆明,然後自己打的士,到處去玩。”稍懂點事的女孩什麼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著頭,笑一笑。緬寺的圍牆外站著許多來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們的家人。這裡沒有年紀大的和尚,除了佛爺,和尚出家和還俗是自由的。在賧佛的儀式里,僧人要做的只是念經等佛事活動,其他的俗事則由村民公認的組織者來主持。
漫長的儀式結束後,組織者就讓所有在寺院周圍的和尚來抽取,用芭蕉葉卷著的一張經文和各家的聯繫方式。和尚們抽到後就把它交給自己的家人,由他們去收取放在寺里的施捨品。和尚們的家人,收取施捨錢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後把經文大聲讀完。這種分配施捨錢物的做法,體現了平均的原則,在傣族地區幾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耐人尋味的是曼乍緬寺里的功德箱有三個,分別寫有:寺廟建設基金、水電費基金、助學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捐獻。交完施捨品的人們滿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帶著施捨品也離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寧靜之中。
相傳記載
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日子。古時候,人們把七月初七定為女兒節。這個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中國許多地方在這一天,或前一天晚上,舉行別致的活動。牛郎織女是由牽牛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的神話故事。遠在周代《詩.小雅.大東》里就有這樣的詩章。
在古時候,人們把七月初七定為女兒節。每逢這一天,婦女們要比賽“乞巧”。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鈺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乞巧”活動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卜巧”,二是比賽穿針引線。
“卜巧”,就是卜問自己將來是笨還是巧;如果是巧,能巧到什麼程度。據《開元遺事》上記載,唐玄宗與妃子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都要在青華宮吃飯時,讓宮女們各以蛛絲放在小盒裡,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來卜問自己巧得多少。“比賽穿針引線”,就是看誰的針線活兒做得好。祖詠在《七夕》詩中是這樣描寫七巧的: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民間除了乞巧外,在江南和江北一帶,還有女兒節送健繩的風俗。傳說,喜鵲為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決定造一座天。造橋要用大量的繩子,這繩子上哪兒去找呢?當初給牛郎織女說媒的老黃牛,突然想起當地居民有在端午節給小孩在手腕上栓彩繩,象徵健康,取名健繩的風俗,於是,它就到各個村子裡講牛郎織女的悲劇,發動人們獻繩。人們聽了老黃牛的話,都很同情這一對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於是,人們相約在女兒節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繩,扔到屋頂或窗台上,讓喜鵲銜去搭橋。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少女們還喜歡躲到葡萄架下,傳說,這樣可以偷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相思細語聲。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給後人留下的這些有趣的風俗,一直相傳至今。
農曆傳統節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日 農曆二十四:掃塵日 農曆二十五:接玉皇 農曆二十七:宰年雞 農曆二十九:小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二:祭財神 農曆正月初三:小年朝 農曆正月初五:破五 農曆正月初六:送窮 農曆正月初七:人日 農曆正月初八:順星 農曆正月初十:祭石頭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 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 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 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 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 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 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
傳統節日3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