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巴文化](/img/8/9c4/nBnauM3X0gTMzcDM4E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xQ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巴地文化:包括重慶全境,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重慶,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中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一個族群。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範圍大體界定在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宜昌、西達川東的地區。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最終以重慶為中心,建立了巴國,逐步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在民族遷徙的過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流。
![巴文化](/img/9/db5/nBnauM3X0gDNyYDO4g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4Q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目前,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產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並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也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文獻記載
有關對巴人源流研究產生分歧意見的原因,
![巴文化](/img/a/456/nBnauM3X3gDOzcDO4I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yQ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根據對文獻的不同理解和解釋,目前學術界至少在巴名字的來源、巴字的含義、巴族的起源、巴國的出現、巴人早期的活動區域等等問題上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這些不同的學術爭鳴無疑對深入探索巴人的淵源流變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記載巴人事跡的古文獻是《山海經》。《山海經·海內經》說:“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今本竹書紀年》也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涖訟”的記錄。與《山海經·海內南經》的記述如出一轍。
後代學者在註解前述記載時或認為丹山西,即今重慶巫山縣境的巫山。至於巴人“廩君”,在《山海經》中並沒有見到直接的記錄。《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爰歌舞之鳥,駕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愛處,百穀所聚”,或認為“巫臷”即“巫蜒”,就是秦末漢初學者著述的《世本》中的:“廩君之先,出自巫蜒”的“巫蜒”。
《世本》是目前持巴人源於鄂西觀點的最早和最主要的文獻依據。
![巴文化](/img/d/497/nBnauM3X4gDO2YTN2Q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0U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無考諸氏(清秦嘉謨輯補本)》:“廩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五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曋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乃共擲劍於石,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轍來取宿,旦即化飛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不知東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縷以遺鹽神曰:‘纓此即相宜,雲與女俱生,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世本·下·侯國氏姓(雷學淇校輯本)》說:“巴郡蠻本有五姓。廩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廩君,名務相,姓巴氏。與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狀。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生於黑穴。
![巴文化](/img/7/6c2/nBnauM3X3UDM5YDNxE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xU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上述文獻中見到的早期巴人史跡(夏商西周時期)記錄,均屬於傳說史而非實錄史。故據此考證巴人的早期歷史本身就存在著較高的不確定性和難確定性。相對而言,晚期巴人史跡(東周時期)的文獻記錄(如《左傳》等),多屬實錄史,有較強的可信度。
廩君種巴人的史跡記載最早源於西漢時期《世本》的傳聞述說中,依據這種傳說口吻,漢晉南北朝時期及其後的文獻又不同程度地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從而演繹出一個近似神話式的巴人起源故事。但從《山海經》中不見“廩君”的記述和《世本》中出現“廩君之先,故出巫誕”的語句等現象分析,“廩君”巴人集團的歷史發展傳說即便接近事實,他們恐怕也不能完全等同於《山海經》中的“巴國”或“巴人”。因此,認為廩君種巴人不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巴族集團,而應是巴人後期發展的支流或旁系。
三峽重慶庫區不僅是文獻傳說巴人活動最頻繁的地區,而且更是考古發掘發現巴人遺蹟最豐富的地區。依據近年來逐漸積累的考古發掘資料分析,巴人早期的中心活動區域還是以今重慶庫區為主,至少在從早期到晚期之間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巴人是以今重慶庫區為發源和發展的根據地的。
![巴文化](/img/3/d84/nBnauM3X0MDM4MDN1M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zU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據零散的文獻記錄,目前所知巴人最早出現的時代應是夏商時期。前列的《山海經》記錄,如果所記不謬,則在夏啟立國初期巴國或巴方已出現。一些學者認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巴甸”之名,其地域就在今漢水、丹江之間,這些巴人在殷武丁時期就曾與殷王朝發生過較大的戰鬥。但大多數研究者沒有接納這種提法,認為迄今為止甲骨、金文中所謂的“巴”字,均屬於一種誤釋。但從《左傳·昭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周)南土也”和《華陽國志·巴志》:“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等記述看,殷商時期巴的存在應無問題。上述文獻線索,為判斷夏商時期巴人或巴國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夏商時期以前生活在古巴人中心活動區域中的原始先民,與夏商時期形成的巴族有否族源聯繫,是一個需作重點探索的學術問題。但兩者都是有區別的,不能籠統地稱之為巴人。巴應該是指因聚多個小族建立起大族或立國稱侯的巴。巴人或巴族的概念不應是原始氏族的概念,而應是早期民族的概念。
考古發現
巴文化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動因與“巴蜀銅器”的出土直接相關。
![巴文化](/img/2/d38/nBnauM3XwITMxQDM1M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zQ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上馬的三峽考古發掘,更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好機會和好條件。三峽考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古代巴地域的考古,因為在長達600多公里的三峽庫區中,基本上都是屬於古代巴文化活動的區域。迄今止在持續時間已長達十年的三峽庫區考古中,已積累了一大批重要的巴文化考古資料,對今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目前在三峽地區的所獲的考古資料,可謂時代早晚俱全,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時代環節都沒有缺失,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且不乏精品佳作。考古學的巴文化是指巴族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範圍內創造的物質文化,
![巴文化](/img/b/5de/nBnauM3X3MjN2MDOzk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5Q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近十年的三峽庫區文物搶救發掘中,目前已發現發掘並確認出一大批從夏商時期直到東周時期的巴文化遺址。夏商時期文化遺存在三峽庫區的發現分布一直是學術界格外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中堡島、秭歸長府沱、官莊坪、巴東官渡口和重慶庫區的巫山琵琶洲、江東嘴、奉節新浦、雲陽李家壩、東洋子、萬縣安全墓地、中壩子、忠縣哨棚嘴和中壩等等。
夏商時期三峽庫區的文化發展,
![巴文化](/img/7/3f8/nBnauM3XwAjN0MzMwQ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0Q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峽庫區近年來發現和發掘的西周文化時期遺存較多,重要遺址主要有湖北庫區的秭歸大沙壩、巴東雷家坪、重慶庫區的巫山雙堰塘、跳石、雲陽李家壩、忠縣瓦渣地、豐都石地壩和涪陵藺市、鎮安、石沱等等遺址。三峽庫區的西周時期文化,除均帶有中原文化影響的因素外,一般而言,湖北庫區範圍內的西周文化表現出較濃的楚文化色彩,而重慶庫區範圍內的西周遺存則表現出較濃的巴文化味道。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巫山雙堰塘西周遺址發現大量的包足鬲,有傾向認為這是巫山地區在地理上與鄂西毗鄰直接受楚文化影響的結果,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客觀而言,雙堰塘西周陶鬲的形態與“楚式鬲”有明顯的區別,“楚式鬲”實際上是一種中原銅鬲文化與楚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而雙堰塘陶鬲則明顯屬於中原銅鬲文化與巴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們應是目前峽區考古揭示年代最早的“巴式鬲”。
東周文化遺存在三峽庫區的分布發現一直享有盛名。
![巴文化](/img/3/39e/nBnauM3X3AjNygTOxA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wU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峽庫區東周時期的文化基本與中原文化並軌,湖北庫區或殘留有楚文化的特點,而重慶庫區亦或多或少見到巴文化的痕跡。由於科學發掘遺址數量的驟增,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文化的面目和分布特點等亦逐漸清晰。從巨觀上看,包括湖北、重慶在內的整個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學文化面貌較為一致,其文化內涵的風格特點多具濃厚巴蜀色彩,與川西同時期文化明顯雷同,兩者當有較直接的淵源發展關係。此外,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文化又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中原和楚地夏商西周文化的影子,兩者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或影響。重慶巫山雙堰塘、雲陽李家壩等西周遺址的宏大規模和豐富的出土遺物,暗示了重慶庫區西周時期曾存在過大規模的城市聚落,它們為探索重慶庫區古代巴人早期的都市聚落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實物資料,對揭開古代巴都之迷、復原早期巴人歷史則具有重要的、特別的意義。
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
![巴文化](/img/b/363/nBnauM3X3MzN2kTM4U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1Q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儘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文化](/img/2/9b7/nBnauM3XxYTM4UTO5Y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2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乾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5)巴文化雕塑區
巴文化雕塑區位於重慶市歌樂山風景區內。
![巴文化](/img/b/f4c/nBnauM3X2QDO5cTM5E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xU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融化在大巴山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與蜀文化的關係
![巴文化](/img/c/b61/nBnauM3XxMDM3ADNzg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4Q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根據考古學研究的結果,巴文化和蜀文化是兩支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它們有各自的分布地區。蜀文化分布的中心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 巴文化分布的中心是湖北西部的長江沿岸,後來向西遷徒到今重慶市。蜀文化淵源於四川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巴文化淵源於長江三峽地區新石器晚期的季家湖文化(類型)。這兩支考古學文化之間是有來往、互有影響的。
考古學文化是一個特定的社會集團的物質遺存,根據巴文化和蜀文化研究的結果,它們是各自有發展、有繼承的考古學文化,其發展譜系是清楚的,這些就是古代巴蜀兩族留下的實物史料。在巴、蜀兩國內,除了巴蜀這兩個主要民族外,還有一些其它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相同,所以在生活習俗、傳統方面,他們和巴、蜀兩族近似,這就形成了在物質文化遺存方面的近似,目前的巴文化、蜀文化大約可以涵蓋他們。
巴蜀文化一開始即和外界,主要是指中原的夏、商、周文化有交往、有影響;在他們更早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種交往和影響就已經存在。所以《尚書.牧誓》所記參加周武王伐紂的蜀,就是四川盆地西部的蜀,這從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和彭縣竹瓦街窖藏青銅器上可以得到證明。蜀人已經參加了中原地區的重大政治活動,《尚書·牧誓》的記載是可信的。正因為蜀人很早就和中原地區發生交往,在中原文化強烈地影響下,相當於商、周時期的蜀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發展到晚期,巴蜀文化成為中原地區和“西南夷”地區交往的橋樑。
相當於商、周時期的蜀文化已有高度發達的經濟,
![巴文化](/img/2/90f/nBnauM3X4QDO0ETN0IT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yU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玉器製造手工業和青銅鑄造手工業有相似之處,如原料的開採、運輸、加工等。同時這些手工業的生產專業性技術很強,需要有一批人專門從事這類生產,這就要求農業生產有相應的發展水平,以保證這一批人的食物。所以從這些手工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窺見早期蜀文化整體經濟發展的水平,生產力發展的情況。
生產力的發展,
![巴文化](/img/c/03d/nBnauM3X4EDN3MDM1UDNzcDMyITM5YjN1gDMwADMwAzMxAzL1Q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中國民族發展的早期歷史上,巴和蜀一樣,是一支活躍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民族,但由於巴和蜀民族當自己的民族文字還未形成系統、當自己的民族發生歷史還未及產生書面記錄需求或未及實施書面記錄時,早在秦漢時期就已被中原漢民族所融合和同化,故其民族的早期原生史在華夏漢族先秦時期的正史記載中大多被忽略,而被散錄於其他古文獻中的早期巴族事跡,或片言隻語、語焉不詳,或怪異離奇、傳聞追述。這種狀況,自然也形成了研究者對有限古文獻取捨不一和游弋無定的空間,並直接造成了目前學術界對巴人族源呈現多種不同論定觀點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