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羅家壩遺址

宣漢羅家壩遺址

宣漢羅家壩遺址位於川東北地區,地處秦、楚、巴、蜀文化交界處,面積達50萬平方米,是20世紀末新發現的一處大型古代巴人文化遺址。

名稱

宣漢羅家壩遺址宣漢羅家壩遺址
宣漢羅家壩遺址

介紹

約4000多年前,川東北地區生活著一支勇猛驃悍的民族——古代巴人,然而2000多年前,這支民族卻神秘地消失了。散見於歷史史料、文獻的點滴記載,留給後人無窮的遐想。大巴山的莽莽群山中,古代巴人究竟創造了怎樣的燦爛文明?宣漢羅家壩遺址兩次試探性考古掘出土的700餘件文物,揭開了雲山霧罩的巴人文化神秘的一角。
在這座距今約2500年的豪華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兵器祭祀品、生產生活工具及三具巴人骨骸。中國考古專家多年來在三峽庫區的發掘,正是希望找到這樣一座巴人王陵,進而找到更多能破解巴人之謎的遺蹟。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煒稱:“巴人是中華民族祖先中的重要一支,四川發現羅家壩巴人遺址,使人們對古蜀歷史的看法有了歷史性轉變。”
此次發掘清理的32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其中最大的1座長4.6、寬1、04米.從保存有人骨的墓葬觀察 ,葬式絕大多數為仰身直肢葬,只有極少量的屈肢葬.屍骨頭向南或西南.在三座墓葬中發現有木棺痕跡,其中M28的木棺長約3米,寬約0.7米.在木棺下還發現鋪墊有一層厚約0.02~0.03米的白膏泥.
從保存下來屍骨觀察,死者年齡一般在30~40歲左右,老人和小孩則較少,從性別上看,以男性居多,也有一定數量的女性(其中1個為十幾歲的未成年少女).
引人注目的是,在32座墓葬中有幾座墓葬的人骨上可以明確看出被銅兵器所傷的現象:如箭鏃嵌入股骨內、銅鉞砍進髖骨內、銅劍插入身體等等.有的屍骨肢體不全,或骨骼位置異常,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墓葬的墓主人是戰死沙場的戰士.而發掘出來的4座空墓則是預先為死難者挖好的多出來的墓穴.
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前河、後河在此交匯。這裡土地平曠,田疇交錯,綠樹掩映。當地村民世代以打漁和農耕為生,日子過得安祥而寧靜,上世紀80年代前,誰也不知道他們每天路過無數遍的土裡埋藏著驚人的秘密。
1987年,四川省解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如火如荼。宣漢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田野普查中了解到:當地一名教師反映羅家壩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時經常發現陶片、漢磚和銅器,而且洪水過後,村民們曾揀到過青銅罐等;1975年冬季,羅家壩幾位村民踩瓦泥時先後拾得青銅器40多件,主要是劍、矛、鉞。因不清楚是何物,這些東西大多被村民丟棄或是拿到廢品站換了菸酒。省市文物專家前往羅家壩考查並採集標本,認定這裡為戰國時期的土坑墓群和漢代遺址。
羅家壩原來隱藏著驚世之謎!1996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發掘羅家壩戰國土坑墓群,但是由於三峽考古遺址的搶救性發掘,羅家壩發掘工作一拖再拖。1999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個、房址1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餘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標誌性兵器——柳葉劍。這次試掘艷驚世人,首次發現了有明確地層關係的“周——商——夏——新時器晚期”文化層壘壓,首次對川東春秋戰國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組合有了清晰了解。2000年,該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羅家壩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再次發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餘件。兩次發掘陶片標本3000餘件。專家鑑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疑為巴國王侯墓的33號大墓,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巴式青銅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具有顯著的巴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特徵,填補了巴文化研究空白。
羅家壩遺址地處秦、楚、巴、蜀交界地,據初步推斷,距今約3000——4700年,是20世紀末四川省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巴文化遺址。宣漢縣文化局副局長劉渝東說,隨著三峽電站建設的推進,峽江地區的不少巴文化遺址將被淹沒,羅家壩遺址的地位陡然凸顯。而且其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兩次發掘僅400平方米,隨著今後進一步發掘,將為史學界研究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或許有一天,困繞人們上千年的巴人消失之謎將浮現出歷史的真相。
巴文化可與中原媲美
穿越數千年歷史煙雲,羅家壩攜巴風巴韻一路走來。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透過有限的記載、文物的訴說以及大巴山至今保留的某些民風民俗,仿佛可以看見古代巴人戰場搏殺的刀光劍影、斬蛇驅虎的艱難生活和能歌善舞的樂觀心態。曾有專家說,巴文化可與中原文化媲美。
巴國形成於商周之際,《辭源》註:“巴者,古國名,位於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夏朝時期,川東地區稱“巴方”,商朝時稱“巴奠(甸)”。巴人以白虎為圖騰,崇拜的首領叫廩君。
巴國前後歷時約800年,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宣漢縣文化局局長李春剛認為,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巴渝舞、巴鄉清、巴人風情和巴人神話。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后舞”,舞風剛勁,音樂鏗鏘,屬武舞、集體舞。漢初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又是接待各國使節、宮廷祭祀、天子喪禮的樂舞。唐朝時巴渝舞仍是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消失。儘管如此,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踢踏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釀清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曾有記載。由於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與板蠻定立盟約時以此酒為質。
巴人民風石朴凝重,崇尚勇武。他們住乾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巴人還創造了不少神話。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國內曾有專家推斷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漢大山深處至今生活著不少土家族人,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土家族自治鄉。他們頭包白帕、穿花邊衣服、大塊吃肉、住吊腳樓的生活習俗,以及跳擺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娛樂形式,據說就是古代巴人的遺風。文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