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潮人最早陶器上有規則的刻劃符號和原始圖形。饒平浮濱類型在17件陶器上刻有13種符號,表明商代的潮汕人已處在發明文字的前身。到了唐代潮州陶瓷盛器十分講究,潮州北窯址的青釉加彩平底碗,青釉二系短流蓋壺。“青釉四花瓣口碗”口沿作花瓣形,碗內壁凸起四條直線,使花瓣顯得突出豐富,加上配上瀅潤的青釉,宛如盛開的花朵。揭陽出土的雙耳注、青瓷四耳樽、瓷缽,澄海的大水瓮、小水瓮,則表現了陶瓷業的工藝水平。
歷史
唐時,潮州離海十二里(《太平環宇記》)之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是時“舟船相繼,商使交屬”,外國船舶經常到潮州口岸裝卸貨物。據《中國商業簡史》記載:“就海運來說,當時粵東之海,東起潮州,西盡廉南,南盡瓊崖,凡分三種,所在均有出海門戶……”,這說明從唐朝開始,潮州陶瓷產品源源不斷地通過潮州港走向國內外,為中外文化交流和貿易做出巨大的貢獻。著名的海外學者路易黎先生在參觀了潮州窯出土的瓷器以後,曾興奮地講到:“在世界各地發現的不少瓷器原不知出於何處,今天到這裡一年看,方知他的故鄉原來在這裡。”進入宋代,食器比唐代更加多姿多彩,有的在碗心刻劃單線花朵,有的在盤內壁刻雙花瓣紋,同時,還在不同食器上採用劃花、雕刻、鏤空、印花等手段。渲染食器之美。筆架山宋窯是我省歷史上重要的陶瓷基地,即出現百窯村的局面,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發地之一。解放後曾多次發掘,出土大量的宋代陶瓷器。尤其是十號窯,長80米,寬3米,為全國古窯所罕見。能製造高級的青瓷、白瓷和精巧的瓷像,經歷代不斷地發展,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而著稱。潮州出土的青瓷雙魚洗,堪稱歷代潮人瓷器的精品。到了明清潮州陶瓷食器得到創新發展,還出現用金、銀、銅、錫製造精美昂貴的食器。陶瓷製造業空前發展,規模倍增,今已發現的窯址就有二十餘座,產品銷行海內外,表現潮人海洋文化的繁榮。青花碗和青花瓷杯、菊花瓷盒最為代表品。因而,這一時期的食器,既美觀大方,又典雅莊重,不但滿足了當時豪門富戶達官人和市民之需,而且還專門為朝廷製造御用食器,並由朝廷派遣官吏,運送京都,以供使用。因此,明清之際許多官宦之家用烏木鑲銀筷子盛行,清代後期宮廷的錫器包括慈禧太后的參盒,藥罐在內,都是出自潮人之手藝。
清代最高級宴會“滿漢全席”餐具,竟出自汕頭潮陽銀匠藝人楊義華之手。現在陳列著國內僅有一套的山東曲阜孔府內。相傳是乾隆皇帝為陪嫁女兒給孔府72代孫孔憲培而賜給孔府的這套404件餐具,可上一百九十六道菜,又稱為“仿古象形餐具”,是以古青銅器時代的飲食器具的造型為模式。有仿鳥獸花果(魚形、鴨形、鹿形、桃形、瓜形等),餐具上還鑲嵌有各種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珍物,作為裝飾品,同時,在器外鑲嵌雕有各種花形、圖案以及刻琢吉言,詩句。使文化與藝術渾然一體,可算是一套豪華寵大藝術珍品,堪稱筵席餐具最完美的模式。是潮汕勞動人民創造珍品遺產,是潮汕文化、藝術、歷史、文明的結晶,標誌著潮汕飲食器具的製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足見潮汕飲食文化高度繁榮的歷史見證。達到了“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李白詩)境地,將載入潮汕文化藝術光輝一貢,是國之瑰寶,為環球所讚譽。
從7000年新石器時代陶瓷器具誕生之時,標誌著潮汕飲食文化產生,,開始著發明潮菜烹飪技藝,創造出千萬種色、香、味、形、器俱全的菜餚,標誌著潮汕飲食文化繁榮興旺,那就是潮州菜悠久歷史。可見潮菜講求器具來由以久,烹飪器具種類之多,可見其潮州菜點繁榮。從陶瓷器具簡單的煮到鐵器複雜烹飪技藝,在歷朝歷代潮汕器具都是在不斷創新,精益求精不停地發展,成為今日潮汕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豐富繁榮的美食器,蜚聲古今中外。這些潮汕烹飪器具的發明,演變及其發展,標誌著潮汕烹飪技藝的進步和文明繁榮,也標誌著潮汕食文化的歷史進程,使潮汕食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為不同歷史時期烹飪器具(如鼎食器具、青銅器具,鐵器食具、銀器食具等)和不同歷史時期的菜點增加改進及技藝創造、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研究課題,為進一步探討潮汕地區遠古時代沿海飲食文化習慣、人類文化生活狀況及研究潮汕飲食文化的淵源及其發展歷史,均提供了史實依據。
由此得知,古老邏輯和現代科學斷定,一個地區飲食文化的產生,來源於廚房裡的器具和桌面上的東西(包括筷、碟、碗、盤、匙、杯、鍋、缽、鼎及各種菜餚烹調技藝等等),才能創造出千百種美味佳肴。那就是說,什麼時候發明器具,就等於有烹調技藝問世。因此,潮人在7000年前發現了陶器(石尾山貝丘遺址出土:尖砂粗紅陶),證明了潮汕烹飪技藝有著7000年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潮汕文化,美食器具也成為潮汕文化翠燦輝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