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經濟效益的含義
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所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係。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勞動生產率高意味著活勞動消耗的減少,人力資源的節約,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此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還必須減少物化勞動的消耗,生產出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經濟效益](/img/1/47b/nBnauM3XyYzMyIDOygzM1QTOxITM4MTNzMjMwADMwAzMxAzL4M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與經濟效果的區別
經濟效果是從生產建設的技術活動角度來考慮,把經濟滲透到生產建設活動的技術中去。
經濟效益不僅從生產建設角度來考察,把經濟分析滲入經濟管理體制中去。因此研究經濟效益的意義更加廣泛。
重要性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提高途徑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使企業的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依靠科技進步,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兼併與破產
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企業兼併,指的是由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吞併那些長期虧損甚至資不抵債的劣勢企業的經濟現象。“強強聯合”是指大企業之間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實行合併。實行大企業、企業集團之間的“強強聯合”,特別是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最佳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先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達到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企業破產,指的是對那些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按法定程式實施破產結算的經濟現象。實行企業破產制度,是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首先,它強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使企業在破產風險的壓力下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次,企業破產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及時淘汰落後企業,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具體體現,其目的是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評估
項目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評價是在投資估算的基礎上,對其生產成本、收入、稅金、利潤、貸款償還年限、資金利潤率和內部效益率等進行計算後,對建設項目是否可行做出的結論性方案。研究內容
![經濟效益](/img/6/778/nBnauM3X2YjMyQTO1UjM5YDO5MTMwUzN5ETNyQTNwAzMxAzL1I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相關信息
主要特徵
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主要特徵
![經濟效益](/img/0/f8a/nBnauM3X3UjN0cTM0gzM1QTOxITM4MTNzMjMwADMwAzMxAzL4M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社會主義的經濟效益,也要符合解決社會勞動時間的要求。
社會主義的經濟效益,要把巨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結合恰里進行考察,處理好二者的相互關係。
分析方法
![經濟效益](/img/9/f60/nBnauM3X3MjMyEzM4UjM5YDO5MTMwUzN5ETNyQTNwAzMxAzL1I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因素分析法。把綜合性指標分解成各個原始的因素,以便確定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這種方法稱為因素分析法,其要點如下:
確定某項指標是由哪幾項因素構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順序。
確定各因素與某項指標的關係,如加減關係,乘除關係,乘方關係,函式關係等。
根據分析的目的對每個因素進行分析,測定某一因素對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因素分析法的每一層次分析計算也稱為連鎖替代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影響一項指標的幾個相互聯繫的因素依次的把其中每一個因素作為變數,暫時把其他因素作為不變數,逐個進行替換,以測定此因素對該項指標的影響程度。根據測定的結果,可以初步分清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從而抓住關鍵性因素,有針對性的提出改善經營管理的措施。因素的排列順序要根據因素的內在聯繫加以確定。
結構分析法。結構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計算某項經濟指標各項組成部分占總體的比重,分析其內容構成的變化,從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結構分析中,能夠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如按構成流動資金的各個專案占流動資金的總額的比重確定流動資金的結構,然後將不同時期的資金結構相比較,觀察構成變化與產品積壓的情況,以及產銷平衡定額情況,為進一步挖掘資金潛力之明了方向。
動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是將不同時間的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計算動態相對數藉以分析指標發展的方向和增減速度。例如以某年作為基準年,該年的某一指標定為100,將以後幾年的指標與該基準年的指標相比較,換成百分數,或者採用環比的方法以次來分析某項指標的變化趨勢。
上面介紹的是分析經濟效益的方法,分析企業的經濟效益,一般從分析企業的收益性、成長性、流動性、安全性及生產性來分析,這又叫做經濟效益的五性分析。
收益性分析。企業收益性分析的目的在於觀察企業一定時期的收益及獲利能力,主要指標見下表:
企業收益性指標
![經濟效益](/img/4/889/nBnauM3X4MDN1YzMxYjM5YDO5MTMwUzN5ETNyQTNwAzMxAzL2I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總資產報酬率淨利潤/資產總額
2,所有者權益報酬率淨利潤/所有者權益
3,毛利率銷售毛利/淨銷售收入
4,銷售利稅率利稅總額/淨銷售收入
5,淨利潤率淨利潤/淨銷售收入
6,成本費用利潤率(經收益+利息費用+所得稅)/成本費用總額
7,每股利潤(淨利潤-優先股股利)/普通股發行在外的平均股數
8,每股股利支付普通股的現金股利/普通股發行在外的平均股數
9,股利發放率每股股利/每股利潤
10,股利報酬率(淨利潤-優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權益
11,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普通股每股利潤
2,流動性分析。企業流動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於觀察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資金周轉狀況,是對企業資金活動的效率分析,為此要計算出各種資產的周轉率和周轉期,分別討論其運用效率。主要指標見下表:
企業流動性指標
流動性指標計算公式1,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2,應收帳款周轉率賒銷收入淨額/應收帳款平均額
3,流動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流動資產平均額
4,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固定資產淨值
5,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3,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是指企業經營的安全程度,也可以說是資金調動的安全性。企業安全性指標分析的目的在於觀察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償債能力狀況。一般來說,企業收益性好,安全性也高。但在有的情況下,收益性高,資金調度卻不順利。其主要指標如下:
企業安全性指標
安全性比率計算公式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3,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4,權益乘數資產總額/股東權益
5,負債與股東權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
6,利息保障倍數(稅前利潤+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4,成長性分析。企業成長性分析的目的在於觀察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能力發展狀況。一個企業即使收益性很高,但如果成長性不好,也不能給以很高的評價,成長性就是從量和質的角度評價企業發展情況即將來的發展趨勢。其指標是將前期目標做分母,本期指標做分子,求得增長率。具體指標如下:
企業成長性指標
成長性比率計算公式
1,銷售收入增長率本期銷售收入/前期銷售收入
2,稅前利潤增長率本期稅前利潤/前期稅前利潤
3,固定資產增長率本期固定資產/前期固定資產
4,人員增長率本期職工人數/前期職工人數
5,產品成本降低率本期產品成本/前期產品成本
5,生產性分析。企業的生產性指標分析的目的在於要查明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人均生產經營能力、生產經營水平和生產成果的分配問題。其主要指標如下:
企業生產性指標
生產性比率計算公式
1,人均銷售收入銷售收入/平均職工數
2,人均利潤率淨利潤/平均職工數
3,人均資產總額資產總額/平均職工人數
4,人均工資工資總額/平均職工人數
上述企業經營的五性分析的結果可以用經濟效益的雷達圖表示出來。雷達圖的繪製方法是:先畫出三個同心圓,同心圓的最小圓代表行業平均水平的1/2值(或最壞情況),中間的圓表示行業平均水平,最大的圓代表行業平均水平的1.5倍(或同行業中的最好狀態)。把這個圓的360度分成五個區域,分別代表收益性、生產性、成長性、安全性及流動性。在五個區內從圓心開始以放射線的形式分別畫出相應的經營比率線,比例線的比例尺及同心圓的大小由該經營比率的量綱及同行業的水平來確定。在經營雷達圖上把一個財務決算期的該企業的經營比率都標出來,相互連線,形成一個多邊形。若企業某些指標位於中間圓以內,就說明該指標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這就是需要加以改進的點,應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進的方法。若多邊形接近或低於最小圓,那說明企業經營狀況很惡劣,企業處境十分危險。若多邊形接近最大甚至超過最大圓,這就說明企業在這方面有長處、應該加以發揚。
審計
![經濟效益](/img/1/56e/nBnauM3XwYTM1MTOzkzM1QTOxITM4MTNzMjMwADMwAzMxAzL5M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國的經濟效益審計,類同於國外的績效審計或“三E”審計,包括了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部分內容。“三E”審計,是指經濟性審計、效率性審計和效果審計。對財務支出是否節約或浪費所進行的審計,為經濟性審計。所謂經濟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費開展經營活動,儘量節約,避免浪費。通過經濟性審計,可以揭示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活動的恰當程度及其遵紀守法情況。效率性審計,主要是指對投入與產出之間關係所進行的審計。通過該種審計,藉以評價成本與盈利的情況,判明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經濟有效。其審計的主要內容是:判明被審計單位在管理和利用資源上是否經濟有效;查明不經濟、效率低的原因;檢查是否遵守有關提高效率的法規等。效率審計,最終要揭示被審計單位管理結構的合理性和管理職能發揮的有效性,進一步尋求有利於提高效率的辦法和措施。由於該種審計主要採用貨幣計量單位,以價值的形式計算比較,所以也稱為價值審計。效果性審計,是指對計畫目標完成情況所進行的審計,即審查產出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否獲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審計也稱經營審計或經濟效果審計。經營審計一般稱為業務經營審計,是對企業供、產、銷等業務經營活動進行的審核檢查,以進一步挖掘潛力,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審計。管理審計,則是審核檢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評價管理素質的一種經濟效益審計。雖然業務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甚至不少人認為它們是一回事,實踐中無法分別,其實它們有不同的側重點了業務經營審計,主要是審查業務經營活動和生產力各要素的利用情況,也即是對企業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審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審汁,則主要審查管理組織機構的合理性、管理機能的有效性,以促進生產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間接性。經營審計一般是由內部審計發展來的,它是業務審計的擴大化形式;管理審計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套用於60年代至70年代,它是從財務審計和內部審計發展而來的,其範圍和技術更趨於綜合性、績效性與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