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鑑賞
米芾最擅長的是以筆墨點染的方式描繪江南山水,本件《雲起樓圖》是典型的“米氏雲山”的傳統,在技法上,採用江南畫家董源、巨然的傳統,以苔墨點與暈染來畫圓弧形的山巒,讓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霧氣中,特別具有抒情的韻味。
畫面約中景處,丘陵頂端有一兩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遠觀則為煙雲變幻的山巒。這讓人聯想起米芾位於潤州
(江蘇鎮江)北固山的故居“海岳庵”,附近有名勝“甘露寺”與“多景樓”,米芾時常登覽賦詩(例如《秋暑憩多景樓詩》),瀏覽江南雲霧變化的景致。米芾之子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卷》亦是描繪“海岳庵”一帶的山川景色。米芾潤州家居的景觀,成為創作雲山圖最重要的題材之一。
近景亦以類似的墨點圖寫前後兩排的松木,墨色稍濃,其間及其與遠山間,仍以煙雲留白的技法分隔空間,與整幅圖表達空間層次感的幽緲之意相映成趣。其山木樹石的風格似乎可從董源處尋其淵源。除此之外,米芾“以山水古今相師”,即融合古人技法與對自然山水的體悟成一家,風格獨特,故世稱“大米”。
這幅又作《天降時雨圖》,畫家巧妙地運用“煙雲掩映”的技法,分隔遠山與松木之間的空間感,尤其是墨點暈染的圓轉山頭,可見其山頂積墨濃重、表現陰影,山腰以下則沒人淡墨暈染的煙雲中,仿佛連綿的山巒出入雲靄間,幽緲、空遠。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 ,北宋書畫家、鑑賞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自元祐六年(1091)起,改名芾。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 ,人稱“米南宮”。與其子米友仁,世稱“二米”,或“大小米”。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舉止狂放,世稱“米顛”,不能與世隨和,故從政不易。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米芾、蔡襄、蘇軾、黃庭堅)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畫山水出自董源,專畫雲山、雨霽,不拘形色鉤皴,以多層烘染和橫點子的排比為主要形式,以求含蓄、空濛的神奇之趣,並巧妙地利用了生紙的特性,使積、破、漬、渲等水墨技巧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水墨淋漓,煙雲掩映,樹木簡略,妙於薰染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台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重。 其書法有《參政帖》等,其行書,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剛健於流利之中。其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畫評》等。
主要作品
米芾的主要作品還有:
《雲起樓圖》
《研山圖》
《春山煙靄圖》
《珊瑚筆架圖》縱27厘米 ,橫24.8厘米 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