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米友仁(1074—1153),初名尹仁,後更名友仁,字元暉,別號懶拙道人、懶拙翁等,因是米芾之子,故世稱其為“小米”。祖籍山西太原。米友仁在其父的影響下,喜愛書畫,青年時就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他19歲時,父親米芾曾將他畫的《楚山清曉圖》進呈給精於書畫的宋徽宗趙佶,得到趙佶的賞識,並賜御書、御畫各一軸,從此名聲大噪。後在宣和初任大名少尹,後又掌“書學”兩年多。北宋滅後曾避亂於江蘇金壇、溧陽等地。紹興十一年(1141)任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等職。與其父米芾一樣,米友仁也精於書畫,其書法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自成一家,以行草書見長,書風含蓄深沉。米友仁的繪畫同樣也繼承米芾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其父開創的“米氏雲山”,使其成為山水畫中的一支。“米氏雲山”或“米點山水”是採用水墨來描繪煙雨迷濛的江南風景,這與米芾、米友仁父子長期生活江南有很大的關係。米芾曾在湖北的襄陽和江蘇的鎮江居住過,南方的多雨天氣,尤其是細雨霏霏、煙雲變幻中的山川氣象給他們以極大的印象。在表現手法上,米芾受五代南唐的董源影響較大。董源善於描繪“峰巒出沒,雲霧顯晦……嵐色郁蒼,枝幹勁挺……洲渚掩映”的江南山水,他以披麻皴畫山,用筆極草草,輔以水墨渲染,所畫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燦然,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草木豐茂、雲氣滃鬱的特點。米芾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畫山水不勾或略勾輪廓,亦不皴擦,而是用墨筆點出山石樹木的形態,然後用水墨層層積染山巒,並烘染天空和水面,留出浮動的雲煙,使畫面形成濕潤氤氳、煙霧瀰漫、蒙嚨縹緲的感覺。由於米芾、米友仁父子在書法上極富造詣,他們將書法中的點法用筆用於雨景山水的畫法上,使其繪畫的表現力得到加強,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手法,加之他們又是修養豐富的文人,故其繪畫含蓄蘊藉,輔有書卷氣,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和欣賞,以至於後來“米氏雲山”成為文人畫家的“墨戲”之好。由於時代久遠,加之天災人禍,米芾的繪畫作品沒有留存下來,但其子米友仁卻有作品傳世,如《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雲山圖》(藏上海博物館)等,成為現在人們學習、認識、了解、研究米氏父子及“米氏雲山”的珍貴資料。